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稻花香,稻穗黄
熊攀 著
第90章 一树寒梅白玉条
川江一中校园。这天晚上的自习开始后,佟芳菲从教室里出来,径直地走向学校的侧门,然后来到了“馨龙图书”店。她见坎钰馨姐弟趴在中间的书柜上看着书,高兴地上前打招呼:“钰馨,钰龙,你们好啊。”
坎钰馨抬起头,“芳姨,是你呀。我妈妈在里屋。”转身又朝里间喊:“妈妈,芳阿姨来了。”
佟芳菲端过两小板凳说,“钰馨、钰龙,来,坐在矮板凳上,把书搁在书柜上看。不然,就成近视眼了。”她先后抱过两个小家伙,让两人坐正。
坎钰馨抬头望着她,“谢谢芳姨。”
曾美玲从里屋出来,见是芳菲,微笑着说,“芳菲,你来了。坐会吧。”她顺手端一小靠背椅递给她。
“嫂子,你别客气。我就是来随便看看,看有没有自己或适合学生们读的书。”
“那好,你随便看好了。哎?上次,你给学生们推荐《演讲与口才》卖的特别好,有好些学生在我这预付了一年的杂志款。”
佟芳菲笑了笑,见坎钰馨看一本《儿童文学》,坎钰龙看一本《一千零一夜》,觉得两个孩子很专注,便没再打扰俩孩子。
她在店内转了转,从靠墙书柜上挑了一本《廊桥遗梦》翻了翻,又往前走,挑了本余秋雨先生著的《文化苦旅》,随后来到柜台前付款。
曾美玲笑着说,“芳菲,你喜欢看就拿去看呗,付啥子钱啊!快收起来。”
“嫂子,别客气,你不收我的钱呀,以后,我就不好再来这挑书了。来,拿着。”
曾美玲见她一眼认真劲,只好说,“那好,嫂子给你打七折。”
佟芳菲付过款,拿起那两本书,抬头问,“嫂子,这好些天,都没看见家和过来的,他是不是很忙呀?”
曾美玲一听,笑了,“家和呀,他这段时间是够忙的。临近春节了,任叔叔在川江城的购物广场就要开业了,他呀,整天个扑在购物广场里,现在都没时间接钰馨和钰龙了。嗯,芳菲呀,难得你挂记着家和!那嫂子见到他了,也好帮你传个话。”
佟芳菲一听,赶紧说,“没有,没有。嫂子,你先忙,我得走了。”她看了俩孩子一眼,然后轻快地走出书店。
这个周末早上,坎家福让姐弟俩带上“七巧板拼图”、足球,还有积木、秋千,准备到仙女山脚下看望在实验小学幼儿园门口遇见的拾荒的老奶奶和她的孙儿们。
坎家福到街上买些水果,和姐弟俩向仙女山方向主干道的人行道慢慢走。
路上,坎钰馨问,“爸爸,王奶奶说她家前面栽满了‘岁寒三友’,是什么意思呀?”
“噢,岁寒三友啊,是指松、竹、梅。它们在寒冬不凋败,梅花在寒冬而开花,青松坚毅不拔,翠竹挺拔劲节,它们虽然是不同属科,但在岁寒中同生,不俱怕严寒,所以被人们称赞为‘岁寒三友’,人们也借此来比喻人和人之间忠贞的友谊。”
坎钰龙高兴地说,“松竹梅。爸爸,我会背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坎钰馨也高兴地说,“我会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会背张谓的《早梅》。”坎钰龙不甘示弱,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坎钰馨看了看弟弟接着诵起陆游的《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坎钰龙看着姐姐,“我会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坎家福听姐弟俩你来我往的背诗,好像比赛似的,“呵呵”一笑,“哎呀,钰馨、钰龙,你们姐弟俩真行啊!没想到,你们能背诵这么多的诗词。我刚听你们背的诗,关于梅花的居多,而关于松、竹的要少。”
坎钰馨说,“爸爸,刚才听你说这松、竹、梅里面,我觉得梅最了不起了。松树和翠竹,它俩是不怕寒冷,可梅虽处严寒里却坚定地开花,我觉得这是它最了不起的地方。”
坎钰龙也说,“我也觉得梅最了不起了,天越寒冷,它越要开花;就算马上要凋零了,它的香气依旧还在。”
坎家福听两个孩子说话,高兴地蹲下身子一把搂住姐弟俩“哈哈”大笑,“钰馨、钰龙,爸爸觉得你们好可爱,好可爱。”他将自己的脸分别在女儿和儿子的脸上贴了贴。然后起身牵着女儿的手,坎钰馨牵着弟弟的手一起往前走。
坎钰龙兴致勃勃地说,“爸爸,你真是我们最可爱的爸爸呀!”
