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澄迈县西部的白石岭,环境清幽、峰峦起伏,风景堪称奇绝,山清水秀,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在海南解放70周年前夕, 我们澄迈县红色文化研究一行6人,冒着蒙蒙细雨,慕名驱车来到澄迈县仁兴镇昆仑居白石岭脚下的当(兰)简村。
当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首先是美合根据地的核心地区,距离美合根据地仅10多里路程。再是往西翻越过白石岭是蓝洋、和舍、和庆等地,又可直通那大、白沙等地、往北龙波、临高、可往琼文革命根据地等地,是当时的交通枢纽。还有一点很重要,当简村附近的共有7个村庄都是姓谢,并且都是谢渥公支派子孙。这里民风淳朴、厚道善良、团结互助。因此,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就在这里秘密的建立党组织,组织村民开展革命活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谢朝坦,今年60岁,这位民主政权地下交通员的孙子,向我们讲述了他爷爷 照顾子弟兵无私的奉献、为了传递情报、走南闯北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我爷爷叫谢文宣,生于1890年,在1976年因病逝世。爷爷在抗日战争前就参加中共地下交通员了。1940年2月澄迈县美合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整天起早摸黑,披星戴月为各个根据地传送情报。
1940年农历5月初几的一天,爷爷送情报返回家的路上,这时候,天已经傍晚,路上行人十分稀少,他走到小河边,用手捧着水,擦擦脸,突然,对岸草丛里有什么东西在挪动,他警惕的拔出手枪,小心翼翼的走到草丛边,扒开草丛,只看见一个人躺在草丛中,面黄肌瘦、张开嘴巴、嘴唇裂开、衣服又脏又破,大概20多岁的样子。爷爷看到了他这样的情景,立即用斗笠装水给他慢慢喝,片刻他苏醒一会,只是张开喉咙,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爷爷不由分说,马上把他背起,吃力的往家里走。
一个时辰后,回到家里,爷爷先给他喝一碗盐水,再慢慢给他喂了一碗稀饭,他才逐渐的清醒过来,接着爷爷又用温水帮他擦擦脸后,这时候,他才露出一丝笑容。
紧接着,爷爷用联络暗号和他对话,果然一对就上号了。当时,凡是地下交通员,都有自己的联络暗号。一般是每一个月换三次,比如我说,枫树、回答是荔枝。这是每个地下工作者、战士都严守的秘密,是互不认识和防止失散是互相联系的一种方法。
原来这位是琼崖抗日独立总队某中队的战士,驻扎在根据地的南坤地区,他们一行3人奉总队的命令,负责把一批武器弹药护送来美合革命根据地。在途中,与日军偶然遭遇。为了保护这批武器,两位战士负责阻击日军,他负责保护武器转移,最后两位战士都英勇牺牲了,他把武器掩藏好后,就一直就往美合根据地方向走来,走了两天两夜,肚子饿了,最后迷又失了方向,就晕倒在小河边了。这位战士并无大伤,只是身体十分虚弱。
两天后,他看到爷爷,真正是自己的人,就叫爷爷带路一起去美合根据地。一到了根据地,他立即从裤带缝里拿出一封信,交给了根据地首长。
大概过了一袋烟的时间,根据地首长也叫爷爷也回到茅屋里面,首长简单布置了这次的任务,再派一名战士,他们一共3人,马上去把躲藏的武器运回来。
他们日夜兼程,赶到武器躲藏的地点,一共有14支步枪、100多发子弹。他们又连夜赶回根据地。
他们及时运来一批武器。为根据地增添了一批武器装备。
又有一次,1940年的9月,我爷送情报去临高县多文镇的途中,已经是晌午十点多钟了,忽然同日军的巡逻队遭遇,爷爷急中生智,走进正在耕地的老农田地里,帮助农民牵着牛黎地,日军过来盘问巡查,我爷爷用临高方言回答日军翻译,他们信以为真,走了,爷爷又一次化险为夷。
1940年12月15日,国民党顽固派集重兵猖狂进攻美合抗日根据地,制造了“美合事变”,特委和总队部领导机关突围撤出,东返琼文根据地,美合留守处与中共澄迈县委配合,继续领导根据地人民坚持抗日斗争。
