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近代史记
文/网络
编辑/肖锋
图片/网络+实拍
湖南省邵阳市旧称,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晌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镇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当地人被称为宝古佬也由此得来。宝庆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总人口的5.94%。 邵阳是一座历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垒土筑城,距今已有2500余年了。邵阳,旧名宝庆,位于湘中而偏西南。北障雪峰之险,南屏五岭之秀,资水横贯,邵水交汇,盆地珠连,丘陵起伏。自西汉置县,为郡为州为府,为一方之重镇。北邻姿底,南界永州,上通云贵,下接长衡。自古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经济发达,文化昌明。 邵阳现为省辖市,辖1市8县3区,人口700万,面积2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交通便利。姿邵铁路东来,国道交迭;资水坑蜒北去,江河流布。气候温和,风物怡人。地理形胜,文化遗存。双江秋月,昭陵故城。法相摩刻,岳平云顶。山川灵秀,物产丰盈。资源丰富,河下流金。地方风味土产,驰名四海。历为雪峰柑桔之乡,如今是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 邵阳也是一方旅游胜地。山川地理,秀丽天成。岌山景区,是天下风光之胜;南山枚场,为江南草山明珠;黄桑森林王国,云山佛门圣地,绥宁神奇绿州,龙山地下藏金。银衫国宝,铁衫群落,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泛舟资江三峡,寻幽舜皇秀色,无不风光奇绝,引人入胜。邵阳更是一方人文荟革之区。“衣冠王化染,耕凿古风同”。邵阳开化甚早,民风淳厚,智慧勤劳,尚武崇文,文明绵远,代有才人。唐代胡曾,工诗味史;车氏一家,才俊满门;清代魏源,倡师夷制夷之说;民元蔡婿,有护国倒袁之勋。比及民国,志士接踵。御外侮而谋解放,表国平沙场献身;求真理而竞自由,尹如圭血写春秋。他们都是邵阳人杰,千古风流,民族精英。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作主,百废俱兴。中国共产党领导,艰苦创业,改旧貌而换新颜;移风易俗,建文明而树新风。彩图重绘,山河一新,沦桑巨变,欣欣向荣。际此改革开放,更是千帆竞发,城乡经济飞腾,悠悠古城,百业勃兴。 境内系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南岭山脉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东部。整个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顺势向中、东部倾斜,呈东北向敞口的筲箕形。最高峰为城步苗族自治县东部二宝顶,海拔2021米;最低处是邵东县崇山铺乡珍龙村测水岸边,海拔仅125米,地势比降为10.25%。境内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条,分属资江、沅江、湘江与西江四大水系。资江干流两源透巡,支派纵横,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流域面积遍及市辖9县3区。巫水源出城步,横贯绥宁,西入沅江,为境内西南部的主要水道。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水雨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少酷热,冬少严寒。受地貌多样、高差悬殊影响,气候既有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又有山地与丘平区的垂直差异,形成一定的小气候环境和立体气候效应。境内年平均气温16. 1~17. 1C,无霜期272~304天,日照时数 1347.3~1615.3小时,降水量1218.5~1473.5毫米;雨水大多集中在4~6月,易遇夏秋连旱。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秦代,今境内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
西汉初,始置昭陵县。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区,为境内建郡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更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宋崇宁五年(1106),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晌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直隶于省。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26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1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宝庆,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简单介绍十二位最有代表性的古、近代杰出人物,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再次让我们去更多一些了解。
胡曾
胡曾 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胡曾以《咏史诗》著称,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南阳》咏诸葛亮躬耕,《东海》咏秦始皇求仙,《姑苏台》咏吴王夫差荒淫失国。《自序》说:”夫诗者,盖美盛德之形容,刺衰政之荒怠,非徒尚绮丽瑰琦而已。故言之者无罪,读之者足以自戒。”说明其作《咏史诗》本旨,是托古讽今,意存劝戒。其诗通俗明快,褒贬明确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唐诗纪事》载:前蜀王衍宴饮无度,内侍宋光溥咏《姑苏台》诗,王衍为之罢宴。后来明人引入《列国志》、《三国志》等演义作品,流传更广。
《咏史诗》共 3卷,《四部丛刊三编》本有胡曾同时人邵阳陈盖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评注。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诗》共录为 1卷,仅存数首。事迹见《唐才子传》、王重民《补唐书胡曾传》(《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杨再兴
杨再兴(1104-1140年) 南宋抗金名将。 南宋武冈军(治所在今新宁县盆溪)瑶族人。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城步,年幼丧父,随母李氏来新宁崀山盆溪外婆家居住。自幼习武,弓法神奇。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拥众志成10馀万,占道州、贺州,再兴为曹成部将。
蓝玉
蓝玉,苗族,明朝名将,祖籍城步,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临战勇敢,所向多捷,由管军镇抚积功升至大都督府佥事。明朝建立后,官拜大将军,被封为“凉国公”。洪武四年(1371),从征虏前将军傅友德参加明军灭夏之战,克绵州(今四川绵阳)。次年,从征虏大将军徐达北征,败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等地。七年,率师克兴和(今河北张北),俘北元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十一年,与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肃、青海藏族居住区)获胜。次年还师,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傅友德取云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北元太尉纳哈出,乘大雪率轻骑袭破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杀元平章果来,会主力进至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接受纳哈出降,后代冯胜为大将军。二十一年,率师15万,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获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余人,追获吴王朵儿只等以下3000人。奏捷京师,被太祖朱元璋比为名将卫青、李靖。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蓝玉,并抄灭家产、诛灭三族,制造骇人听闻的“蓝狱”。当时,蓝玉故里城步扶林的蓝姓居民为避祸改姓秦,蓝玉定居地安微定远的蓝姓居民改姓青。
