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于怀,1942年3月岀生,武汉市新洲区人。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在湖北黄冈中学执教语文八年,在黄冈地区教育局工作十二年,在黄冈地(市)委工作十五年。曾任黄冈市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退休后,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东坡赤壁诗社常务副会长。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爱好诗词,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诗词两百余首,独著、主编作品多部。

敦厚真淳 清新明快
――浅谈满族女诗人顾太清词
雷于怀
顾太清(1799-1877),清满族镶蓝旗人。本姓西林觉罗,名春,字子春,号太清,自署太清春。因出生罪臣之家,在嫁给乾隆曾孙、贝勒奕绘作侧室时,只好假托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呈报宗人府批准,从此改姓顾。
顾太清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出生名门,叔曾祖父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知名大学士鄂尔泰,祖父是甘肃巡抚鄂昌。因卷入文字狱,鄂昌被赐死抄家。从此家道中落,京城无法容身,父母带着她流落江南。二十六岁时,她被奕绘纳为侧室。夫妻感情深笃,过了一段幸福生活。四十岁时,丈夫突然病故。不久因婆媳、嫡庶等家庭矛盾,她被逐出王府,在京郊买几间旧屋,带着四个儿女度日。其词记录有人给她送糠养猪:“一袋糟糠情不浅。感君赠,养肥豚”;有人给她送枇杷:“不尝此味已多年,谢主人怜我”。可见她的生活多么艰难困窘。直到五十九岁,她的长孙承袭了爵位,才得以迁回王府度过晚年。
出生名门,却流落江南,使她自幼接受到汉文化的良好教育,于诗、词、琴、画无不精通。人生几起几落,又使她“惯看秋月春风”,能以平常心态面对荣华与磨难,从而养成沉稳、通达、诚实、友善的品格,这对她诗词风格的形成带来极大影响。与她同时的女诗友沈善宝(字湘佩)在《名媛诗话》中评说顾太清“才气横溢,援笔立成,待人诚信,无骄矜习气”;清末民初著名诗评家况周颐在顾太清词集《东海渔歌》(西泠印社本)序中说:“太清词得力于周清真,旁参白石之清隽,深稳沉着,不琢不率”,“其佳处在气格,不在字句”;今人马兴荣教授在《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序中说:(顾太清)“其词不刻意烹炼而能臻自然浑化之境,在满族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的”。今天通读所能见到的顾太清词,我想用“敦厚真淳、清新明快”八个字予以评价。下面试赏析她几首有代表性的词作:
喝火令
己亥惊蛰后一日,雪中访云林,归途雪已深矣,遂拈小词,书于灯下
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樽。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 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
这首词写访友,访女诗人许云林。上阕写访,写友情;下阕写归,写雪景。情写得深笃真挚,两人边饮酒边交谈,不觉“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可见时间之久,气氛之洽,感情之深。写雪景,“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一路远山近树,妆点玉乾坤”。全用白描手法,写得疏朗大气,意境十分开阔。这首词有如一篇日记,据实记述,无任何雕砌与装饰。情绪轻松愉悦,语言清新明快,给人一种亲切自然又通达向上的感悟。
我们再来看她另一首送友词。
金缕曲•送屏山姊扶柩旋里
岂是无情者?送将归,家山安葬,匆匆车马。此去长途须保重,仔细雨天风夜。况已是暮年人也。卅载交情如手足,怅离情多少伤心话。难把你,车儿把。 牵衣执手偏难舍。盼鱼书、总然数字,也须亲写。我本多愁君多病,两地情牵意惹。梦不到,横河宅舍。硬着心肠真个去,此时情何日方能罢。相思泪,风前洒。
顾太清在京城曾结识许多满汉女诗人,如上首提到的许云林,这首提到的项屏山等。她们经常在一起嬉游、燕饮、唱和,留下许多诗篇。这首词写送别女诗友项屏山一事。起句“岂是无情者”,十分突然。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见《说诗晬语》)。顾、项二人都不是“无情者”,相反是天下难得之“有情人”。“送将归、家山安葬,匆匆车马”。既交待了送别的缘由,也写出了项屏山的“情”。她不辞千里,不顾老病,将亲人的棺柩从北京送归老家浙江横河安葬。这不是天下难得的有情人么?当然本词的重点不是写项屏山对家人的亲情,而是要写作者自己对项屏山的友情。为此,她从几个层面,反复作了抒写。其一,“此去长途须保重,仔细雨天风夜。况已是暮年人也”。这是对友人归途“多加保重”的叮嘱。多么殷勤,多么温馨!不是“卅载交情如手足”的人,怎说得如此感人肺腑的话来?其二,从上片的“难把你,车儿把”到过片的“牵衣执手偏难舍”,到末尾的“硬着心肠真个去,此时情何日方能罢”,作者在反复表达自己那种“留君不住,送君不舍”(见顾太清送别项屏山的另一首词)、矛盾复杂的痛苦心情,进一步写出了对友人的情感。其三,“盼鱼书,总然数字,也须亲写”。这是对友人到家后的又一番叮嘱。因为“我本多愁君多病”,怎禁得离别后“两地情牵意惹”啊!难以再见,连梦魂也难到,只有勤通书信,以慰相思了。这是多么深挚的感情!有了这几层感情的铺垫,结句“相思泪,风前洒”,就显得十分自然而且真实可信了。
清人潘德舆说:“诗有一字诀曰‘厚’”(见《养一斋诗话》)。顾太清这首送友人词最大特色就在一个“厚”字。她将对友人的情感写得十分厚重,十分真淳,不寡薄,不做作,更不虚假。所以虽然词的语言通俗浅近,但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显得神完气足,能深深打动读者。
最后再来欣赏顾太清的一首抒情小词。
早春怨•春夜
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 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清人李渔《窥词管见》中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关情,字字是情者。”这段话可以作为我们理解顾太清这首词的钥匙。全词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抒写作者春夜怀人之情。从词中提到“红楼”、“院落”来看,应是写于生活王府时期,思怀的应是自己的丈夫。起首三句写室外之景:“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作者选取杨柳、黄昏、栖鸦三种物象,给词营造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寂寞氛围。然后用三句转写室内之人:“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请注意“烧”、“坐”、“添”三个动词谓语以及后面紧接着的“残”、“尽”、“些”三个补语。作者遣词造句是十分讲究的。它们既写出了作者孤寂无眠、长坐无聊的心绪,也隐约透露出对丈夫的急切思盼,与前三句营造的环境气氛很好地融合为一体。下阕先写室内:“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室内人凄清愁闷,无法排解,只好将目光又转向窗外。她想看到所怀之人是否能给她一个惊喜,突然来到眼前。可惜的是纱窗“被一缕春痕暗遮”,什么都看不到。春何来痕?实是一片春景。这片春景映满纱窗,好像是把纱窗全遮住了。作者这种想像多么新巧!那么是怎样的一片春景呢?作者将我们的目光引到室外:“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多么明彻而又空濛的夜景啊!作者仅仅是在写景吗?不!依然是在借景写情。这三句很明显是化用宋人晏殊七律《无题》中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诗《无题》写的就是爱情,就是怀人,其中这两句用来营造一个清幽、缠缠的意境,借以抒发对情人刻骨的相思。顾太清将它化用在词的结尾,也正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春夜怀人之情。全词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有致,结构脉络清晰,词语清新简炼,颇能代表作者词的另一种风格。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顾太清词多是交游、唱和、咏物、题画之作。虽然情感敦厚真淳,语言清新明快,但题材比较狭窄,缺乏深刻的社会内涵,影响了她的词作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