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理冰箱,发现还有一袋冷冻的山野菜柳蒿芽。我眼前一亮,非常惊喜,赶紧把它放在盆里解冻,再烧开一锅水,把它焯好,一部分留着蘸酱,一部分用来做汤。拿起筷子,细细品味,那种清香之中略微带点苦涩的味道,直达记忆深处……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生活并不富裕,每逢春季来临,万物开始复苏,那些长在田野里的野菜,就成了我们非常喜爱的美食。什么芨芨菜、婆婆丁、车轱辘菜、小根蒜等等,尤其那些长在河畔的柳蒿芽,妈妈用它来做汤,味道鲜美极了。吃完一碗,还想再来一碗。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自己做着吃,怎么也吃不出来当年妈妈的味道。
野菜好吃,而挖野菜更让人开心。小时候,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经常在放学后相约去田野里挖野菜。我们各自拿着刀,挎着竹篮,兴高采烈地说笑着,在田野里寻找着野菜的身影。那些长在河畔的柳蒿芽,嫩嫩的、绿绿的,小小的身躯在风中摇曳,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蹲下身来挖到一颗,不远处又发现一颗,星罗棋布地散落在野地里,每发现一颗,我们都感觉如获至宝,不一会就挖到了半个竹篮。直到太阳快落山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大家彼此看着对方篮子里的野菜,互相炫耀着自己的战果,心里别提有多开心。黄昏下,望着不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不知不觉地加快了回家的脚步,这时候才感觉到饥肠辘辘,该回家吃饭了。

长大后,我们这些小伙伴相继离开了那片热土,奔向远方,开创各自的生活。我来到了长春,在这座城里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和幸福。
在我离开老家后,父母也相继不久于人世,埋葬在那条长满野菜的小河旁。而记忆中的味道,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加浓烈。
忙忙碌碌的日子,来不及想念家乡、想念父母,那些生活在各地的小伙伴,也不经常联系。偶尔一声问候,像一股清澈的暖流,流过心底。
小时候的味道,小伙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在这个寂静的夜,一起涌上心头……

作者简介:
于艳秋,女,笔名:笑弯的月亮。心理咨询师,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新诗学会理事,长春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新诗学会理事,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在《关东诗人》《2016 微信诗词精选》《松原诗词》《松原日报》《汉江诗歌》《四平日报》《今科学》《五月》《北斗诗刊》《澎城诗派》《吉林名人》《现代营销》《花开的声音》《我们一起走过》《艺点文化》《诗情“化疫”致敬英雄》《黑土地》《相思红豆》《中国战役诗》《女人坊》等纸质刊物以及网络公众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科普童话、纪实文学百余篇。尤其是近两年来,先后采访25多位高校校(院)长,撰写人物报告文学发表在吉林省级期刊《现代营销•信息版》杂志头题,数十万字。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