坎钰馨也高兴地说,“钰龙,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外公、外婆,他们都很慈爱,我们是一家人,是最亲最亲的人。”
坎家福高兴地说,“是啊,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最亲最亲的人。”
三人走上天桥,见前面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女孩瘸着双腿,两只手向背后扭曲,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动。每走一步,都像是十分艰难吃力的样子。
姐弟俩目不转睛盯着她看。坎家福见了说,“千磨万击还坚韧……”
姐弟俩看着她,“任尔东西南北风。”姐弟俩挣开父亲的手,小跑到那女孩的跟前,“姐姐好!”然后微笑地向她挥手致意。
女孩微笑地向姐弟俩挥手,“谢谢小朋友。”然后又艰难地继续向前移步。
姐弟俩看着她,直到她走向很远。
坎家福和姐弟俩来到山脚下,他朝前面望了望,只见前面不远处,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背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大编织袋,正吃力地往前走着。他赶紧跑上前,向那女孩说,“小朋友,让叔叔帮你。”说完,他右手拧起那大袋东西。
女孩见抬起头,朝他笑了笑,“叔叔,谢谢您。我家就在前面。”
坎家福抬头朝前看了看,只见前面不远处一平房子前,栽种着好几棵青松和梅花,还有一片茂密的略带黄色的竹林。屋子门前,一个穿着破烂、头戴顶大帽子的孩子不时向路边张望。那小孩看见坎家福身后的那孩子,大声喊:“姐姐!姐姐!”
被叫作姐姐的女孩高兴地向她孩子挥了挥手,“小梅,姐姐回来了。”她朝坎家福说,“叔叔,我们家到了。谢谢你帮我背东西。”
“小姑娘,不用谢。请问,这是王奶奶的家吗?”坎家福问。
那女孩瞪大眼睛望着他,“嗯,这是我们家。”
坎家福一听,亲切地说,“姑娘,我叫坎家福,我们是来看奶奶和你们的。”
那小女孩一听,高兴地,“叔叔,谢谢你们来看我们。”她接过坎家福手中的水果,又转过身迎着坎钰馨姐弟。
姐弟俩跑了过来一起喊,“姐姐好。”
那女孩牵着坎钰馨的手,“你们好。我叫王若竹,刚才叫我的叫王若梅,还有个妹妹叫王若林,弟弟叫王若松是老二。”
“若竹姐姐,我叫坎钰馨,我弟弟叫坎钰龙,前面的是我爸爸坎家福。今天,我们就是来看你们和奶奶的。”
“钰馨、钰龙,谢谢你们,还有你们爸爸。若梅,我们家来客人了。”
坎家福将那大袋子东西放在正屋前靠右边的小柴房前,刚转过身,只见从屋子里又跑出二个孩子,“姐姐。姐姐回来了。”
王若竹说,“若松、若梅、若林,我们家来客人了,快喊坎叔叔,还有钰馨、钰龙。”
三人一起喊,“坎叔叔好。”随后,三人跑过来围着坎钰馨姐弟“咯咯咯”地笑,“钰馨、钰龙,你们好。”
姐弟俩高兴地笑了,“若松哥哥,若梅、若林妹妹,你们好。”几个孩子一下子熟悉起来。
王若竹看着坎家福,“坎叔叔,大清早我和奶奶就出去捡‘宝贝’了,奶奶可能还要等会才回来。坎叔叔,你们进屋坐会吧。”
坎家福高兴地说,“好,钰馨、钰龙,我们进屋坐坐。”他和孩子们一起进屋。坎家福见堂屋里一片狼籍,一张大方桌上放着一个旧茶瓶,和几个洗得不是很干净的茶杯;堂屋的上方,放着一条长形的旧香案,香案墙壁的上方贴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左右两边的墙上张贴着几张王若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一、二年级“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奖状。
