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之人,在于幸福之心
作者:牟洪营 朗诵:阿红
幸福是人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向往和追求。有位哲人说过,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回眸历史,古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诠释。杜甫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人生最大幸福,司马迁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发出幸福的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么,在如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幸福又是如何定义?是无尽的财富,或无忧无虑的生活,抑或显赫的地位?有人说,幸福是一个魔洞。金钱可以让你富,权势可以让你贵,然而金钱和权势都不是打开幸福魔洞的钥匙。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拈花微笑的禅意,同样的一朵红花,在不同的心灵会引发不同的感受。只有心地无私和知足常乐的人才会看到。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无关,幸福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一个收废品的男人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装满了破烂,今天他的成绩不菲。车上坐着一个女人,面向这个男人。两个人谈笑风生,脸上洋溢着喜悦,估计内心幸福。那种幸福的感觉就如同一个男人开着奔驰旁边坐着自己的女友。

另一个人经营着一家装饰公司,年收入过百万,住在宽敞的高档别墅,开着价格不菲的名牌跑车。但他一点不快乐,总是抱怨事业不顺心呀,行业竞争太激烈,股票又被套了呀!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几天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开心地陪家人吃饭,愉悦地去公园散步,安心地睡了好觉。
可以说,他们有着不同的幸福感。而收废品的满足感更高,因为他们的要求不高。什么是天堂?我把良好的心态定义成天堂,把糟糕的心境定义成地狱,良好心境的人更感觉幸福。
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良好心态的人。当有人问他失聪是否痛苦时,他说:“不,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他为那六分之五的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家关于幸福标准的理解是;幸福与性别、年龄财富无关。生活得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因此幸福由思想造成。
坐在奔驰里的人可能心情郁闷,骑在自行车上的人可能心情舒畅。吃着鲍鱼的人可能有怨恨,吃着咸菜的人可能喜悦。民工一天劳作下班后,一裤脚泥水,左手二锅头,右手花生米,一种尽享人生的快乐样子。住在茅草屋里,房后清风作弦,檐下雨露为琴,屋顶鸟啾如歌,天上月光当酒,茅屋一壶酒,醉里乾坤大。住在茅草屋的人与住在摩天大楼的人幸福和苦恼都是一样,只是内容不同。
每个人都在寻求幸福,其实幸福就在平淡而又温馨的平凡生活中,珍惜拥有的平凡,就是珍惜幸福!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有人说: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人说,幸福是一生平安;有人说,幸福是衣食无优;有人说,幸福是一辈子健康;也是人说,幸福是每一天都快乐。
幸福需要解释吗?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的生活就是幸福;内心的平安,自由自在的感受是幸福。

年纪大了总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尽管夕阳西下,苦日无多。但怎么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彩霞满天,绚丽的晚景,光彩照人。让活着的每一天,都拥有节日般的快乐。做到是“老有所乐”,这就是人生的追求,也是幸福的真谛。
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忧伤大于欢喜;悲哀大于幸福。原来是因为人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
这也是一种幸福!用自以为是的观点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有谁能说,坐轿子的人是不幸福的,又有谁能说,抬轿子的人是不幸福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没有定义,因为幸福就在你身边,他每时每刻陪伴着你,只是太习以为常了,就看不见了,迷失了,茫然了!。
让我们敞开心扉,感悟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幸福吧!幸福,似乎难以定义,但又其实很简单。无论大小轻重,无谓年龄阅历,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珍惜拥有,就是幸福。

就是要告诉你这样一个道理:幸福之道在于你的心灵、心理、心态,而不在于或者说不完全在于那些“身外之物”。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圆满的生活,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以及追求的方式颇有偏差,使为数众多的人感觉幸福与自己无缘。其实,生活幸福与否,都源自心灵的感觉。由此我们会看到一个反差:一些身家巨万、头顶光环的人,在挣扎与忙碌中身心俱疲,而另一些不那么富有、不那么有地位的人,却在平凡中品尝着幸福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