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关,本名魏立军,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中国作协会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品《回到明朝当王爷》《大宋北斗司》《秦墟》《夜天子》《逍遥游》《锦衣夜行》《青萍》《步步生莲》。
上至宫廷贵人,下至乞丐走卒,在月关作品中露面的人物,总是那么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头绪众多,但主线鲜明,月关像一位“说书人”,巧布世间烟火,把蜿蜒曲折的故事讲给您听……网络文学从草根到自发自由生长,月关悠游其间。“有偿订阅、付费阅读的出现,大力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它从一个草圃一个花园,发展成了一片草原,一片山脉。我有幸见证了它的全过程,也参与了它竞争拼搏的全过程。”在应约接受本报采访时,月关这样说。
“创作是一件很有成就感,也很有意义的事。但是创作,又是一个漫长的、枯燥的,需要清楚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于有志于进行创作的青年朋友,月关有三个“力”的建议:毅力、耐力和能力——
毅力:创作要持之以恒,尤其是长篇创作,必须把它纳入自己的规划,坚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很容易消耗自己的才气,也难以对作品投入真正的感情。
耐力:一部作品的诞生,需要你长期的努力,在成名之前,在你的创作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不因一时的沉寂而失望,对自己的创作目标,要不为外物所动,用坚定的意志,很好地完成它。
能力:创作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创作能力,它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多多从前辈作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虚心学习同辈作家的优点长处,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无论是创作之前,还是已经在创作之中,又或者是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须知,文无第一,永远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
月关认为,“能够做到这三点,距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便进了一大步。”
最初创作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热爱文学,喜欢创作,想把自己喜欢的故事创作给他人看
2006年4月16日,月关在起点中文网上开设了自己的作者账号,并开始创作网络小说。
从小就喜欢文学的月关,幼年时在街边一分钱租一本小人书看,向邻居家借书看,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抱着借来的《三侠五义》《李自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西游记》《杨家将》一类的大部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开始从(沈阳市皇姑区)区图书馆借书,由于那时图书馆新书更新速度有限,大量小说被我如饥似渴地看光之后,我还借阅了大量的剧本,当成小说看。”月关说,这也是他后来提笔就能进行剧本创作,“从小说到剧本转换,毫无迟滞阻碍的重要原因”。
上中学时,月关曾经与同学合著过古龙风格的武侠小说,“因为老师担心影响我们的学业,给没收了”。上班后却总感觉创作困难,出版希望渺茫,于是创作的念头就放弃了。
“那时的我,是只认纸式书的。2004年,有朋友见我爱看书,就告诉我网上有小说连载,我当时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没有印在纸上的也配叫小说?我当时的态度,就是完全不了解,本能地鄙视,不以为然。”月关说。
月关说,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为网络作家。月关告诉《中国青年作家报》说,2006年初他在论坛上开始大量看网络小说,发现“原来网络小说不只有那么多文笔好、人物好、故事生动精彩的小说,而且这种发表模式,是如此的开放与自由”。
“读者喜欢与否,从他们的阅读量、收藏量、点赞量就能一目了然,完全是‘市场抉择’。而且,网络出版一部几百万字的小说,所占空间不及一张稍清晰些的图片,且出版成本低廉,这也使得它的创作入门相对友好而便利。同时,网络发表不需要读者写信与作者沟通,每天的更新,可以即时看到读者的感想,让作者随时通过网络与读者沟通,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月关认为,网络小说把第一出版渠道放在了网络上,“比之铜鼎上铸字、竹简上刻字、纸张上写字一样,这是科技发展进步产生的新模式”。
那段时间,月关每天下了班,就沉浸在各种各样精彩的故事里。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就是在这个时候萌生了。
“我开始兴致勃勃地创作了。幸运的是,我的第一本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一出,就极受欢迎,一个新人,甫一发书,就未下月票榜前十名,后几个月更是连续第一,由此夺得年度第一。”
