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说事🇨🇳🇨🇳🇨🇳
🔥🔥🔥说真事🔥🔥🔥
❤️❤️❤️说实事❤️❤️❤️
🤜说不敢说的事🤛

王氏祠堂“下马碑”的故事
作者: 王世松
话说青县王召庄村(新中国成立前,一直隶属于大城县管辖)的王氏祠堂,历经四百余载,名扬京南,其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古建风格,堪称建筑艺术之精华,屋檐四角的几串古式风铃,在风的吹拂下响起让人自重自省的铃声,至今令老人们回味无穷,可惜这一凝聚历史与艺术的古建筑于1943年8月遭日军纵火焚烧,大火着了七天七夜方熄。如今经重修后的祠堂,重现昔日之风采,为王氏后裔及瞻仰者所一致赞许。
历史上,王氏祠堂门左侧立有一块高大的花岗岩石碑,其文曰:“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故俗称“下马碑”。意思是说,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步行,以示对王氏家族的尊敬,我今天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下马碑”前。
那是清末,王氏家族十五世出了个秀才名曰王树年,此公文才出众、德高望重。时至中华民国初,被时任大城县知事(中华民国初期对县一级最高行政官的称呼)聘为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其子。待知事之子学业有成束发而冠后,树年公回乡务农。下面要说的就是树年公勇斗大城县知事(原知事已调离),让知事在王氏祠堂“下马碑”前下轿的故事。
这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树年公正在村前的官道上漫步,忽见一官轿自东而来,前面是衙差,他们或举着“肃静”的执示牌,或拿着水火棍,威风凛凛,鸣锣开道,队伍浩浩荡荡向大城县城方向进发,经过王召庄村,村民知是大城县知事乘此轿,纷纷驻足围观,知事好不得意。他们很快大摇大摆走过王召庄,当向西行至十余里时,一个身穿布衣、头戴方巾的汉子突然从后面骑马追来,挡住去路,并大声喝道:“请你们退回去!”衙差道:“你吃了豹子胆啦?这是知事大人回府,你敢在此阻拦?”“请你们马上退回去!”此汉子再次厉声说。
有人飞报轿里的知事。知事捋了捋胡须,探出头来问:“哪个刁民如此胆大妄为?”“正是小民王树年!”回话的就是刚才那个汉子。知事清了清嗓门,壮着声威道:“大胆刁民王树年,今天本官打道回府,你蛮横阻拦,该当何罪?”树年公道:“身为一县知事,不知一县风土人情,不讲礼义廉耻又该当何罪?”“你血口喷人!本官自调任大城县知事以来,体察民情,爱民如子,达礼通文有加,孝悌忠信常讲,我怎不知风土人情,怎不讲礼义廉耻?”知事又捋了捋胡须说。
树年公哈哈大笑,接着说道:“知事大人,你怎是达礼通文有加?请你下轿,跟我来看一块石碑便知。”这时又来了数十个村民助阵,要知事下轿去看石碑。知事无奈只好下了轿,跟着树年公等人来到了王氏祠堂的“下马碑”前。树年公道:“知事大人,请读读这块碑文”。“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恭亲王”。知事读完碑文,惊得汗不敢出。他说:“我怎不知这块石碑?”树年公道:“大人没看见此碑,并不等于此碑不存在,它在这里已立三十余年,大人,您刚才经过‘下马碑’不下马,是讲礼义廉耻吗?”
“这,这……,我确不知此石碑呀!”知事额头上冒出汗来。围观的人七嘴八舌,或言或笑,王氏祠堂前一片沸沸扬扬,知事扑的一声跪在“下马碑”前……。心胸豁达的树年公急忙将知事搀起。“大人,要说此碑,颇有来历,想当年慈禧太后懿旨令我十一祖广和公监修颐和园,待工程竣工后,广和公将清清楚楚的工程收支账目呈与太后时,太后看罢佯装生气道:小王子,你一根筋受穷去吧。虽是嗔怪,但心中愈加看重小王子(广和公)。恭亲王奕訢闻知王广和廉洁勤政不爱财,召其垂问,当言及广和公的家境及出身时,广和公禀告:我始祖王安自明初从鹿邑县迁居大城县以来,后裔皆是为国尽忠,二品朝臣二世祖九门提督王迪,二品朝臣八世祖榆关总兵王图骏等72名官员皆出自我王氏家族。迪公因刚正不阿,不与大太监刘瑾同流合污,被刘瑾害死,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明武宗亲自为迪公平反,并下旨从国库拨资在王召庄村南建石佛寺,以慰迪公并昭示后人。有诗曰:黑龙港河月芽桥,石佛大寺万丈高。图骏公战死沙场而尸骨不明,至今家乡只有衣冠冢。恭亲王闻之欣然曰:不愧为名门之后。即赐王氏祠堂‘春如海’匾与下马碑各一块,并题词:‘树德春仁世,洪培毓志馨,景昌家有荫,寿庆葆元宗’。知事闻后,向树年公长揖道:王氏家族乃名门望族,身为一县知事,过下马碑前而未下轿,惭愧惭愧。遂入祠堂拜谒了王氏先人后步行十余里方上轿。
此故事虽成了历史,“下马碑”也已不知去向,但今天当人们到王氏祠堂瞻仰时,品味一个昔日在“下马碑”前的故事,也会增加几分雅趣吧!

编辑:李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