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融尽残冬余寒,竹子的幼儿——新笋们就悄悄从地下萌发新芽,一场春雨过后,竹笋便破土而出,直至云天,“清明一尺,谷水一丈”地勃然生长。当春风拂去她层层红色笋衣,她便像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一排排、一簇簇,紧紧簇拥在修长的老竹周围,似一群跟在大人后面天真顽皮的小孩子,在嬉戏玩耍。

到了盛夏,炎阳炙烤着大地,竹子她舒展着长臂,抖起一片浓郁密布的轻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让人们躲在她的浓阴下避暑乘凉,舒适得入迷如醉。
秋天来临,田黄叶落,万物枯萎,秃秃的树上只剩下圆圆的果实,她仍然青翠欲滴,碧绿如故。
暑尽寒来,茫茫大地、浩浩太空。“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鳞败甲漫天飞”,她们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雨露,即便厚雪盖满头顶,压弯了腰,轻风已过,便晃晃身子又挺起胸膛,直起脊梁,昂首向上,从不倒下……
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高淡雅、一尘不染、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瀚海般大气候。

她不怕条件艰苦,在破岩中顽强生存,不求索取只有奉献,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当竹笋破土而出,还是嫩幼的童体,便被人们做成美味佳肴,她忍受着千刀万割为人们食用。
竹笋被春风刮下的笋叶童衣,又被做成布鞋底子,踩于人们脚下,可她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叶,我们洛宁的竹叶在药物中叫“永叶,”水煎服下,能清火止渴、渗湿利尿,有丰富的叶绿素还有抗癌作用。
竹子最外面的表皮,人们用刀刮下叫竹青,泡茶解渴消暑,解毒利水供人们饮用,被吞入万人之腹,竹子也从无怨言。
把鲜竹用火烤出油来,叫鲜竹沥,被人们用来清热化痰、治疗肺热咳嗽,即便被碎身熬油为人们治病也甘心情愿。
竹子那枝丫细梢又被人们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垃圾污垢;就连竹头和用过的竹子老化后的残骼又被人们砸碎填入灶底烧为灰,也算为人类发挥出最后的光和热……
有副对联写得好:“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
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早在几千年前,华夏先祖黄帝出游就派随从伶伦来到洛宁金门取竹制作律管,成了制乐始祖,创造音乐,浸润人们心灵,使人健康,情感丰富、情操高尚、心地纯美,给人无穷力量。
近些年来,洛宁人把竹子锯成段,去青、刮节、编篮子、筐等几十种用具;破成笢把笢再一层一层启薄,一条可启四层,多者可启八、九层,打成蓆子、凉蓆等精美竹器,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深受国内外青睐。人们还把竹子用火烘烤,烤出油后,再做成桌、椅、床、柜等,气味清香,美观大方,早在前清时期洛宁人就把这些竹器运到西安出售,西安的竹笆市一条街十有八九都是洛宁人的竹器生意,竹子从多方面为洛宁人们补记着生活所需。

而千百年来,洛宁的劳动人民,也和竹乡的竹子一样,生活在洛河两岸的土地上,以竹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乌发童颜到银须白首,不求索取,只求奉献,默默无闻地劳动着,奉献着,我爱竹乡的竹,更爱竹乡的人。

作者简介:张文林,男,1948年生,洛宁县底乡东磨头村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社会管理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校长职务和中学毕业班教学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国多家CN刊物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