由此受到鼓励,月关开始了迄今十余年的创作之路。“最初创作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热爱文学,喜欢创作,想把自己喜欢的故事创作给他人看,每多一个读者,我都心花怒放。而它能产生收入,并最终使我以此为业,则是意外之喜了。”


不会因为某一种类型、某一种模式的小说大受欢迎,就反复复制自己,重复自己
月关说,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作家,“我不会因为某一种类型、某一种模式的小说大受欢迎,就反复复制自己,重复自己。”月关先后创作完成了数十部小说,作品类型涵盖穿越历史、架空历史、历史传奇、都市、玄幻、仙侠、科幻、言情等各种类型,其中已经改编影视的作品包括《锦衣夜行》《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夜天子》,还有原创剧本《大宋北斗司》和《凿空者—张骞传》,目前《步步生莲》也在筹备当中。
月关认为,没有必要迷信IP,更不要把一部产品的成功完全寄望于IP。“它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尤其是现在只要买了本网络小说,不管它是什么,它曾经有没有名气,统统称之为IP,这不是在炒IP,这是在毁IP。就算是一本真正的、拥有广泛粉丝群体的、通过了读者市场检验、证明它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故事的小说,在小说这个圈子里,它是一道大餐,但是拿到影视或游戏这个圈子里,它也仅仅是一道食材。接下来影响到它味道的因素很多,剧本改编、导演、演员、服化道、宣传力度、发行平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把戏搞砸了,本来是金,也要变铁。这些环节都发挥好了,本来是铁,也能成金。”
月关认为一部作品的选择,不管是片方还是平台,其依据的,都是市场大数据和负责版权的人个人的眼光,但是不能过度依赖大数据。“因而,大数据有滞后性,还有雷同性,你要制作的是一部从购买到改编、从制作到后期,从排播到播出的作品,它可能快的话也要三年后才问世。一部有知名度的IP作品,意味着在网络读者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读者喜欢看它。而这个读者比例,近似乎观众中的比例。所以,如果你能尊重原著、好好制作,就有相当大的概率,取得大量观众的欢迎。我认为这才是IP的意义,它是经过了‘市场验证’的,更有故事质量保证的作品。”

一部作品不管如何好,也不可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做剧也是一样
对于网络文学,月关认为就是网络时代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更注重故事性,更接地气,因此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大众欢迎。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作者利用网络增强了互动,由于作品的连载属性,也赋予了它一些章回体小说、评书等通俗文学的特点,比如节奏感更快、情节起伏更频繁,每章每节,都要有些亮点、有个‘钩子’等。”
月关认为,任何一个题材类型都会迎来观众的审美疲劳。“做一部戏最重要的是‘好不好看’,如果刻意去划分大女主戏、大男主戏,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多套了一层枷锁,你想演绎一个精彩的故事,里边有一群精彩的人物,那么该什么样的剧情出彩时就演绎什么样的剧情,不要刻意去设计。”
对于网文改编成影视剧,月关认为编剧应该认真通读全文,改编过程中不能摇摆不定试图全方位迎合。“一个写了几千万字,始终能赢得读者欢迎的作者,他的作品必有其长处,如果只是借一个壳,首先原著党就绝不会满意。另外,你用了一部网络文学,却无视它的爽点所在,自己完全重新设计,还得受限于它的故事框架和基本设定,你也发挥不好。”
“我们写书的都知道,一部作品不管如何好,也不可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做剧也是一样,首先你要有清晰的观众群体的定位,在抓住这个基本盘的基础上,再去研究适量的增加其他元素,在不影响主要故事主要人物的基础上去适当添加才行,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定位不清楚,老是盯着已经播出的甚而和你完全不沾边的故事强行对标,也是造成滥剧频出的原因。”月关说。

主流文学样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无门槛写作正是网络文学的优势
对于网络文学将成为主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月关有自己的看法。“文学是生活的再现与升华,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变迁,文学形式必然发生变化,这是客观规律。主流文学形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有诗经,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杂剧,明清有小说。而明清小说和民国小说,现代小说和当代小说,依旧不断演绎变化,虽然都叫小说,它的内容和形式始终在变化。现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两百年比过去两千年的发展还要迅猛,主流文学形式为什么就不能发生变化,出现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呢?”月关说。
