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道授艺解惑 三尺讲台叙师情
记退休老教师王世斌
文/王 文 俊

我们二大(叔父)给我留下了语透灵魂,情怀教育,三尺讲台,若美文一样荡气回肠的授课口书艺术。
在战争年代,他的父亲先在党领导的靖边县清平游击队工作,后在警卫营任通信、警卫员,随部队与国民党军地方队伍、胡宗南的部队和杨侯小的土匪作战,把生死置之度外,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全国解放,回到了家乡。受其父亲影响,二大从小就立志为家乡和国家做贡献。
二大20岁从榆林师范学校毕业,并取得教师资格,从此以后走上教育岗位,一直到去世,没有离开培养关心学子的战线。永不停息的传道授业解惑精神,40年的师生情谊,学子敬佩之情永驻心间。
二大在海则滩柳树湾小学任教导主任时,一干就是十五年,他是时任校长朱国臣、党建功、朱安锋、李兴彪、刘明耀的左膀右臂。

在教研活动中,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带领教师探究出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奇特的方法--“快乐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方法。有一次学区安排教师到柳树湾小学听二大的公开示范课。我们所有听课教师听了二大给五年级学生上的《景阳冈》一课的内容。上课铃一响,我们早已和同学们坐在教室里等待听这一课。二大走到讲台前面,首先要求小同学预习这个故事的内容,他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先提问个别学生,之后集体提问。二大说:“看哪位同学说的好、又说的对,《景阳冈》是什么电视剧里的故事?”同学们抢着举手回答:是水浒传里的故事。之后进入共同互动环节,他启发学生:“水浒传故事有多少名好汉,数谁厉害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一百零八位好汉”,之后小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最厉害的好汉是武松,有的说是鲁智深,还有的说是林冲、宋江。二大鼓励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后他补充,紧扣故事的人物,那就是“武松”。并表扬了很多同学说他们“真棒”。最后二大引入板书课题--《景阳冈》,应用了引入法的教学逻辑。我们教师听完了他公开示范课后,开始评课,我当时发言说,二大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调动了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积极性,从而在快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掌握知识,热爱祖国文化,热爱英雄人物的品质,是一堂十分生动且有意义的示范课。

更难忘的是,二大来到我们长城小学任教,当时的校长是高树宏,他一边帮校长搞考研开工,一边代着一至四年级的低段语文,我知晓二大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他长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因材施教法、备课有新意,我就请教他。他对我说:“文俊,要上好一门语文课,写教案必须吃透教材,而且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深钻业务,要使学生有一碗水的知识,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素质。”有一次县教育局教研室和学区领导检查教育教学工作,来到我们长城小学,要安排听二大的示范课。二大就给听课的老师讲三年级语文课程的《司马光砸缸》一课的内容。在课堂上二大用的是快乐教学法,给学生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知道这个历史的故事是遇到危险时,冷静处理,怎样脱险的过程。他在课堂上十分快乐地扮演导演,学生成了演员,叫出一位小同学当司马光,还要设置一条大水缸进行教学活动,一位小朋友在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了,其他小朋友都慌了,跑去找大人,可是司马光没有去找大人,不慌不忙的把水缸砸破了,小孩子得救了。这样在课堂上,让小同学们扮演司马光和家长,做出各种动作,学生们说呀、笑呀、做呀,在快乐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完成了。在坐的听课领导和老师,都忍俊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评价这样的快乐教学方法好。在最后考研和学区领导评课时,总结时指出二大这一节快乐教学的课,要在全县教学系统推广。

二大任教当班主任时,对一些在家里难管教,在学校学习差的学生,灵活运用思想工作,心理调节,管理绝招相结合的方法,予以教育疏导。他外表用一个“严”字来对待学生,内心里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他教的这些学生的学习渐渐的好起来,违纪的习惯也没有了。常言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正是二大要求严格,他带的班先后有16名学生考上小中专,名列全县乡村学校第一。
二大身为一位人民教师,他的乐于助人的处世态度,张力大气有魅力的社会活动才能也是别具一格的。他身边的亲戚、家族、朋友孩子上学、就业、入伍参军,家族里夫妻之间的矛盾纠纷,都没有离开他的挚爱的教育引导。每年新的征兵任务下来后,他就动员鼓励家族和亲戚、朋友家的大学生报名入伍。这些孩子大多就业了,挣上工资,有的成了国家干部。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更多的好事。二大就以一辈子做好事践行他的人生真谛。还有一次,我们王氏家门给祖坟立石碑和外围拉铁丝网,折价三千元,结果外围的铁丝网的价没有预算进去,水泥桩子和铁丝网共一千元,有的困难出不了钱。怎么办呢?二大对我说:“文俊,这一一点钱咱们两个完成,因咱俩是吃财政的干部,再不要让其他人出了”。我同意了二大这个意见。我们还组织家族成员绿化了荒地。
二大退休后,家居靖边县城里,业余时间本应该玩牌、早晚跟城里的市民扭秧歌、跳广场舞,享受快乐的老年生活。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抽出时间,回到村里帮乡亲处理事情。
每年一度的农历五月五日,是王甘沟文化庙会的会日,戏班子要唱三天大戏,二大和村里的王万明、王世雄、王世美等齐心协力,忙里忙外,组织协调,做好文艺演出的保障工作,活跃乡村文化,宣传党的政策。

二大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铺路石,又是我的好叔父、好老师,也是我们王化家族晚辈的一位难得人生路标。他刚从四十年辛苦的教育岗位退下来,正是人生余生的幸福时期,噩梦从天而降,不治之症降临到他身上,家族、亲戚、朋友得知他的病情后,纷纷前去看望,人们都感到沉痛悲伤,但他还是一如往常的自然心态。
二大的一生虽然是平凡的一生,但他是我们乡村教师的楷模,是学生前进路上诸多灯塔之一盏。

《作者简介》
王文俊,曾任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情系乡梓,感恩社会,热爱生活,爱好文学,作品散见各种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