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紫云英的风韵
文士明
年轻时当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那会,每年春季都能尽情观赏到两场盛大的花事,一场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另一场是稍后于油菜花但似乎又与油菜花开相差无几的紫云英花。油菜花开已然是气势浩大,美不胜收,令人感到心花怒放,神醉情迷,但紫云英花开却更胜一筹,给人以更多的激动和无穷的遐想;而且,尽管油菜与紫云英皆为农家之宝,深得农人喜爱,可比起油菜来,紫云英似乎更多了一种积极奉献、并不惜粉身碎骨来报答农民培育之恩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多了一些特别的风韵,使人尤为感奋,久久难以忘怀。
紫云英又名红花草,草子 ,翘摇,是一种很古老的农作物,在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与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由于紫云英主要是作为一种稻田绿肥用来肥田,又可作为喂养家畜的饲料,还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所以自古以来农人们常是进行较为大面积的种植。到了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当我们与它相逢相识的时候,这种“大面积种植”在农业集体化的条件下更是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因为其时国家在水稻产区大力推广种植双季稻的普及,即如我们下乡的那块地区几乎已不存在有单季稻了,通通是清一色的双季稻,同时上级还强制性要求,凡双季稻一律要种植紫云英作为早稻底肥。这样一来,在每年春季里的田野间,紫云英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番绵延不断的翠绿,以及随后的那一片铺天盖地的紫红色鲜花,真的要用“如同浩瀚的海洋”来比喻了,大大赛过油菜花给人带来的惊喜。记得有一次,正是紫云英花盛开时节,我同一位知青朋友步行去县城,沿途饶有兴趣地观赏着马路两旁的紫云英花海,三十多里长的路程紫云英花就没有间断过,最后还是由于县城的存在才将它暂时中断。真是瑰丽得无法形容的奇景,那种浩大的气势,把我们的胸襟也宽阔得无边无际了。

其实,我所在生产队就面临着一片宽广空旷的田野,从东到西有数里之遥无遮无拦,视野特别广阔。紫云英生长期间,只要站在知青点门口,特别是站在队里保管室前面的晒谷坪上,就可以充分欣赏到紫云英花海的浩瀚壮阔之美,那番使人产生巨大震撼的风韵,常常令我等生发出诸多感叹和激动,有时觉得神聊与吟咏都不过瘾,索性对着花海引吭高歌,唱那些描述草原和赞颂草原的歌,用这样的歌声来寄托对眼前花海的由衷赞美。
倘若是风和日丽的晴天,我们就会奔向田野,投身花海,近距离的欣赏更加容易让人陶醉。紫云英的茎叶是一种晶莹剔透的嫩绿,仿佛含有太多的水分,马上就要迸裂出来,真真切切给人以浓重的“青翠欲滴”的感觉;而它的花则是淡红淡紫,红白相间,在绿色茎叶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鲜艳亮丽,那红,那紫,也好像呼之欲出、动之欲掉下来似的。每当清风吹过,一拨又一拨的紫红色花浪像是在碧绿的海面上荡漾,缓缓地推往前去,再慢慢涌向远方,直至融入天际。如果你凝神地观察着一株株单个的紫云英,分明觉得那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绿色小精灵,张扬着被春阳暖红的脸蛋儿,恣意地笑着,一边在浪漫多情的蜜蜂蝴蝶团团围绕下,扭动着妙曼柔弱的身躯,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田野里到处喧腾着它们“沙沙”的舞步声和衣袂舞动的窸窣声,还似乎飘荡着它们“吃吃”的欢笑声和“喁喁”的私语声。你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它们那热情可掬的诱惑,会情不自禁地和着它们跳呀,笑呀,闹呀,叫呀,久久不愿离去。紫云英花儿没有特别的香气,但在它的花海里却总是洋溢着一种非常浓郁的暖融融气息,那是特有的春之气息,夹杂着青草的浓浓清香和泥土的绵绵芬芳,强强的迎面扑过来,使人顿觉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服,呆的时间一长,就有些醺醺然了,常常让人产生躺在花丛中好好睡上一觉的想法,也的确有人在紫云英田中睡了过去,害得大家费神费时地到处寻找。
而若是下过一场春雨,遍野的紫云英田里尤其显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简直到了用眼睛可以看见它情色的迸发,用手可以触摸它生命的律动的境地。被雨水洗刷过的紫云英,茎叶绿得更加晶莹,花儿则显得特别清爽亮丽,散发出一种非常特殊的情韵,使人不由得想起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来。此刻,穿行在紫云英花海中的小路或田垄上,空气特别清新,田野间暖融融的春意更加浓郁,千万朵鲜艳洁爽的紫红色小花向你微笑着,欢乐地摇曳着,你仿佛也变成了花间的一只蝴蝶,在暖阳与和风中漫舞,融化在这美丽的大自然当中。

