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二十五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三)八佾9—12章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先生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上来,杞国的礼仪制度因凭证不足难以说;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宋国的礼仪制度因凭证不足难以说。杞、宋的礼仪制度我不能说出,是杞、宋记载礼的书籍和传述的贤人都不足的缘故,要是充足,我就可以据此考证了。”
点评:本章谈孔子治学严谨,为了弄清夏商的礼仪制度,他亲自去考证。他的考证严格地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要物证、人证齐全。他的治学方法,已成后世典范。《礼》是孔子整理出的六部经书之一,也是他的教学内容之一。《礼》共有17篇,其中《丧服篇》被认为最重要,子夏曾为其作传。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先生说:“周公以祭开国始祖的大礼祭文王,从第一次行灌酒于地之礼以后(都无诚敬之心),我就不愿再往下看这种祭祀了。”
点评:本章谈孔子对参加“禘祭”之礼的人走形式、心无诚敬的不满。按周礼规定,行灌祀时,应君臣肃穆、跪献,将酒洒在地上,眼前的人却是吊儿郎当勉强作态,他实在忍不下去了。此外,此次禘祭还将鲁僖公、鲁闵公牌位排错先后位置(应闵前、僖后),更不妥。本章孔子以“不欲观”含蓄地表达了不满,他之所以没有尖锐地“点名”提出批评,是暗含袒护公室之情。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禘祭的事。先生说:“不知道,知道它的说法的,在全天下啊,大概就像眼前展示的这只手。”(意思是“没几个指头”。谐
音“没几个人知道!”)他指着他的一只手掌。
点评:本章孔子自称不知禘祭之礼,这是极度不满情绪的曲折表
达形式;又说也没几个人知道,是在向人们表达:禘祭礼名存实亡了。孔子30岁就以知礼闻名,他做过鲁国的官,掌握大量史料,他对礼的了解是当代无人可比的,不把他气坏,他是不会这样说的。另说:“不知也”下文译为:“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了如指掌吧!”指着他的手掌。1937年4月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祭扫黄帝陵,并宣读毛泽东、朱德的《祭黄帝文》,就是现代的禘祭,以此表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以此表示民族大团结共赴国难。这是禘祭礼的古为今用,使之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手段。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眼前,祭祀神时如同神在眼前。先生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如同不曾祭祀。”
点评:本章谈祭祀要诚心诚意。内有真诚,外有恭敬才是祭祀的要旨。因为祭祀是孝的延续(事死如事生),孝是仁之根,仁是治国之本,事关国泰,不能不诚。郭沫若、杨伯峻都曾以本章的“如在”、“如神在”证明孔子不信鬼神。董楚平先生认为孔子时代“无神论还没诞生呢!范文澜认为儒家与墨家有鬼论、道家无鬼论不同,“儒家居中,可以引申出无鬼论,也可以引申出有鬼论”。(《中国通史》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