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八节谈优雅
文‖史东茂
年轻时看《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那一尘不染、清澈的眼神,优雅的举止,天生的贵族气质,特别是在《罗马假日》中做在罗马广场吃冰淇淋的神态,那份甜美已经深深定格在我的心中。奥黛丽·赫本的优雅是无人能及的,她是优雅的同义词,是天使的化身,是电影史上永远的纯真女神。她的清纯和超凡脱俗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再现的,她为世界影坛创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
赫本也把自己的慈爱撒给了贫困的孩子。1988年,奥黛丽·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她也非常适合这项工作。在这之后的五年里,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埃塞俄比亚、苏丹、土耳其、中非、南非、越南、索马里。
奥黛丽·赫本的演出,给我的感觉就是舒服,这种舒服其实就是优雅。被她所饰演的人物迷恋、感动。后来慢慢知道优雅是可以打动人的,它给人一种气息上的感染,让人觉得心灵的皱褶被熨烫、被抚摩的舒适。因为优雅是一种气质、优雅是一种美丽、优雅是超然的洒脱,具有精神滋养品的功效。
原本一直以为优雅是有条件的,比如优越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家庭背景,浓厚的文化底蕴等等,就像十八世纪的贵族,为什么一说到贵族往往就联想到高贵、优雅,因为富有嘛。所以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几代人,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怎么优雅得起来呢?
优雅,优美和高雅的浑然一体。优雅就是这样一种气质,由内而外,自然流露。优雅,是一种气质,既体现在人的外表装束和言谈举止、亦贯穿于其学识修养、为人处事、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优雅,不是靠刻意模仿能学得来的,而完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不经意间下意识地和发自内心的综合表现。优雅,是从人的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是一种随意自然的表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长,我方才明白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
记忆中我的中学班主任谢玉兰老师,虽然她不是长得很漂亮,但眉清目秀,她不施粉黛把自己打扮的清清爽爽,夏天,经常穿的一件豆青色的连衣裙总是一尘不染,在我们面前她的脸上永远都带着微笑,每天带着欣赏的眼光,望着她的学生们。课堂上对我们从来都是温柔的说话,从没听到她大声的呵斥不听话的学生。不论任何调皮的学生在她的面前都会老老实实。浅浅的微笑,轻声的讲解,让我们在课堂上是一种享受。也从没见过她忧伤或者不高兴的表情,教师的收入并不高,但是,看到的是她从内心洋溢出来的满足,好像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自乐,每当我脑海里涌现出她的身影,立刻感觉到两个字:优雅。
生活虽然清贫如常,心却依然静若止水。 谢玉兰老师为人正直善良,对比较差的学生从来不歧视,总是谆谆教导他们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和报效国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我觉得这就是优雅!优雅的女人都有着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善良。善良是一种天性,而“女人最大的美丽是善良”,这种描述没有过多的期许,简洁直接,不容得半点疑虑。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个良好的修养,这是一个优雅女人最简单的素养。
在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生命旅途中,在花花绿绿、光怪陆离的喧嚣光影下,善良人的一种心态,亦是优雅,优雅是一首诗,总在寻常的平平仄仄的生活在展现出崭新而美的意境。
优雅是一首歌,总在舒缓悠扬的旋律中演奏出动人的篇章。
优雅是一幅画,总让人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感。
优雅更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态度,内敛而不张扬,端庄而不做作,让人心生敬意。
优雅是一种味道,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言语中尽是撩人的思绪,举手投足间显示着成熟女人曼妙的举止。
优雅是一种内在气质。优雅是一种风度,也是一个人独特的风格。也许带有遗传基因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后天的修为。
女人有气质,优雅恒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