紫云英的风韵还在于,这么一种娇美柔嫩的生物,却有着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耐得住艰辛苦寒。这恰恰同广大农民勤奋朴实、任劳任怨的性格颇为相似,故而它很受到老农喜爱,并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长得贱的生芽”,这话当然绝不是贬损,而是一种赞美。紫云英也的确是“贱”。在每年的10月中上旬,正是晚稻的齐穗期,距晚稻收割也不过十来二十余天时间,我们就在稻田中进行紫云英的播种工作。几天后,它便慢慢地长了出来,就像浮萍浮在水面似的伏在田间的泥土上,等到收获晚稻的时候,它已经长得有寸许高了,但仍然非常柔嫩。而我们常是一大群人涌进稻田割稻打稻,众人一顿胡乱践踏,还要加上数百斤的打稻机(或打禾桶)在田间拖来拖去,显然让柔弱的紫云英幼苗遭罪了。但是过了一些日子再去观看,它们不仅长高长大些了,还显出一副亭亭玉立、充满生机的模样,令人欣喜之余,不禁为之赞叹。
接下来漫长的时期里,包括要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我们除了给紫云英追一次肥,并注意保持田间排水沟的畅通之外,基本上对它不需要别的什么管理,任其自生自长。有时候遇上大雪冰冻,那些绿叶类蔬菜都像冻熟了一般,但我们扒开冰雪,发现下面的紫云英竟然还是青绿一片,呈现出生命的亮色。而只要进入开春之后,紫云英地上部分的茎叶就会急速成长,其“疯”长的程度甚至胜过油菜,使整个田野很快就绿油油的一片,成了碧绿的海洋,而且一天比一天绿得更浓,令人感觉春天仿佛伸手就可触摸得到。到进入紫云英的现蕾期,它的茎叶的生长更是陡然加快,就像老农所说,简直“一天一个眼色”。而在紫云英整个生长期间,我们因某些劳作的需要,经常进入紫云英田,践踏是少不了的;而人们也常常进入紫云英田间采摘花朵,玩耍吵闹,甚至追逐、翻滚,肆意践踏,但都似乎对它并不造成多大影响。农民从来都是严禁人们乱闯庄稼地的,唯独紫云英田例外,或许,这正是紫云英被称为“贱”的突出表现之一,殊不知,这却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表现,亦是它带给人们无限乐趣的一种表现。
紫云英的风韵尤其在于,它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通非常凡俗的小生物,却有着令人赞叹的全心身作贡献的非凡品格。作为一种传统的绿肥,它最终把自己的全部身躯,包括根、茎、叶、花,毫无半点保留地植入泥土,以帮助水稻茁壮成长,获得丰收;还能有效地改善土质,使稻田能够保持优良的土壤结构。这是紫云英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功用,但它还具有其他几项有益于人类的作用。其一,它是一种喂养猪、牛等家畜的优质饲料,而且,紫云英蓬勃生长的早春,正是极度缺乏其他青饲料的时节,紫云英恰好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其二,紫云英的嫩茎叶可以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据说不少地方就有食用紫云英鲜嫩茎叶的习惯,只不过当年我们下乡所在地的情况是“只缺鱼肉等荤物,不缺一般蔬菜”,所以同油菜、油菜苔一样,都未曾拿来当蔬菜食用过。其三,紫云英的根、全草和种子都可入药,有祛风明目、健脾益气、解毒止痛的疗效。其四,紫云英更是一种优质的蜜源植物,它的花期长,有30——40天时间,流蜜期也长,所以产蜜量高,而且紫云英蜜质优味美,虽然紫云英花没有香气,但紫云英蜜却芳香宜人,可谓色香味俱美,被国家有关部门归为上等蜜,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因而深受蜂农喜爱,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此外,紫云英还有一种特殊用途。当年,我地请来浙江的水稻师傅,推广他们的水稻种植技术,其中就有早稻的薄膜育秧,当把发芽的稻种撒播到秧田的厢面上以后,还要盖上厚厚一层切碎的紫云英。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起到保温作用,秧苗长出来后,腐烂的紫云英还可作为肥料。为此,我当时还赋得《咏紫云英》小诗一首,以表示心中对紫云英的赞叹。诗曰:“一得暖阳心便豪,绿浓遍野涌宏潮。碎身愿做多情物,化作春泥护嫩苗。”早稻育秧的这一个做法以后还得到普遍推广,也就使紫云英又多了一种固有的用途。
就在紫云英生长正旺盛,而且正当其花儿盛开之际,早稻插秧开始进入稻田的犁耙平整阶段,这也就意味着紫云英献身时候的到来。农人们将一块块紫云英田灌满水,浸泡数天,然后便开始犁田。随着犁铧翻起的大块大块泥坯,紫云英们纷纷倒下,被压在泥坯下面,浸泡在浑浊的泥水中。不过,如果你第二天前去观看,也许就会发现,在泥坯堆叠的缝隙中,冷不防地伸出一两支紫云英来,还在执著顽强地追逐着阳光和空气,它的茎叶依旧翠绿,花儿依旧鲜艳,款款地摇摆着,像是在向人们展现它的最后一抹笑颜。记得我曾多次为之挥洒过感动的热泪。等到农人用铁耙耙过几遍稻田后,泥坯变成了泥浆,紫云英也随之粉碎,深深地植入泥内,完成了它的一轮涅槃。紫云英这个小生物,当初从土地中悄然生出,曾经欣欣向荣地成长,也曾经轰轰烈烈地付出,到最后又默默地复归于大地,将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献给人类的事业。这样一种虔诚的奉献,又是何等的宝贵与动人啊!

当年的后来,我离开了农村,一别数十年,竟然再也没有见过紫云英了。多次向别人询问过紫云英的事情,据说近几十年来,我地的农村基本上不再种植紫云英啦,不禁深感遗憾。早些日子我从电视新闻报道中听到我省又提倡种植紫云英的消息,居然欣喜若狂,还去电话给仍在家乡养蜂的当年的蜂友,打听是否确有其事。我始终认为,农村里广泛种植紫云英,应当是千秋的事业,确实值得大力提倡。
啊!多想再看到紫云英那铺天盖地的翠绿,那浩瀚奔放的紫红色花海;多想再亲亲紫云英茎叶那青翠欲滴的清新,和紫云英花那娇艳鲜妍的笑靥;多想,再躺在紫云英暖融融的花海中,看蜂蝶的翩翩起舞,甚至美美地睡上一觉。
轻音乐-《紫云英》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