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的诗句,如果用现代人最时髦的话来诠释,是“懂你”的意思?
爱,不一定懂。懂,比爱更重要。
有人说:懂,是世界上最温情的语言。它是岁月的一种感动,是心灵的一种呵护,是生命的一道风景。
“相知心”便是知己、知音吧?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有太多关于知己、知音的动容故事。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是家喻户晓之美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对远去朋友的深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白居易对琵琶女彼此初见,却境遇相似的感慨相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送别好友对彼此友情的赞誉与洒脱。
人生海海,你有过懂你的“相知心”吗?夜深人静时,你会想起你的知己、知音吗?他或她是你的爱人?同学、朋友、战友、同事、亦或是素昧平生的路人?你想起他们时,内心柔情蜜意、肝肠寸断、难以释怀、或是温馨美好?
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当然不仅仅是吃喝拉撒睡。活着,是为了美好地生活。而生活的魅力在于未来的不可知晓、不能复制、不再重来。因此,务必珍惜当下的每一份钟、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处景、每一朵花、甚至是你身边不经意间飞过的一只鸟。因为这样的相遇,一转身也许就是一辈子。
如果这个人是你的知音,那比任何珠宝都要珍贵。
我涂鸦此文是要告诉大家;我的知音,和世界上所有人遇见的知音,都不同。没有预想、无法设计、不可复制、且永不再见,但却永远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他或她曾经在那一瞬间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点亮当时踟躇、忐忑的那颗心。刹那间,我欣喜若狂,倘若他就在我眼前,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紧紧地与之相拥。
太兴奋、太奇妙了!
以如此方式偶遇知音,是因了我退休前一个不安分的想法。
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光荣退休解甲归田,我一直是一位理论工作者。当我要即将告别讲台时,突然有了在那一期领导干部培训班和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讲一堂《诗词欣赏与解读》课的愿望。讲了一辈子理论课,渴望用诗情画意尘封我的讲台。给自己这个平凡的讲者,来点仪式感。然而,我并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对于诗词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没有听过别人是如何讲诗词课,毫无借鉴。因此,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渴望讲又担心讲不好之间犹豫、徘徊。最后决定:放手一搏,不给自己留遗憾。
决定讲和如何讲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讲理论课,是轻车熟路,讲诗词课,是老革命遇见新问题。
构思一篇文章与备一堂没有课本借鉴的课,如同建一座城堡一样,必须个性化。千篇一律、过于雷同便失去意义。所有的诗词都应该是我喜欢的风格,或者是在我成长过程中有着特别的、甚至是里程碑似的印记。在千挑万选后,艰难地选择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长恨歌》两首唐诗。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诗词也应有自己的未来和明天。在这堂课的第二部分,我选择了几首现代诗,如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最后以我自己的一首散文诗,作为整堂课的结束。
备完课后,内心并不轻松。不知这堂课是给自己的教学生涯添彩生辉还是画蛇添足?我仿佛像一个在沙漠中茫然跋涉者,毫无目的地在电脑中寻找着---
突然,我眼前一亮,宛如注射了鸡血般,挺直了腰,死死地盯住了电脑屏幕上那几行字:“我认为,在所有的唐诗中,称得上上乘之作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是谁?世界上有这么巧的事、居然有人和我的想法一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学者还是老师?那一刻,我好想知道他的一切!激动地有些颤抖的手在鼠标上一点,对电脑并不熟系的笨蛋我,整篇文章连同我没记住的名字瞬间消失。我赶紧找、找---这个毫无征兆、倏然出现在我眼前、又如此懂我的知音,却不知消失在何处---
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彼此以如此的方式,却依然感恩有幸遇见。
“只有频率相同的人
才能看见彼此的内心深处
不为人知的优雅
懂你的言外之意
懂你的与众不同
我与春风皆过客
你携秋水揽星河
一生有幸遇见你
纵是瞬间也是情”
讲者,互联网上遇知音,是幸事。
听者,是否与讲者是知音?这才是让一堂课讲好、讲活的关键。那句网红的话一直萦绕我心“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越是物欲横流、浮躁焦虑的当下,越要徜徉于古典诗词之中。领导干部们平常工作繁忙,如果能在党校的学习中,放松身心,纵情诗中山水,涵养心性,平静内心,那便是这堂课之大益处。
在讲课互动中,学员们踊跃上台朗诵,有的甚至尽量脱稿,还能背诵《春江花月夜》。青干班的学员说:“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诗词欣赏解读课,您是我诗歌的引路人”。
此时,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一个老师,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真好。
原来,懂你的知音,可以不需朝朝暮幕的相守,不需天长地久的陪伴。只是短暂的一瞥,只是几行字的出现,只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心与心如两滴水一般,轻轻一触,容成一体。便是一种鼓励,一种进取,一种力量。让心不再孤独。
2022.3.24

作者简介
张桂萍,女,副教授。六0后。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安源区作协、萍乡市作协会员。爱好写作,舞蹈,朗诵。著有散文集《生命是一种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