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新合唱团首唱交响大合唱《中国颂》,请看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创作后记
历经十个寒暑春秋,交响大合唱《中国颂》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告一段落!
二十几年前,我以一种朴素的情感写了二十几首歌颂家乡阜新的歌曲,仅此而已,没敢多想,也没有能力多想。
天赐良机,上帝让我赶上了人类的数字时代——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是一个用语言描述不了的绝好东西,俗称“电脑”。就是这个电脑恰好碰上了我这个一见到好东西就着迷的人。不对,是我这个见到好东西就发疯的人碰上了电脑,于是,我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
电脑可以制作音乐,尤其擅长制作大型的音乐工程。电脑,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所有的梦想,都可以通过电脑去实现!
有了这些,我那二十几首唱家乡的歌曲不再是简单的歌谱了,可以把它做成伴奏,请来歌手录音,扛着摄像机走遍阜新拍外景,剪辑、编辑、加上字幕,刻成VCD光盘,命名为<《阜新音画》(后改名《炫歌玛瑙之都》)专辑,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出版、发行……。
人的“欲望”总是“贪婪、膨胀”的,看着做成的《炫歌玛瑙之都》VCD专辑小样,忽然想到了我的祖国,为什么不为祖国创作一部大型的交响大合唱作品呢?
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疯狂的计划、疯狂的工程、疯狂的道路,被一个疯狂的人要疯狂地、不顾一切地去变成现实,非常可怕!所以,人送绰号“六疯子”。
为什么说可怕呢?因为合唱作品是最难写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往往需要几个词作家、作曲家、指挥家来共同完成,还要拥有四部混声合唱编制的大型合唱团,还要拥有至少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的试奏、伴奏配合,把作品交给合唱团反复试唱、反复修改,再交给交响乐团反复试奏、反复修改,最后,也许成功也许不成功。这样的巨大工程由一个人来完成,只能是疯狂的妄想。
这种疯狂的妄想能变成现实吗?
不实践怎么知道?
想实践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宝贵的时间。时间,其实就是生命。不仅如此,更需要聪明、智慧、才华、决心和毅力,甚至是全方位的艺术天才!如果说这些你都已经具备了的话,根本不够,最主要的是它需要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什么?——钱,大量的钱!
所有这些,对于一名普通音乐教员的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但是,对于一个疯狂的人来说,为了一个理想的目标,往往是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地向前冲!
一开始,一边创作一边办钢琴及器乐学习班,收支尚能接近平衡。音乐人都知道,电脑音乐的硬件、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是什么样,仅仅靠办器乐班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这时我才意识到钱的重要性,电脑音乐不是我这样的普通人玩儿的!可是陷进来了,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欲罢不忍、欲进不能,一个疯狂的、烂尾的人生工程把一个疯狂的人,在疯狂的道路上套了二十几年,从青春年少套到白发苍苍。有时,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面容,心里掠过一丝伤感和悔恨。
二十几年里,我运用了钢笔、钢琴、照像机、摄像机、电脑等工具去看、听、想、记,写、摄、录、编、创……
二十几年里,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有过多少难忘的经历与辛酸!有过多少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多少无奈与遗憾。应该说每首歌曲和每件作品都倾注了我的大量心血。可以说,每句歌词,每句旋律,都有一个幕后的故事。如果说这些作品能有几处动人之处的话,那是我用激动的泪水凝成的。
我出生在东北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恢复高考后走出农村,写诗歌、写歌词、写小说全是自悟。更没进过音乐学院。完全靠自学掌握了指挥、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器乐法、配器法等高深的专业知识。自学掌握了MIDI制作、音频制作、录音技术、混音技术、音乐后期缩混、影视非线性编辑制作以及上百种相关软件的使用技术。我经常自嘲地说:作词、作曲、配器、指挥、录音、录像、音乐制作、影视制作均由本“老太太”一人主持!
