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霜之一
翠柏青青野草长,
庄严墓地景苍凉。
劝君莫逐人间利,
死后空余山野茫。
七绝,属于近体诗,而近体诗是所有文体中对字句的精练度,对结构的合理性要求最严格的一种。所以斟字酌句都要精练再精练,不必要的重复字句尽可能的避免。比如这个起句“翠柏青青野草长”,“翠柏”的翠是什么意思?那就是青翠哦,那么再写上“青青”是不是就重复热没必要了?例如绿草青青啊,流水长长啊,等等,这种口语化的句子都不是近体诗的语言,近体诗不同于现现代诗歌,句子不可以这么散漫的。一是它的体裁限制,字数少,所以必须精简。二是它他具有文言的性质,俗俚用语是不能进入近体诗的。 “翠柏青青野草长”就类同于现代诗歌的语言了,可压缩,可精练!次句“庄严墓地景苍凉”写的与起句衔接不够。所谓的衔接,要在景色的协调,格调的一致,语言的递进还有情景氛围的一致上都要保持衔接住。所以,次句,也叫做“承句”。“庄严墓地”里的“庄严”怎么理解?前一句中的“野草长”表现的是一种荒芜的景色,荒芜,就不等于庄严。庄严具有肃穆整齐的意味,不可以野草乱长的,修剪整齐后才可以谈的上庄严二字。还有,“庄严”与“苍凉”是不相容的,不可以同时存在的。“庄严”具有人为的因素,“苍凉”和野草长“倒上配上了套。这样看,起承二句,明显是没有注意到这些谐调搭配的问题,凑痕明显。所以,读来就必然乱。 转句来的过于突兀而生硬了。要知道,“墓地”前的“庄严”,那是一种悼念的气氛,是一种感性的哀思的沉浸,而不是一种反思的状态。而“劝君”则是一种平淡的理性的不带什么感情色彩的状态,这与前面沉浸在哀思中的格调能一致吗?如前所叙,“死后如何如何”这类的词,是口语而尽量避开。“山野茫”是什么意思啊?明显也是凑字凑韵了。建议作者加强基本作文思维的训练,谋篇要有序,铺景要协调,诗意要连贯。

效颦者--其二
风送飞灰化蝶忙,
烟连雾绕近昏黄。
春光识得亲情事,
岁岁清明岁岁伤。
起句构思不错,这令人想起了高翥的诗句“纸灰飞做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本绝句作者在起句“风送飞灰化蝶忙”形容的是清明时分祭祀的场景。次句紧接起句“烟连雾绕近昏黄”形容的还是同样的场景,烟雾弥漫,情景逼真。起承二句铺写的比较好,用一种情景铺垫一种气氛,上下句的“化蝶忙”“近昏黄”使得景色描写不单调,各自隐含了一定是意味在其中。转句“春光识得亲情事”是为一转,将景色描写做一提升,到了意的层面。 但是这里用的“春光”二字显的有了一点隔。使得这个转,转的有些脱了。前面烟雾缭绕的一片“昏黄”,哪里寻得到“春光”的影子?即使是时当清明,是为春季,当是“春光”形容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晴朗明媚的氛围。这个第三句的位置,在律诗里是颈联,在绝句里是转句,这么称呼其实是有一个“挂钩”的含义在里的,所谓的转,是有来由才可转,不然从何转起呢?前面二句的铺垫,实质就是转的来由,而前面的景色描述,不是春光之色。那么,这里的一个“春光”,起到是是“起”的作用了而不是转了,也就是说,这使得诗体形成了“双起”。诗之结构在此为之一塌。尽管后面写出了一个“伤”,大概作者意思是指着春光之伤,但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 本绝句的硬伤在“春光”二字上,前面铺垫的说的过去,后面整体显得弱了,遣词造句上也流于直白。叠字的使用,在这里效果不好。

七巧--右丞相
聚首坟前泪两行,
问声家父可安详?
儿孙欲把琼浆敬,
犹见杯中故影藏。
作者构思不错,尤其是转结二句,滴酒思亲,泪洒冢上,真情厚意,透纸而出。 这篇七绝的优点在于直白,缺点也是这个直白。写诗重在表达诗意,而诗意是个虚的概念,它是需要用具体的字句,使用“最有效”的组合手段,才能使得诗意展现出来。诗意表达的充分不充分,精彩不精彩,都在于这个“有效”性上了。作者是尾句通过杯中影,做一联想,就起到了一种含蓄的效果,借物而达思,触景而生情,所以,对这种构思很欣赏。从起句到结句,娓娓道来如叙家常,给人一种很亲切很真实的感觉,用比较直白通俗的语言,实现了一种诗意的流畅。比如承句“问声家父可安详”,使人感到非常的亲切,真实情感之下,就是好诗。 但是,诗,毕竟是一种艺术体裁,所以,只有真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字句的精确地把握,耐心的锤炼,目的是使得这真情实意表达的更充分,更完美。比如,次句用了一个“家父”的称呼,那么,在转句,其实就不必写上“儿孙”的字样了,转句写上“琼浆”那么,结句的“杯中”二字其实也可以省略了,可以借用其他的意象来表达更多的情感成分,以使诗意更丰满起来。关于炼字方面,起句的“聚首”,转句的“欲把”结句的“故”和“藏”都可以再仔细推敲一下,确切地了解这些字的确切含义,更准确地用更准确的字来炼它们。 另外,再次提醒一下,近体诗不适合用问号或惊叹号一类辅助语气的标点符号,近体诗文字本身可以完成这样的功能,而不象自由诗那样需要借助它们来完成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