根据李定南先辈回忆:“1940年12月15日美合事变后,琼崖特委、总队部等机关人员在美合村西边的长岭山脉(白石岭在其中)深山中坚持斗争一个余月。当年,中共美合特别区委领导下的仁厚乡、和安乡等抗日民主政府发动人群积极筹粮、传情报、带路。1941年1月10日下山,李定南在当简村找到和安乡 ②(当时和安乡直属美合特别区委员会直接领导 ) 地下乡长谢应朝(曾用名谢昭富)指示和安乡抗日民主政府为特委、总队部人员筹粮30石。谢乡长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下旬初的一天夜晚,李定南又和谢乡长见面,指示和安乡派3名地下交通员,当向导带路,不久我们要去这些地区活动,要求这些人熟悉从长岭去和舍、过东江、经龙波等处乡村道路和敌情。谢乡长向李定南介绍了和安地下交通员的基本情况,他们出身穷苦,革命热情高干劲足,大多数懂海南话、客家话、临高话,人机灵,在临高和舍、东江等地有人脉,并高度赞同交通员的能力,相信派出的人会出色完成任务。同时告诉李定南,和安乡为特委、总队部筹到40石大米。同年1月23日(农历十二月廿六)夜,特委、总队部机关600余人,从美合特区和安乡长岭驻地起程,踏上了东迁琼文根据地的征程。”
特委、总队部机关踏上了东迁琼文根据地的征程后,留守的伤员都分散在根据地各个村庄中。
1941年春节刚刚过后,我家安置了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的两位重伤员战士。
爷爷奶奶为了照顾两位重伤员战士,倾尽家有。每过三五天又要到20多里远的临高敦灵一带捡药。奶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既要安置来路过往的地下交通员,又要熬药、喂药,精心照顾两位战士。
两个月后,他们的伤口发炎腐烂越来越严重了,一天只能吃几口粥,甚至只能喝一点盐水来维持性命。爷爷马上向当地民主政权和安乡领导汇报情况,处理后事。几天后,两位战士都医治无效,都牺牲了。
96岁的老人谢朝开见证当年埋葬两位战士的经过,他用深沉的语气说,两位战士牺牲后,按照我们的习惯是外族人的灵柩是不能从正门抬出,因此谢文宣又带领同族兄弟把墙壁挖了一个大洞,才把灵柩从墙壁的大洞里抬出。这是我一生中唯一次看见出殡的情景,十分凄凉。
从此后,每年清明节,我们一家人都把这两位战士的坟墓当做自家亲人的坟墓一样,爷爷带着我爸,几十年,爷爷走了,嘱咐我爸,我们世世代代一定要为两位战士扫墓,我爸又带着我 ,我爸走了,现在我又带着孩子,绝不辜负爷爷的嘱咐,千秋万代为两位战士扫墓!
从1941年起,到今年79年了,我们家没有中断过一年,79年如一年。
(79年守墓人后人谢朝坦夫妇在无名烈士墓前)
说完,立即带我们到两位战士的坟墓地,我们一行跟随着他,来到村东北面一公里的地方,见证了两位战士的坟墓。
79年似乎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然而他们是靠什么支撑着这么执着?尤其解放后 ,他们从来不对人民政府有过一丝一毫的要求,如果不是澄迈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同志,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发掘出来,或许还是掩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应该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更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自信而自豪,我想,在革命老区,还有多少人像谢朝坦家人一样的无名英雄,默默无闻,79年如一日。
让我们永远记住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高举红旗,奋力前行!
2020.04.30初稿
2020.09.0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