月关认为,科技力量也在助推着文学的发展,历史会做出选择,真正存留下来的自然就是历史大浪中淘出来的金子。“当人们只能在龟甲上刻字,在青铜鼎上铸字的时候,你不言简意赅行吗?当竹简出现的时候呢?纸张出现的时候呢?白话文运动如果放在竹简刻书的年代,绝不可能变革成功,技术条件不支持。网络时代,这种更环保、更便利、成本也更低的书写方式出现了,出现网络文学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说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其实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高下之分。”
实际上,网络文学本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学的丰厚土壤,有着传统文学的基因。月关说自己从小就是看传统文学长大的。
“网络文学由于其网络属性,为了更多地吸引读者,确实存在着一些低俗、滥俗的东西。而且它的低门槛(实际上它的门槛挺高,但它的门槛在门里,入门是没有难度的,但你入了门想要登高,想要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那就有一千多级台阶等着你去爬呢),这也就造成了它的废品率必然要高于现在的主流文学。但是,无门槛全民写作,正是它的优势、它的特点,因为那么多的废土败叶化为腐泥,它能出现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的概率同样会大增。所以,如果苛刻地从整个网络文学的全面角度,老是盯着那些做分母的庞大底层作品,那么在这样看的人眼里,它永远成不了主流文学。但是,这个基数虽然庞大,却没什么影响力,你不刻意去找,都无法发现这些堆集于下的作品,如果能客观地认识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你就会发现,那些有影响力的好的作品还是蛮多的。”
对于如何增加精品佳作的比例,月关认为不仅需要作者群体的创作水平进步,读者群体的阅读审美提高,也需要作协等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与引导。“随着它的成熟与发展,创作者们也会更多地吸收传统文学的文学性、思想性、严肃性,并继续保持自己的故事性优势,成为我国文艺市场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月关说。
(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张富丽/文)

---相关阅读---
月关:网络把爱好变成事业

▲ 月关,本名魏立军,中国作协会员,辽宁文学院客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辽宁政协知联会会员。
本刊记者 赵汉琪
他被誉为“历史架空第一人”,在网络文学界拥有极大号召力。他创作的《回到明朝当王爷》一经问世便横扫网络,囊括多项大奖。《步步生莲》、《锦衣夜行》、《大争之世》等历史类小说更是有口皆碑,热度持续不减。
他就是网文圈公认的“大神”月关,中国作协会员、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如今随着多部作品陆续影视化,他更是涉足全新领域,兼具“作家”和“编剧”的双重身份。
为了写作辞去公职
1972年,月关出生在山东平原的一个小乡村,作为随军家属住在部队大院。从小喜欢阅读的他能找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小人书、报刊、杂志,还喜欢听评书,小学三年级就读完了《李自成》《三侠五义》《杨家将》等大部头作品。再后来,他随转业的父亲到了地方上,就办了图书借阅证,把区图书馆里所有喜欢的书看了个遍。
学生时代,月关也曾萌生过创作的想法,与另外两名同学以古龙的风格写了厚厚的三本,故事也才开了个头,感到创作艰难,再一想如要投寄出版社,编缉亦有个人审美风格,能否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实难预料,就放弃了。
于是,一直到了而立之年,月关始终只是一个读者。2000年之后,网络兴起,2006年的时候,经历了网游、聊天等网络休闲模式之后,月关开始看起了网络小说。他说:“在那之前,我就听说过网络上有小说,但当时对网络小说还抱有很大偏见,认为形成于网上而非铅印的纸书,就不配称为小说。”
随着网络越发普及,各大论坛也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在网上交流的平台。有一天月关在一个网络论坛小说版块里看到了一部网络小说片段,立刻被吸引了,于是找到了它的发表网站追了全本,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那时我每天下班就阅读,看了足足四个半月,把首页上我喜欢的小说全追完了,这时不免就重新萌生了创作的欲望。”2006年4月16日,打开WORD,月关敲下了第一篇文字,他的作家生涯也就此开启了。当然,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处女作《回到明朝当王爷》会一炮打响。
那一年,月关三十四岁,已经是一名银行中层领导。他说,如果不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不是网络文学的出现,他这一辈子或许就是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一名银行员工,不会拥有今日这种多姿多采的文学世界畅游其中了。
月关说:“网上发表作品的优势就在于,编辑主要是审核内容健康与否,至于故事好赖,直接靠读者的点击、推荐来体现,不带有编缉个人色彩观点。于是,互联网便改变了我的生活,最终使我成为了一个专业的创作者。”2011年,也是月关开始创作网络小说五年后,他辞去公职专职写作。
“不安分”的作者
