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道快枪摘网络
无论对黑莫言的还是挺莫言的人而言,一个衡量真假的镜子早就摆在那里了,只是我们很久没在意——有十年也不止吧?现在大家总算看到了它《诺奖颁奖词》。颁奖词内容大家搜一下就知道了,只要读得懂文字,其意不难理解,显然西方这个诺奖满心希望让莫言这个定制标准在中国蔓延——就如同体育项目的商业推广,比如NBA和UFC,如同商业品牌推广,比如耐克鞋和苹果,只要推出标准,然后高调推出样板,形成偶像效应。姚明对NBA在中国的拓展贡献不小,但因为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诉求不大,所以大家无所谓,看看也挺好的,只要不侮辱中国人的智商就行。但体现在文学上就不是简单的复制了,想不成为政治诉求的工具绝无可能,想不成为价值观输出的途径也无可能——无论这个作家多么逆天,他都无法离开自己生存的土壤来描绘抹黑他的生活和他的国家,都无法背离他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价值倾向,正因如此,文学才具有其他艺术无法企及的宣传和导向作用!一本书,一支笔,有时能抵十万军——钱学森相当于五个师,因为他的科学成就。
莫言和钱学森相比,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虽然只剩下一个好听的还不能深究的“奖”,但对西方而言,抹黑中国的的作用实在太大了——读一下那个《颁奖词》就知道西方如何如获至宝的叫什么啊?现在阎连科不就在有样学样吗?无冕之王可不是随便叫的,真的引导力非凡,可以让人奋发向上,也可以让你绝望弃世,全凭一支笔。为何莫言的笔就专一抹黑袓国?好在还有公正的读者,读者算是是上帝吧?在往上举头三尺有神明,正义之剑犹在!!!
还好我很理解一些人的想法,因为我原来也这么想获得诺奖就是为国争光,是英雄,怎么还能砸砖?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人性太丑陋了吧?当时很气愤。二是这样黑他是不是恶意炒作?是什么样的黑手在推波助澜?三是小说不是报告文学,虚构不行吗?所以那时认为黑他的人都是没文化的,都没读过他的书,更不懂艺术,不懂文学。不知道国际经典都是揭露文学。
是这样吗?真相往往很扎心!真相往往不好看,也不好接受。其实黑他的人是他自己的心——自己的手——自己的书——他背后的诺奖和所代表的西方媒体。有人不解,他写的书都是一本本来的,他能未卜先知?事先知道人家需要什么?本来觉得难以想象的事,其实一看事实就恍然大开:和定制差不多!这也算机遇吧。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被西方翻译家发现了密码,一个美国的翻译家很欣赏这种大义灭亲的味道,就开始翻译介绍到国外去,然后,一本一本直到这个翻译家写信向诺奖推荐,有机遇吧?算不算定制?
人家需要什么他最清楚吧?最后,产品完全达标,而且,超乎标准——再读一下《颁奖词》吧。十年前我也真激动——了不得,中国第一人!我们怒斥砸砖的人:你们在干什么?就一个还不珍惜吗???
抹黑?开玩笑,你们懂文学吗?文学作品不是唱赞歌,更不是简单的报告文学,这是虚构,是文学艺术——那时在我眼里,我觉得这些拍砖的都是红眼病人,都是人性的丑陋发作。直到我看了《颁奖词》,再回头读作品:《蛙》、《丰乳肥臀》、《檀香刑》、《酒国》、《天堂蒜薹之歌》真懂莫言了!
随着西方加大了围堵中国的透明度,连具体方式方法都披露无疑了。随着纷纷跳出来表演的公知们的技俩被一一破解,大家好像都忽然醒悟过来,十年的时间,足够看清一些真相了,再翻出那个获奖感言,再对照《颁奖词》——那些表彰和赞誉,赤裸裸的狂欢啊!于是许多人和我一样愤怒!再愤怒的叫什么啊?
这明明就是以文学的名义在黑我们大中国啊……(省略一百字)真要谢谢这个如同罪状一样的《颁奖词》,它说的再清楚不过:莫言的作品总是把思想和价值观装进童话、寓言和魔幻的包装中……没有哪一个中国作家能这么努力地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以大无畏精神彻底拉黑……不表彰怎么行呢?但是,公理和正义始终是在场的,虽然迟到了十年,但总算拨开了遮掩,露出了真相。
莫言太阴险的叫什么作家啊?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