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小说-稻花香,稻穗黄
熊攀 著
第87章 秋来相思在
坎家和从二哥家回到自己租住的地方,他冲了个澡,然后梳妆打扮一番,再一身西装革履。一切准备妥贴后,他看了看手表,出门下楼,开车向县城中庞玉雪家所住的地方驶去。
车来在庞玉雪家所在楼栋下面停下。坎家和从车里提礼品下车,随手关好车门,径直来到五楼。他轻轻地敲了敲三下门。不一会,门开了,是庞玉雪的父亲庞友清打开的门。
坎家和高兴地喊,“庞叔叔,您好!我看您和阿姨来了。”
庞友清见是坎家和,迟疑了一会问,“你……你怎么来了?”
“公司派我来川江工作一段时间,一直都比较忙,所以今天才来看您和阿姨。”他边说边进屋,庞友清往门后挪了挪身子。
“谁?谁来了?”庞玉雪的母亲蒋淑琴从房里出来问。
坎家和将礼品放在一旁的凳上,转身满脸堆笑,“阿姨,您好!家和看您和叔叔来了。”
蒋淑琴见是坎家和,立刻板起面孔,“哟,我当是谁呀?原来是那个什么校长的弟弟呀。谁让你来的?我们稀罕你来呀?走走走,把东西拿着走。”她边说边拿起那东西放到门外,又回过身来,双手使劲将他推出门。
坎家和在门外不停地喊,“阿姨,开门,你们听我说嘛!快开门哪,阿姨,您听我说。”
蒋淑琴在屋子大声呵斥着,“有个么好说的,你快走啊!你们坎家的人,我们这辈子都不想再看到了!”
庞友清看了她一眼说,“孩子妈,你这是干啥呀?有话好好说嘛,不管怎么说,人家来了是客人呀。”说完,他上前又预备去开门。
蒋淑琴拦住丈夫,“有什么好说的?那小子伤玉冰伤得还不够啊?哦,哥哥不成,弟弟又来胡搅蛮缠来了,赶情是我们庞家的女儿嫁不出去,非得嫁他坎家不可了?这事你就别管了!说个天掉地我都不会同意他们俩事的。”
“孩子妈,就算你说的全在理,可也得把门开开,和他好好把这理讲清楚啊?你这副样子这能解决问题么?我们还是把门开开,这是必要的待人之道。”他扳过妻子肩膀,旋急将门打开。
坎家和进屋将礼品放在门里边,站起身来说,“叔叔、阿姨,我今天来,就是想看看你们。见您两位长辈都挺好的,我也就放心了。玉雪在江城工作也挺好的,您二老请放心。她说了,过段时间她回来看望二老。我现在在川江县城负责任叔叔购物广场建设项目,不管您们欢迎不欢迎,我都还会来看望二老的。听两句责备没什么事的……那我先走了,叔叔、阿姨,再见!”他向两人鞠上躬,转身走出门外。
“等等,你把这东西带走,我们消受不起。我们家不欢迎你,以后,不要再来搔扰我们了。”她将东西拿出放到门外,然后,“砰”的一声又将铁门关上。
坎家和在门口站定,“叔叔、阿姨,我走了。这东西就放在这了。”说完,只听得稳稳的脚步声移下楼。
庞友清听着坎家和下楼的声音渐远,再次打开门,将礼品悉数拿进屋,“哎呀!这孩子也真是挺为难的。”
蒋淑琴似乎还不解恨,愤愤地说,“什么难不难的?依我说,你是那心还没被伤透。唉!也不知中什么魔了,这个傻大姑娘己然被人伤得不轻,如今三年多了都没看上个中意的,反倒做我们两老的工作,让我们答应这门尴尬的亲事。再说玉雪这孩子,论相貌、学历、工作,哪一样都行,为么事铁了心要跟他?我看她们一个个都不知中什么邪了!”
庞友清呵呵一笑,“孩子妈,我们的几个孩子都挺优秀的,她们有她们的眼光和判断,相信我们的孩子,她们今后一定会幸福的。以后,我们也要跟着享她们的福哩。”
蒋淑琴一听,心里宽慰了许多,她转念一想说,“你说的是,我们的孩子都会幸福的。可我把话放在这,玉雪要嫁坎家那小子,我绝不同意。”
“行了,行了,今儿个就不说这了。”他打开客厅的电视机,看起电视来。蒋淑琴回到房间忙活起来。
日子进入金秋,大地染上一层金黄色,一切都显得温馨起来。这天正午过后,坎耘昌挑着一担装有两袋新米的箩筐步行从家里出发,走在乡村公路上。他是为坎家福一家送新收获秋稻米的,再个呢他特想看看他那俩小孙女和孙子。他担着担子行走了十多里的路来到三河镇码头,再乘船到川江城码头下船,然后他挑着那担新稻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上河堤的台阶。终于上了河堤,他放下担子,用毛巾揩了揩脸上的汗珠,嘘了两口气,摸出随身带着的饮水壶咕噜咕噜地喝上几口,随后又挑起担子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下河堤的台阶,走进县城东街的主道上,健步如飞地向川江一中的方向走去。
坎耘昌来到川江一中,已是下午四时。门卫师傅带他来到办公楼一楼旁,得知坎家福正在开会,于是他将担子挑到办公楼的后边,再将扁担搁在两箩筐上,自个儿在附近慢慢地转悠着,边转边等儿子。
办公楼四楼会议室里,川江一中和川江五中校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正围坐在四方型的会议桌前,正在进行交流联谊会。会议已进行了一段时间。坎家福正在发言,“到一中工作快两个月了,带了高三一个班的语文和物理;聆听高三所有36名任课老师的授课,听取了部分老师的多次授课;和20多名教师和30多名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总的感觉,一中和五中比较起来,有许多的共同点:领导团队威信较高,深得老师们的信赖;教师团队整体实力较强,对工作兢兢业业,非常热忱;两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都较好,学习的氛围比较浓厚。这几条,都是我们创造传奇的重要法宝。”
姚平安微微一笑,“我看哪,两所学校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所学校的成长,都和两个人有关。”
韩志忠笑着问,“姚校长,你说的是任跃进董事长和坎家福校长吧?”
