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水滴
卫辉,有一间屋子,有一帮好人,有一个带头人,已奉粥2821天、发送馒头585137个,219114人次的环卫工人免费吃早餐、27092人次志愿者参与无偿服务。这间屋子名字叫“卫辉爱心粥屋”,粥屋的创办人名叫史春荣。今天本文就从史老师开办粥屋说起---

年近古稀之年史春荣是卫辉市城郊乡中心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
2010年退休在家的她,一直坐不住,寻思着自己精力尚好,应该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点有意的事。史老师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全国各地不少城市都有爱心粥屋,无数志愿者每天在为城市美容师免费提供早餐。再加上她观察到卫辉市当时还没有人这样去做。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和去郑州总部考察后,2014年7月9日她在卫辉市卫州路开了首家爱心粥屋,至今已跨入第八个年头。作为工薪阶层,她家中并无多少积蓄,要开办爱心粥屋,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儿。起初她得到了房东、同是退休教师的赵培琴老校长的鼎力支持,赵校长把自家的三间门面房滕出来,作为免费粥屋的场所。第一年免了还房租,第二年收半价,第三年才正常收取。万事开头难,粥屋总算启动起来了。

爱心粥屋的运作给史老师带来两个考验。一是经济上的压力。一怕资金断链,二怕没人吃饭,三怕没人来干。起初市民还不完全认知这新生事物,捐款者寥寥无几。粥屋每天的米、面、油、菜都需要现金支出,每月粥屋少则几百元,多则一千多元的垫补。史老师毕竟是工薪阶层,思想上压力还是蛮大的。2015年冬,史老师再次外出学习开办粥屋经验。她用了一个法,就是利用微信多建爱心群,让更多有识之士参广泛与进来,表达善意心愿。每人每天一元钱就能给环卫工人买两个馒头,又不影响生活,一时间参加者众多。转眼间,在粥屋三年店庆时,爱心人士捐款已达30000元。那年爱心粥屋被评为新乡市优秀项目,上级还支持了粥屋20000元,有了这些名声做基础,粥屋才得以正常运转起来。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很多反对的声音。社会在发展,有的人在学雷锋做好事,可是有一部分人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认为你是在图名利,或者认为是想套国家的钱。所以有的说:“咳,史春荣退休了,不好好照顾家人,干个这是想图名哩。卫辉这个地方谁给粥屋发善心呀?她坚持不了三个月,顶多半年就得散摊子,走人……”除了外面反对的声音,还有当时家人的不理解,不太支持。史老师是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不管做任何事,只要干起来,就不会轻言放弃。有人问她:“你打算干多长时间?”她话里的潜台词就是“你开爱心粥干几个月就行了,做做秀就罢了,还能一直干?”史老师回答:“我就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资,把它全投进了粥屋,也没有捐款,也没人帮助干活,实在干不下去了,才考虑停止。”史老师的爱心感动了社会民众。大家看到史老师是拿出真心想帮助环卫工人,是为了这座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做事,所以都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日渐多起来了。
史老师谈起卫辉城广泛参与粥屋奉粥的广大志愿者和爱心企业及有关单位时,非常激动,说个没完。自2016年至今,卫辉市口碑甚好的建业超市,多年来一直免费送菜;爱心人士李志鹏为粥屋买来可供一百多人吃饭的电力导热锅,节省熬粥时间,志愿者便可以多休息一小时。以前凌晨四点开始熬粥,现在五点开始也不迟;2020年开办第二家爱心粥屋时,他又捐款10000元,人家给史老师当场承诺,后续部分资金如有困难由他保底解决;刘成金,刘成春,刘成海三兄妹在粥屋刚开始启动时,志愿者较少,刘氏三兄妹每天来粥屋帮助择菜切菜,搬桌搬凳、一直在粥屋志愿服务了三年;崔广梅女士帮助建爱心微信群,每天统计工作至深夜,各项活动都参与了筹划,是粥屋的小秘书;秦明亭、刘万芳、周霞三位女士,始终把粥屋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只要有利于粥屋的事,得到消息,放下家里的活事,也要抢着来干。听说外村菜农地的菜要清场了,主动召集志愿者骑着三轮车去菜地挖菜运回粥屋;粥屋党支部书记、年轻的小伙子陈晨以身作则,躬身粥屋,帮助建立了党支部,亲自组织了九九公益活动和各种宣传活动;还有不少不愿留下姓名的爱心人士,直接把钱、物隔着粥屋的门缝或者窗台塞进粥屋里。当然,卫辉市许多机关单位、爱心商家和企业,也包括省市级许多文明单位,都多次到粥屋开展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史老师感知到这是对粥屋和本人莫大的信任和鼓励。他们都是粥屋走到今天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爱心粥屋不仅仅是一个彰显爱心的平台,还是一个修为品行的地方。环卫工人开始来粥屋吃早餐时,有说话带口病的,有在饭场上吸烟的,有大声喧哗的,有排队加塞的,有争抢桌凳的,有剩饭菜馍都倒掉扔掉的,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史老师想,尽管是极个别现象,不能不对个别人进行场景教育,长期下去爱心粥屋还有啥意义。社会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开爱心粥的目的是要唤醒人们的爱心意识,传递正能量,同时给环卫工提供一些早餐上的方便。为此,史春荣每天饭前十分钟,带领环卫工人诵读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的信任支持。不断给他们讲爱心粥这个平台是靠所有爱心人士、志愿者支持支撑的,我们来这儿喝粥,要有感恩的心,要把自己的保洁工作做得更好,要去掉自己身上不文明的习惯。环卫工王先生说,学习了感恩词,把卫州广场的厕所打扫得更干净了。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说走遍卫辉的厕所,就属你们夫妇管理的这个厕所最干净。从此,有人给王国仁夫妇送鸡蛋,有人送衣服,表示对他们的尊重。环卫工李先生说:“以前多干一点就嫌亏,现在通过学习不嫌亏了,对工作更认真更卖力了。”