自从掌握了这些绝活以后,一个更疯狂的创作计划——“张宝春三部曲”产生并实施了。
第一部曲:交响乐《阜新组曲》(歌颂家乡)
第二部曲:交响大合唱《中国颂》(歌颂祖国)
第三部曲:交响大合唱《齿痕》(歌颂人类地球环保)
这个三部曲它涵盖了交响乐、交响大合唱的创作,诗词创作、歌曲创作;音乐创作;音乐制作、影视制作等。它派生出了诗歌、散文、故事、游记、剧本等姊妹艺术作品。
基于此,本人自号:“琴墨堂主”。
这项工程是我把疯狂的痴迷、疯狂的追求、疯狂的计划、疯狂的想象、疯狂的努力变成疯狂的现实与艺术结晶,坚决当好“六疯子”!
通过几十年的清贫、几十年的寂寞、几十年疯狂、几十年的不被家人朋友和社会的不理解、几十年的辛酸努力,我的梦想实现了!
看着作品的初稿和小样,思绪万千,有人曾经问道:创作是什么?我感觉创作就是孤独、寂寞、煎熬、苦恼、清贫、矛盾、幸福;创作就是期盼、努力、失望,再期盼、再努力、再失望……,也许,永远都不会成功。创作就是苦辣酸甜的五味瓶……。
故,自题《满江红·草根》一首:
庭院花枝,娇姿嫚,芳香浓烈。原上草,暑来寒往,曲根沃野。车碾轮压残茎叶,风欺霜辱临风雪。复回首,看满院凋零,花先谢。北风烈,沙尘虐。烟雨骤,草凄切。遇燎原灰烬,影飞形灭。二月早春催冻土,万山初黛还青色。悦草根,染碧野无垠,声声贺!
时钟的指针又指向了凌晨三点,与每次熬夜的心情不同,是因为这项倾注人生追求的工程就要收笔了,感觉特别轻松。这是一个残冬的夜晚,我披上棉衣,推开门,向屋外走去……下雪了,漆黑的苍穹下静得出奇,只能听到雪花飘在空中的拥挤声和落地时的谦让声。这是大自然的无声交响乐!有几片雪花好像是没有找到地方,被迫落到了我的鼻尖和睫毛上融化了。哇,这感觉,远比尝到薄荷更清凉。此时有一副对联好像在我的脑海外面徘徊了许久许久,被这几片雪花给挤了进来,促使我捡起一根弯曲的树枝在厚厚的雪地上写到:“陋室半间守三分净土梦仙境,残弦二三引高朋满堂觅余音”。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成功在招手!我真诚地期待着:高朋满座同唱《中国颂》,知音“齿痕”共奏环球鸣。
值得骄傲的是,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创作完成后寄给《人民音乐》出版社,得到了《人民音乐》刊物编辑部的高度认可,被推荐到选立会;《解放军文艺》编辑部主任看到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给出高度评价;辽宁出版社编辑部更是赞誉有加。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在阜新市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和支持下,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赵瑞江校长亲自主抓,排兵布阵、筹措资金、投入设备,提供创作环境、安排打造场所,严格把握创作方向和艺术质量关,召集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联主席副主席、市音协领导、市电视台专家等召开作品研讨会,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赞誉。经过八个多月的进一步打造,在150多位独唱、合唱、演奏、朗诵、录音、后期制作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打造完成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材。
在此万分感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演唱、演奏、朗诵、录音、后期制作的150多人鼎力相助和倾情演唱!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爱戴!
尤其感谢阜新合唱团首唱将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的第一乐章混声四部合唱《沁园春·中国红》搬上由阜新市委宣传部、阜新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阜新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阜新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合唱比赛的舞台。

阜新合唱团首唱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第一乐章《沁园春·中国红》
感谢阜新合唱团将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的第七乐章《新时代进行曲》搬上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在辽宁大剧院举办的全省合唱展演。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衷心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 张宝春
2016年8月
2022年3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