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侯文君
清明节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现已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往,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是清明的主旋律,格调亘古不变。清明节又不同于纯粹的节气,节气是我国时令顺序、物候气象变化的标志。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等农业谚语耳熟能详,足见这一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密切。而节日则包含一定的历史渊源、纪念意义和风俗习惯。清明节原属二十四节气,后来才转化成祭拜先人的节日,是唯一成为节日的节气。这与寒食节有莫大关系,而寒食节的由来又与春秋介子推凄凉悲壮的真实故事有关。
晋献公宠幸骊姬,庶子奚齐想篡为储君。骊姬逼死了太子申生,其弟被迫流亡国外。十九年间,重耳一行颠沛流离,介子推舍命相随,穷尽屈辱;但君臣相依为命,在五鹿重耳饿晕之时,子推就割股奉君。重耳备受感动,誓言日后定当重报介公。主仆患难与共,擘划救国治国方略。受秦帮助,重耳返晋,步墀金銮。穷尽穷
晋文公大宴群臣,流亡功臣俱封官进爵,却唯独遗漏了介子推。其邻居解张张贴字报,数落晋文公孑落功臣。晋文公惭愧不已,就敦请其上朝,可被子推婉拒,文公只得御驾亲请,但其看透了世态炎凉,母子就隐居到山西绵山了。
晋文公带领群臣围住绵山,急于找回子推。但见此处涧深壑陡,树木狼林。晋文公心烦意乱,一臣子就进言,野火烧山,其必出焉。晋文公听其言,命人在东麓顺风放火烧山。风大物燥,火舌顷刻就吞噬了绵山。在西麓迎接子推的文公打马上山,却见其母子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痛心疾首,又见子推背堵树洞,里面的衣襟血书云:
割股奉君尽丹心,朝纲清明最为真。作鬼警示死无憾,强似伴君作谏臣。
主公心若尚有我,反躬自问常自新。臣心为公无愧怍,朝野正气赛禹舜。
文公就藏书入袖,然后厚葬子推母子。他砍了一段树上柳木,回宫做了木屐,一踏步就叹息说:“悲哉,足下!”文公还改名绵山为介山。并下令每年此日,全国禁用烟火,只吃冷食。期年寒食节翌日,文公素服登山,吊祭子推;却见枯树新芽,绿枝千条。文公折枝编圈,戴在头上,下令封此树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同时诏令全国,也在门楣插上柳柏,以示怀念。沿袭成俗,民间就有了踏青和荡秋千的习俗。是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由来了。后来,绵山一带就命名为介休。从此,文公文治武功齐举,勤政清明,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晋国终于强大,文公也在列春秋五霸。
后来,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祭扫祖宗的习俗方才盛行。唐代诗人卢象就曽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现今,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在大江南北已经深入人心,而习俗也是衍生得丰富有趣,多种多样。
一是踏青、植树。
踏青又叫春游、寻春和探春等。清明时节,春意盎然;草木萌发,桃红柳绿,生机勃勃。此一大好时节,非常适合郊游。俊男靓女,成群结队,踏青春游,呼朋引伴,谈情说爱。清明佳节,春风吹拂,雨丝飘荡,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最适宜植树造林。我国规定了植树节,如今各地已是树木葱郁,莺歌燕舞,天清景明了。
二是荡秋千、蹴鞠 。
荡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是我国的古老习俗。秋千最早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其后发展为用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它既能增进健康,又能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儿童喜爱。而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三放风筝、打马球。
清明时节,民间流行昼夜放风筝。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风筝放上蓝天后,有的人还剪断牵线,任凭清风使其随意浪迹天涯,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春秋鲁班首创以风筝进行战地侦查的先例,韩信也曾放风筝唱歌涣散楚军士气,还曾放风筝侦查所处距离皇宫远近以图政变。1984年起,山东潍坊年年举办国际风筝节,潍坊风筝多种多样,精致艺术,远销国内外。而打马球则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四是戴柳帽、插柳枝。
家人将所撤供品用柳条穿起,也有的则折柳条编圈,戴在头上,谓之“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而插柳风俗则是纪念农事祖师神农,人们折柳枝插在檐下地边,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哪活哪,年年插柳处处荫。插柳习俗跟词人柳永有关,柳永生活放荡,跟花街柳巷歌妓情深义厚,但其一生不为仕途所容,最后却于贫困中黯然去世。其丧葬费用都由歌女集资。每当清明,歌妓都到他坟头插柳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此俗。清明是鬼节,插柳戴柳就有辟邪的功用。
五是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三月清明,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除草者、添土者萃集坟地,芟剪草木,拜扫圹茔,扫墓祭祖。它始于先秦,流传至今。祭扫时间并不拘泥,前后几天均可。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可在祠堂,也可在坟地。所谓包袱,是指孝属寄往阴间的邮包。形式有两种:一是用木刻板,周围印上《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二是素包袱皮,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包袱里可填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的冥币,也可填打上天圆地方纸窝子的烧纸,还可填金元宝银元宝和金币银币,最好附有《往生咒》。供桌上摆设鸡鱼肉、水果、糕点、面食一类的贡品,忌讳谐音不好或品样不好的祭品。仪式举行顺序是:先押坟头纸,再熱香,就三拜九叩;后等香灰香烟灰落下,再祭奠酒水,斟酒倒茶;最后焚烧包袱,三拜九叩,完成仪式。焚化时,划一大圈,圈外烧少许张纸,谓之打发外祟。祭罢,还有的围坐供桌聚餐饮酒。
现今,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在大江南北已经广泛流行。它既具有浓郁的浪漫气息,又有悲凉的悼念气氛,融合了怀古追今的两种情绪,历史和现实并存,纪念和励志意义很强。现在已是国家的法定节日,每年人人放松,举国度假。清明的春风,送来全新的季节;清明的细雨,浇出遍地的青绿;清明的古碑,书写民族的文化;清明的青冢,传承华裔的传统。

侯文君 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文学作品《鲁阳杂俎》系列百多万字,多有发表和奖赛获奖,另有周易和民俗作品多多。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