史老师带领的爱心粥屋除了每天坚持每天为环卫工人等弱势群体免费提供早餐外,还经常去慰问卫辉李元屯镇前白河村的27户孤寡老人,去看望卫辉市城郊乡徐堤村的残疾人张金河。史春荣同志做事,从不流于形式,从不虚张声势,她总是默默无闻去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她在去卫辉李元屯镇前白河村慰问孤寡老人时,又影响了李元屯镇二中的学生自发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经常和粥屋一起联合开展爱心活动。每当活动时,学生负责把老人召集在一起,活动后送他们回家,平时准备些节目,慰问时给老人表演,既献了爱心,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演讲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前白河村的支部书记张建利,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又给十几户老人专门建设一个幸福小院。老人们住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粥屋去慰问,也有了活动场地。每次粥屋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去和老人共进午餐,包素饺子,或者中秋送月饼,春节送棉被时,老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城郊乡徐堤村也有粥屋志愿者关爱的对象。村民张金河由原来的卧床不起,通过志愿者几年帮忙联系医生、买药等,到现在能自己开着专用的残疾车往粥屋送槐花和红薯了。前些年,粥屋志愿者还帮助张金河的女儿筹钱读了大学。
这是他全家人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张金河正在上大学读研究生的侄儿侄女们表示,将来也要回报社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爱心粥屋如今在卫可谓是妇孺皆知,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八年来,卫辉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卫辉斑马救援队、卫辉市义工联盟、桂花树爱心团队、卫辉公益一家亲、星火志愿服务队等。史老师还用手写日记的形式每日播报记录着粥屋每天发生的感人故事。大家从她的微信播报里了解粥屋的情况,仁人志士纷纷前去粥屋送钱送物,并主动参加志愿服务。近年来,她先后受邀到卫辉市纪检委、卫辉市人大、卫辉市卫健委、卫辉市一中、卫辉市高级中学、卫辉市教师进修学校、新乡一师附小、李元屯卫生院、建业超市等多家单位做爱心志愿演讲,宣传卫辉正能量,悄然的厚实着卫辉文明的高度。卫辉爱心粥屋先后被评为“新乡市公益组织优秀项目”,授予粥屋志愿团队“新乡市三八红旗集体”““新乡市优秀中国志愿服务队”“优秀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称号。史春荣老师个人也先后获得卫辉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卫辉十大杰出女性、新乡最美志愿者、新乡好人、新乡学雷锋标兵、新乡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粥屋,早已挂牌成为卫辉爱心粥屋志愿者服务中心。全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正汇聚无疆大爱、无声仁爱,彩绘着卫辉这座千年古城走向好人之城,文明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