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
从政的操守
(接上期)既然读书不只为斗米,那么,志士从政就有从政的操守。这个操守是什么呢?孔子告诉我们:
【原文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见,读xiàn,同现。这一章文字很浅显,意思也很明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做人做事要始终坚守正义,用生命捍卫真理。
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从政就有了原则,不是说随便谁给一个官帽就可以戴在项上之顶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邦”是指发生政治危机的国家。春秋是一个相当动乱的时期,不仅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争霸,国际政治环境是战争阴云密布;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环境也异常糟糕,新兴的政治势力与旧贵族集团势力的矛盾异常尖锐,政治危机四伏,臣弑君、自弑父之类的政治事件此起彼伏,处处充满“血雨腥风”,就象现在世界上中东地区的政治环境一样。上层社会的政治危机一旦演变成“政治动乱”,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这样的国家,就是“乱邦”。孔子告诫弟子,不能去这样的国家当官,既是已经去了,自己又无法消除政治危机,最终当发生政治动乱之后,就要离开,不能继续呆下去的。在孔子看来,春秋各国内部的政权争斗,都是不符合仁道的不义之举,“ 不义之举不可助 ”,必须坚决的选择离开,到政治清明的国家去(请参阅第七篇第15章),绝对不能随波逐流。宁可不做官,也不能与其中的任何一方同流合污!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当政治清明,合乎仁道时,就应该出仕做官,尽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事情,否则,当政治黑暗,自己又无力改变,不能尽自己的学问弘扬仁道,为社会承担责任时,就要隐居起来,绝对不能与黑暗的政治同流合污。当然,隐居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政治追求和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积极入世,与道家、墨家的消极逃避、独善其身,或者看破红尘、自命清高的所谓“名士”“高士”以及以隐居为名,企图求得“终南捷径”的“处士”们的种种隐居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孔门弟子的隐居大都效仿孔子设坛兴教,以传播孔子学说、教化民风、弘扬仁道为己任,隐而不见于上流社会,深居民间,做最基本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启蒙与传播工作。
儒士隐居谁为先?
最早实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从政原则,开隐居先河的,许多学者认为是子夏,并将其誉为孔门隐圣,其实不然。真正的“隐圣”当属孔子早期西秦渔阳(今陕西省千阳县)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燕伋。燕伋生于公元前541年,即秦景公35年,少孔子10岁。22岁入鲁拜孔子为师求学, 41岁到57岁隐居渔阳,设坛兴教,传播儒道,今陕西千阳县有其设教遗址“望鲁台”。其一生追随孔子,三次入鲁,尤其是在晚年闻讯孔子子伯鱼去世时,为安慰恩师,以58岁高龄入鲁,侍伴孔子身边,直到孔子去世,与子贡、子路等弟子一道安葬恩师后,返回西秦,第二年便去世,享年66岁。历代王朝对燕伋也谥号叠加,配享从祀。
据董乃强先生主编的《孔子知识词典》所附孔子年表记载,孔子30岁前后创办私学,收曾点、子路等为徒,由是,燕伋当为孔子的先期弟子且与子路等同窗。而子夏比孔子年少44岁,当为孔子的晚期弟子。也就是说,在子夏拜入孔门时,燕伋早就开始了其在西秦渔阳的隐居生活。
燕伋生活在秦景公到秦悼公这一时期,当时的秦国,虽经秦穆公“东服强晋,西霸戎夷”而在诸侯中崛起,但这个新兴的、由西部游牧部落所组成的诸侯国,是借周王朝的衰败而在乱世中靠骁勇善战而逐渐强大的,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社会形态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等与中原诸国当时的文明程度相比都相当落后,且统治者的统治手段又相当残暴。秦穆公死后,被殉葬的达百七十七人,连良臣奄息、仲行、铖虎三人都被殉葬。这种残酷野蛮加愚昧的制度在当时中原诸国早就废除,而秦国直到燕伋死后近百年的秦献公元年才废止,这就足以看出当时秦国社会的落后和秦统治者的残暴。因此,“秦王无道”在当时确是事实。燕伋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符合孔子“无道则隐”的条件,因此,他最早实践了孔子的这一教诲,开启了儒门隐居的先河。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讲的是仁人志士的价值观和荣辱观,是对这一章文字的总结。意思是说,当国家政治清明之时不出来做官,为天下百姓做事情,不仅不享受做官的俸禄,个人生活贫困,而且地位低贱,这是耻辱;反过来,在国家政治昏暗,世道混乱之时,竟然能安享富贵,这也是耻辱。在官场腐败,贿赂成风,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很难通过正当光明的途径而获得的环境下,依然能获得提携重用,获取显赫的地位和财富,就是一种耻辱!也就是说,一个正真的仁人志士,要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把生命的价值放在正义事业上,以为正义事业牺牲为荣,以与无道政治同流合污为耻!
这一章对孕育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性格品德以及风骨、精神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上下五千年来的滚滚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用对真理的执着和坚定不屈的精神气概,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文明史上谱写下一曲曲壮丽的凯歌,铸成了光彩夺目的中华“民族魂”!(待续)

【作者介绍】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