很多人会好奇“月关”这个名字的来历,有网友调侃,这是把“朕”字分开写了。其实,网络上起名都是比较随性的。月关喜欢写历史文,开始写作时,“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便一下子跃入了他的脑海,于是取其两字,便有了“月关”。
在创作的头五年,月关说自己是懵懵懂懂的,纯凭爱好闯进了网文圈,以致于连更新的基本规则都不懂。然后新奇地发现,这片天地是如此广阔,自己的爱好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也渐渐拥有了一些成就。
月关说,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作者。他创作的《回到明朝当王爷》取得巨大成功后,没有拖沓注水,在它连续排名第一的时候果断结束。又拒绝编辑建议,没有继续写自己广受欢迎的历史类作品,而是写了一部西方玄幻。随后,他又写了一部都市题材的作品。虽然这两部的成绩远远不如他的历史类小说,但他仍然乐此不疲,还想尝试仙侠、网游类等等 。
写书十余年,月关一直保持认真阅读读者书评的习惯。一次,他看到了一个读者在书评区的发言:“金庸那么有名,一辈子造诣最大的就是武侠。琼瑶的作品捧红了多少明星?人家写的就是言情。没有人是全才啊,你为什么不写你最受读者们欢迎也是你最擅长的类型,难道你非要把所有的故事类型都尝试一遍?”
这句话给了月关很大触动,有感于这位读者的金玉良言,从那时起,月关更专注于所擅长的历史类小说的创作,虽然在此期间他说自己依然“不太消停”,从穿越历史又开始尝试历史传奇,但毕竟是在历史类型当中。经历了困惑与艰难,和“无所适从”的前五年,月关在努力探索、努力尝试,最终找回了自己的路,从此他的小说便又回到了自已最擅长的类型上。
如今的“大神”月关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上,而是在实体出版,在影视行业都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可以直接以小说和剧本与这些文化产业合作,进行创作成果的转化,但他依旧尽量保持每天更新,他说:“如果脱离读者久了,在网络时代发展迅速的今天,你就很难再把握读者的脉搏,创作出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中华儿女》:这次的井冈山培训都参与了什么活动,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月关:这次我主要是作为一个版块的嘉宾去与朋友们分享创作经验,记忆最深的是作家朋友们穿上红军军装,扛上枪,背上米箩筐,行军跋涉、自给自足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我们能够拥有今天太平富足的生活是何等的不易,那是先烈们用辛劳与鲜血为我们争取来的。做为作家,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应该意识到我们手中那支笔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的创作,不应该仅仅是注重故事性,也应该赋予它更多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意义!
《中华儿女》:在这次活动以及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您认为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如何?
月关:我认为,强故事性与正三观并不矛盾,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把这两者完美地统一。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随着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阅读网络小说,我们必须得承担起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责任,要赋予作品更多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社会意义。网络文学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个自发性的筛选与过滤,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积极阳光的作品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以猎奇性、严重缺少文学性的作品、作者,将会被淘汰,这也是我们网络作家必须在注重写作技巧之外,在更多方面充实自已的原因。
《中华儿女》:作为第一代的网文“大神”,您认为在新时代网络作家应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
月关:现在网络作家从自由写作,渐渐进入自律写作。每一个公民都有他的社会责任,作家更应该有他的社会责任。网络作家要传递正能量,不靠低俗吸引眼球。
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它一样要遵守法律法规。“净网”行动在全国开展以来,一些价值观扭曲的作品被处理,一些淫秽非法网站被关闭,这一行动其实正是我们辛辛苦苦、认真创作的作者们所欢迎的。因为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作品不仅毒害读者,它混杂在我们网络作品当中,也拉低了我们网络文学的档次。会让人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文学。
我们网络作家要考虑到自已作品对读者的影响,给予作品更多的正能量。不管是普世价值观,或是更加高尚的一些道德、道义,它应该是有益于我们的社会的。
( 来源:《中华儿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