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二十六,与朋友一起探访我县最主要的卫氏祖居地——卫家凹。

从吴村往北,翻上一道长长而又陡峭的“之”字坡,地势骤然升高,县城、洛河已在自己脚下,远处的南山似乎与自己持平,家乡的河洛山川、田园风光尽在眼底,洛河像一条巨龙冲开万山,奔向前方的千年帝都。仅仅是一个转身,又是一派新的天地:北塬上一望无际,地势开阔而平坦,仿佛又来到了大平原。道路两边,有的是连片青青的麦田,有的是无边的果树苗木,农民们已在田地间劳作着。“人勤春来早”,风和日丽、春日暖阳中,田野里已是春意盎然、一派生机。

往北行驶数里,过金家庄,卫家凹展现在面前,这是一个自然宁静的家乡小村庄,街巷房舍整洁而又朴素。村内被保护的古树、村庄周围,远近几处很有年代感的老柿子树矗立在田埂上,显示着这个村庄的天然、古老与沧桑。
卫家凹村是洛宁卫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一千多人口大都姓卫,自明初移民以来,世世代代就居住在这里。我院东卫氏家族也是洛宁卫氏大家族的一支脉,家族老人传言我们两支同宗同脉,能不能找到有力的证据,是我此行的目的。卫家凹卫氏族谱于去年重新续修出版,也想一睹为快。
村党群服务中心是一排两层楼房,建在村东宽敞的大院内,窗明几净,粉饰一新。大院内,青砖铺地,青青绿植、如茵草地,散发着初春的气息。中心前面还有一处小水塘。在资料阅览室,我见到了去年刚印刷的卫氏家谱,还有一九九零年的旧版本家谱。

新版印刷、制作精美、内容考究细致完备,为自己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村族谱编写人交流,对比我自己整理的本家族谱,一世祖起始年代差不多,距今我本族有二十代,卫家凹有将近二十代,溯源大约都在明中晚期。遗憾的是没有发现有共同的先祖,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卫家凹离院东不远,如果有共同的先辈,我们的后辈人肯定会对我们明说,而不仅仅是传说。
一个家族,留给后辈的不仅仅只是族谱,还有零星、点滴的记忆和代代相传的传说,这就得和村里的老人们交流,我在村干部家的院子里和几位长者聊了起来......
卫家凹卫氏,在族谱一世祖之前,还记录有一位先祖从陕西迁居洛宁柏原村,这位先祖与有记录的一世祖之间有断代,不知道中间相隔了多少年、多少代。
我们院东卫家族谱前,清晰的记忆是曾有老十门,分散在洛宁和附近各地,十门一代距离我们一世祖有多少年、多少代,也不知道。卫家凹族谱记录前也有老四门的记忆,与我家一族不相符。
随后,在与老人们的聊天时,我弄清楚了一条重要信息:卫家凹家族祖茔地和我族在北寨村的祖茔地不在一处,且听老年人说:在解放初,卫家凹祖茔地的松柏高大粗壮,足有四五百年树龄,这与我族祖茔石碑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所记载的“柏森青、木苍翠,望之蔚然”相似,这就说明,我们两家先祖在洛宁至少有四、五百年左右的历史时期,是两支并行发展的两个卫氏家族。洛宁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大批山西洪洞移民迁入洛宁各地,距今已六百多年,这与我们两族祖茔地起始时间基本吻合。
那么,在明初大移民的时代,我们两家族是不是同宗族呢?我谈起了我自己分析的观点:可能性很大。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祖辈有两家同祖的传说;第二,两家族历史共祭卫家凹一个卫氏宗祠。

卫家凹卫氏宗祠,位于村东党群服务中心旁边,近年筹资在原址新建。独立青砖围墙大院,大门楼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建在七级台阶之上,朱红两扇大门,左右各五排十颗金色铜钉,两旁两尊大石狮子守护。正祠主建筑青砖琉璃瓦,五脊六兽,内部雕梁画栋、精巧华丽。宗祠内祖先灵位等祭祀设施准备齐备。
卫氏宗祠在洛宁只有卫家凹一处,并且与卫家的历史一样长。中国宗祠文化历史悠久,但在中华大地民间兴盛还是在南宋之后,受程朱理学深远影响,宗祠在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团结宗族、凝聚向心力的手段和重要场所,程朱理学着重社会大众,抹杀了个性自由,特别是反对女性改嫁来维护家族、家庭的稳定,直接导致后来无数女性“守节”而凄苦终生。

二十世纪反封建思潮中,将家族宗祠视为残害人性、封建毒手的“四旧”遭到破坏。明初移民洛宁,必然同时就有家族宗祠,传说,历史上我们两家一起祭奠宗祠就是两家在明初确定是宗亲的有力证明。明初移民距今已有六百年,久远的时光模糊了一切,只剩下了老辈人的代代传说。
所有这些分析,只是我们先辈同宗族的旁证,而不是直接证据,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连宗”关系:因为特殊需要,两家同姓家族认同“三百年前是一家”而互相连宗,共同祭拜宗祠就是标志性的事件,所以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我们的先辈,在六百年前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在洛宁这片土地上顽强扎根,生生不息。模糊的记忆或许是为了使我们后辈人忘却历史的苦难,更好地面向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把自己知道、整理的家族故事和传说继续讲给我们的后辈,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卫家凹,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家人般的暖意,基因代代相传,这是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离开卫家凹时,和小涛一起在他家门口种下了一棵丁香树苗,春种一棵希望,盼望着不远的将来,枝繁叶茂、万千头绪的丁香花香气满院、飘洒各地。

作者简介:卫光明,洛宁涧口院西人,六九鸡,漂泊打工半生,工作之余,读书、码字、自娱自乐,资深红楼迷,自号、网名追梦人、红楼为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