王重喜呵呵一笑,“韩校长,还有谁呀,有了这两个人,你现在可是兵强马壮了。”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起来。
坎家福等大家停息下来继续说,“王校长说的兵强马壮,我觉得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我认为川江一中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还有,一中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比较有优势,教学设施齐备。”在场的人微笑晗首。
“我们的不足呢?可能也是在所有教师身上都有所体现的:一是我们对所教授学科系统性的学习和研究不够,学科教学大纲、教材、与相关教材知识的延伸拓展、高考试题在相关学科体系中是怎样体现的等,这些都需要加强;第二,我们在教法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陶行知先生批评说,教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教师教学的收效很少,学生的苦恼太多,这是教学不合一的弊端,也是韩校长多次讲的提高‘教学效能’的问题,这个方面,还需要我们花很大精力和很长时间加以解决。”在场的人听了频频点头。
“我们一中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抓好梯队人才储备。着力夯实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的基础,为97、98年高考做好人才储备;第二,力争96年高考实现‘两个突破:一是在上一本线的数量是实现重要突破;二是在上北大、清华人数上实现积极突破。”在座的一中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听了,高兴地鼓掌起来。五中的校领导和中层干部随即也鼓掌。
韩志忠高兴地敲了下桌面,“家福同志讲得好啊。这两个目标,其实都是紧密联系的。实现这两个目标,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现有的各种优势,着力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育引导督促我们的每一名教师,系统学习、研究和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真正使自己成为所教学科方面的专家;第二,引导和督促每一名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这个教的方法,除了我们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外,我想最好的教学方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我们教务处,在这两方面,还要制定一些配套的工作制度和奖励制度。”
姚平安呵呵一笑,“好啊,今天这个交流很有意义呀。刚才,韩校长、坎校长的观点,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我们回去后,还要结合五中的实际,进一步做好研究。我们两校在这些方面,还要作进一步的交流。希望我们一中可不要吝啬喔。”
韩志忠“呵呵”一笑,“谦虚,姚校长太谦虚了。”
“这谦虚好啊,谦虚使人进步嘛!”众人听王重喜这么一说,哄堂大笑起来。
交流会结束后,大家边说话边一起下楼。坎家福和岳父曾远卓走在人群的最后,有说有笑地稳步下楼。
走出办公楼一楼大厅,坎家福一眼看见父亲在前边转悠,于是,他赶紧迎上前去,曾远卓紧跟着追赶上去。
“伯伯,您怎么来了?”坎家福拉着父亲的双手问。
“我给你们送来两袋新米,顺便也来看看钰馨、钰龙。”
“亲家公,您好啊。”曾远卓小跑迎上前来,他伸出右手,“您该是想那可爱的孙子、孙女吧?”
坎耘昌微笑着上前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亲家公,您说的是啊,这几天不见我那小孙女、孙子,心里总惦念着啊。哈哈。”
“伯伯,爸爸。钰馨、钰龙也差不多回来了,我们回家去。”他走到箩筐边挑拿起那扁担,蹲身担起担子往前走。坎耘昌和曾远卓有说有笑在后边走边聊。
三人刚走到坎家福所住楼栋一楼,听到不远处小轿车鸣喇叭的声音。坎家福转身一看,高兴地说,“伯伯、爸爸,一定是家和接钰馨、钰龙他们回来了。”
坎耘昌和曾远卓见两个小家伙从车上下来,高兴地喊,“钰馨、钰龙。”
姐弟俩抬头一看,高兴地边跑边喊,“爷爷,外公。”坎耘昌高兴地上前蹲身一把抱起孙女,曾远卓高兴上前蹲身一把撸起外孙子。
坎姐弟俩一起说,“爷爷、外公,我们好想好想你们呀!”
曾远卓在外孙小脸蛋上亲了亲,“小乖乖,外公、外婆也好想你们哟。”
坎家和小跑来到父亲身边,“伯伯。”他又转身向曾远卓热情问好。
坎耘昌冷冷地看着他,“你回川江好长时间,忙活得很对吧?都没时间回家看你婆婆、伯伯?”
坎家和搔了搔头,“伯伯,我想等忙过这几天,就回家看您和婆婆的。”
坎家福见状,看着俩孩子说 “钰馨、钰龙,你们看爷爷给你们送什么来了。”
姐弟俩一看箩筐,赶紧从爷爷和外公怀里下来,两人走到箩筐边,抓起袋里的米,“爸爸,爷爷给我们送米来了。”
坎家福上前,“是啊,这是爷爷给我们送来的新米,就是那热天爷爷栽下秧苗,后来它们茁壮成长结成谷穗,再后来去壳,就成新米了。”
坎钰龙背起了那首《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坎钰馨说,“爸爸,我们家要数爷爷最辛苦了。”大家一听,欢笑地点头,更觉俩孩子可爱。
坎家福牵起姐弟俩的手,“是啊,我们家要数爷爷最辛苦了。有了稻花香,才有稻穗黄,有了稻穗黄,才有我们口中粮。”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熊攀,男,出生于1966年,湖北汉川人。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市委组织部干部、市委党校副校长。先后在《青年文学家》《蒲阳花》《当代作家》《光明网》《湖北日报》《首都头条》及新媒体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及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飘逸的长发》获2021年度《当代作家》年度文学作品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