他牵着儿子和女儿的手,随王若竹他们走进左边房间,只见床上垫着两床旧棉絮,两床破旧的棉被随意推放着,这是他们四个孩子睡觉的地方,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着梳子、小镜子,还有一个小书包。随后几人走进其它两间房,一间房一旧式的木床上堆放各种杂物,另一间房是奶奶住的房,床上一床薄被,还有一件黄色的旧军大衣;房间的香桌上,放着本相册,和梳妆用的物品。
坎家福上前翻了翻相册,只有几张小孩子的照片,都是屋子里四个孩子的照片。他来到厨房,只见一个旧灶台上架一口中型的铁锅,旁边堆放有许多的较细的木条、树枝桠,一个旧碗柜放在一张小旧方桌上,里面放有十来个盘子,七八个碗和一些餐具。
看过整个屋子,坎家福的心顿感一阵凄凉,他看女儿和儿子的脸色显得都有些阴郁。
坎钰馨问,“若竹姐姐,你们的爸爸、妈妈呢?”
王若竹摇了摇头,“我没见过我的爸爸和妈妈,我不知道他们长得什么样子。”说完这话,她眼眶红了。
王若梅说,“我也没见过我的爸爸、妈妈,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说完,她擦了擦眼睛。
王若林哭着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们。是奶奶收养了我们。”
坎钰龙上前用手给她擦拭了泪水。
王若松说,“若梅、若林,我们不哭。若竹姐姐说过,我们四个,还有奶奶,就是一家人,没有爸爸、妈妈,我们也能长大的。”
坎钰馨一听,泪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她走到爸爸身边,声音嘶哑地边哭边喊:“爸爸!爸爸!”随后,不停的抽泣。
坎家福摸了摸女儿的头,“钰馨。姐姐、哥哥、还有妹妹,他们和你和钰龙一样,都是很坚强、可爱的孩子。爸爸很喜欢他们。”
他上前拉着王若竹的手,“若竹,你这姐姐当的真好,你给弟弟、妹妹们做了榜样,你是好样的。叔叔这样来安排好不好,我们呀,先把这屋子收拾干净,然后呢叔叔再上街去买些菜回,我们一起做好午饭,等奶奶回来一起吃好不好?”
坎钰龙高兴地举手,“我赞成。”
王若竹和弟弟、妹妹一起拍手,“喔,太好了。”
于是,坎家福和他们一起,分头拿起工具,扫房间、叠被子、扫堂屋、端水抹桌子板凳、擦灶台碗柜、洗锅碗瓢盆,清理房前屋后。差不多一个时辰,屋里屋外被清理的干干净净,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随后,坎家福去街上买回好多菜,开始在厨房里做饭,王若竹在厨房里帮忙。王若林在屋里玩起“积木”、坎钰馨和王若梅玩“七巧板拼图”,王若松和坎钰龙站在屋子外踢起足球。
坎家福和王若竹在厨房里忙活了半天,七八盘美味家肴端到了堂屋的大方桌上。坎家福和孩子们走到屋子外向路边望去,只见不远处,老奶奶背后背着一大袋“宝贝”躬着腰吃力的往自家屋子这边来。
孩子们见了一起跑向她,高兴喊,“奶奶!奶奶!”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熊攀,男,出生于1966年,湖北汉川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市委组织部干部、市委党校副校长。先后在《青年文学家》《蒲阳花》《当代作家》《光明网》《湖北日报》《首都头条》及新媒体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及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飘逸的长发》获2021年度《当代作家》年度文学作品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