魏源
魏源 (1794-1857)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其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刘长佑
刘长佑,字子默,号荫渠,金石镇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其父时华,经商发家。
刘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取拔贡。同年十月十六日,李沅发攻陷县城,代理知县万鼎恩被戮,长佑与廪生刘坤一即募乡勇万余人,会同清军镇压起义军。
咸丰二年(1852),刘随江忠源率乡勇至广西参与围剿太平军,次年,又随江忠源镇压浏阳夭地会征义堂周国虞等会众起义。此后,江忠源领军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与太平平作战,刘多次赴援。六年,刘奉巡抚骆秉章命,率肖启江等部5000人入江西,攻克袁州。七年进屯太平墟,遭太平军沉重打击,全军溃败,江忠义率乡勇救援,才挽回颓势。
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南安进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刘长佑、江忠义率军赴援,解永州围。石达开军围攻宝庆,刘与李续宜分扼东西两路堵击。石军久攻不下、于8月撤围南走东安,转战广西。刘领兵追逐,攻占郴州,次年任广西巡抚,在广西扑灭了两广天地会建立的“大成国”政权。
同治元年(1862),刘长佑升任两广总督,将所部楚军交刘坤一统领,留防广西。不久,刘长佑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农民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部作战。同治六年,沧州盐民张六起义,数干人攻袭固安、霸州,危及京城,刘长佑因疏于防范而被降级留任。同治十年再度翻用,厉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光绪十三年(1887)病卒原籍,谥武慎,有《刘武慎公遗书》。
刘坤一
两江总督刘坤一,字岘庄,清道光十年生于新宁县城。廪生出身,曾任教谕。咸丰五年在乡举办团练,旋入湘军,在湖南围剿太平军。次年,随刘长佑军赴援江西,参与袁州、临江、吉安诸役。九年春,石达开率太平军20余万人由江西入湖南,刘奉调随军援永州、宝庆,又追入广西境内,与义军作战,同治元年升广西布政使,次年六月,擢江西巡抚,时有左都御史赣人胡家玉,袒护抗粮绅耆,刘上奏罢斥,一时颇负声名。随后又参加平定太平军余部,平定”斋教”,堵截捻军,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五年,调任两江总督,兼两洋通商大臣。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淮系军队节节失利。刘坤一被委任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关内外陆军百余营。辽河一战,金军溃败;后欲反攻,然议和停战令已下。刘不满议和,对坚持在台湾抗战的义军钦佩不已,派员赴台联络,并邀张之洞共同援台。
光绪二十七年,沙俄在《辛丑条约》缔结过程中,乘机扩大侵略范围,李鸿章主张签订《中俄密约》出卖国家利益,刘坤一联合张之洞竭力反对。刘坤一还与张之洞连连上疏,请求变法,提出”育才兴学”、”整顿变通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这些主张为清廷采用,旋加太子少保。
光绪二十八年,刘坤一病卒,年72岁,谥忠诚,有《刘坤一遗集》。
魏光焘
魏光焘,别名魏午庄,字光邴,晚号湖山老人。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人。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新疆地区建省后的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长(巡抚),后来他又历任云贵、陕甘总督,后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物大臣。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曾国藩湘军的承者,左宗堂的重要助手。,1905年罢官,回到家乡。1915年3月5日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
魏光焘是魏源的族侄孙,他曾出资刊印魏源的《海国图志》几其他多种著作。他本人亦有《勘定新疆记》(8卷)、《湖山老人自述》(家刻本)等著作传世。
蔡锷
蔡锷(1882-1916)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三十四岁。北京政府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他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其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蔡锷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匡互生
匡互生,名颂英,字人俊,湖南邵阳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他率先冲进赵家楼,火烧曹汝霖住宅,严惩国贼。是年夏毕业,回湖南长沙楚怡小学任教,1920年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务主任。期间曾参加湖南“驱张(敬尧)运动”,参加过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1924年2月受聘任春晖中学数学教员兼训育主任。对学生实行“感化教育”。1925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改名立达学园),并创建“立达学会”,探求“生产教育”、“感化教育”,成绩卓著。
吕振羽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湖南邵阳人。1900年1月28日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民族史、革命史以及通史等研究。
1963年,在蒙不白之冤的情况下,仍写下20万言的《史学评论》和3000首充满豪情的诗词。'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刘少奇冤案的株连,被投入监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著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等。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袁国平
袁国平(1906一1941),湖南宝庆(今邵东)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学习。积极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右派的斗争。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队长,随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转移至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党代表。1929年11月,任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工农红军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8军政治委员。1933年1月起,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人闽作战。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2分校政治委员,教导师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等职。
2022.3.27重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