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开文化朵朵香
文/朱双顶
花开文化朵朵香,文助花卉年年艳。时至今日,我的花卉文化散文随笔系列,也要就此搁笔了,一部《花开文化》书稿,也就这样全部在都市头条《当代文艺》等文学平台上推出。我为什么要去写《花开文化》呢?
在今年春,无意之中,我捧起女儿大学时的课本《文化概略》一书,也想重走一下女儿的路,去作大学的梦。不想,这偶然之为竟让我怦然心动,有了一个写花卉文化随笔的冲动。于是上网了解这方面的的情况,才发现有可为之处。原来对于植物文化,要么是专著论之,是长而深;要么是散落各方,是少而碎。这让我更加认为有必要尝试一下,就花卉来一个融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的随笔创作,以作一个系统的花卉文化推介,让人闲暇之余能看可看好看。一个心中之念就这样形成,一个费心耗时的有意行动就这样开始,一本《花开文化》的书稿就这样陆续出笼,不知不觉中竟达四十篇之多。它先后在《当代文艺》等文学网站平台推出后,不想竟有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受一本书中几页纸的触动,竟然动而为之,拙成《花开文化》一部书稿,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我之于《花开文化》,是用心用情,虽笔拙,但尽力,也算是费了自己的一番苦心。以文化所染为底色,写有文蕴之花卉;以生活所见为基调,写所熟悉之花卉;以知识所传为意图,写有特色之花卉;以趣味所兴为愉悦,写有品味之花卉。于是,花在我的笔下,便有了生活里的人间烟火、知识中的汪洋一粟、文化里的馨香满苑、情趣中的酸甜苦辣。但愿这本《花开文化》书稿能让众人品之有味,不负我心。
《花开文化》之于我,也算是不写不相识吧,或者是习惯自然人未知。在写作过程中,也是我不断学习了解花卉及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的过程,这要感谢先人们留下的《诗经》、《本草纲目》、《闲情偶寄》、唐诗宋词等文学典籍,让我从中吸取花卉文化之营养;更要感谢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学习便捷,让我能够从互联网获取相关花卉文化之知识。正是这些帮助,让我懂得了:花之品,贵在洁身自好,不以人喜,不以时悲,当放则放,当谢则谢,终其一生,无怨无悔;花之性,美在争艳,不因环境恶劣而放弃,不因独处幽谷而减色,四季有我,遍地芳菲,即争一时,也要盛开;花之魂,神在象征,不因朵之弱而不傲骨,不因色之淡而不馨香,品品有我,人事可喻,只要欣赏,便有神魂。我在花的陶冶下,仿佛又一次得到了洗礼,有了花之品傲雪经霜历春夏、花之性淡泊天涯却争艳、花之魂孤芳自赏立天下的感悟。

一花一世界,一文一用情。我就这样拥有了《花开文化》,只是想以此拙作,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以下便是推送的拙作文题,我不加改动的把它串联起来,虽无平仄押韵之美感,却也有着串烧诗意之韵味,权当一个目录而已吧:
花有文化随人愿,百年好合花送意。
玫瑰魅力爱中来,友好使者二度开。
西域少女千古情,桃之夭夭百万年。
亭亭玉立花君子,何须够就月中看?
广寒宫中降天香,我花开后百花杀。
凌波仙子为谁开,照水芙蓉如朝霞。
花开富贵千古喜,千古情结苦寒梅。
花中皇后最受屈,睡未足耳花贵妃。
一枝先以破春寒,生于幽谷独自芳。
形意并赏蕙兰美,拂云百丈青松柯。
沉迷之爱痒痒情,合欢树下情未了。
似血如朱一抹齐,神州遍开望春花。
一似美人春睡起,花随曲舞虞美人。
一天风露杏花雨,雨打芭蕉今声喜。
迎得春来非自足,再续前缘拥蔷薇。
兄弟和睦紫荆花,芬芳美丽满枝丫。
身处相位苦为民,向阳未尽所以然。
竹有品格皆文化,子孙满堂天竹愿。
花开文化朵朵香,似竹如桃别样神。
经风傲霜老来红,折柳寄情向未来。
谨以此文,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