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中国网络作家村
A 阿菩

阿菩
Q:您选择踏入网络文学创作行列的初心是什么?笔名背后有什么小故事可以分享吗?
阿菩:一开始其实是想做学术,也就是想进行网络文学的研究,所以进入到作者行列想体验和了解网络作者的生活,没想到一去不复返,就一直写起了网络小说,学术研究的事情反而忘记了,一直到2015年才重新捡起来。
笔名是当时的qq名,原来叫“菩萨蛮”,取自李白的词牌名,后来朋友觉得菩萨蛮太文绉绉了,就叫阿菩,叫着叫着我干脆改为阿菩了。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长期规划,就直接套用过来,当时也只是觉得写网文就像在论坛上发帖子,并没有想到会有今时今日的情况。

Q:加入中国网络作家村,对您来说有什么感想?
阿菩:非常高兴,感觉似乎是找到了第二个文学之家。
Q: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写作这条路的呢?
阿菩: 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就是码字之后会有一种多巴胺释放的快感,而且人的运气似乎也会变好,所以停不下来,停下来了人会枯萎。
Q: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您觉得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创作理念,以便更好地传播正能量?
阿菩:应该写一种愿意给长大后的孩子看的文字,如果一个作者写的东西愿意给自己成年之后的孩子阅读,而且不会感到害怕、羞耻、恐惧,我觉得他的作品就没什么问题。
Q:近年来,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掀起热潮,您觉得这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在未来您有没有创作现实题材的规划?
阿菩:网络文学诞生十几年来,一直是偏想象性的,现实类题材的作品因为各种原因比较缺乏,所以国家应该是希望以这种提倡来调整一下网文的类型结构,毕竟现在的网文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亚文化”的地位,在文学领域它已经处于主流地位,至少是主流之一,作为主流的文字表现形式,不应该只有想象类的作品,而应该是浪漫题材与现实题材并重。

Q:网络文学是离读者最近的一类文学,您有什么想对您的读者说的?
阿菩: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希望大家能够有心境坐下来读一些比较有思考的作品。
Q:疫情对您有哪些影响?
阿菩:我习惯不断转换环境(比如去外地的酒店)写作,新冠疫情限制了我的这种习惯,我感觉我都快发霉了。
Q:可以聊聊您现在创作的作品吗?您对您的新作有怎样的期待?
阿菩:新作品是有关于刺绣题材的小说,将会有非常激烈的“斗绣”场面,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过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Q:分享一下2021年您的收获?未来又有哪些规划呢?
阿菩:过去这一年主要是跟自己作搏斗,经历了相当的黑暗与痛苦,目前走出来了,接下来希望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去,因为我发现自己能用来写作的精力可能已经不多了。大部分作者并不可能真的写到很老还有足够的原创能力,尤其是对长篇小说来说。

Q:您期待未来网络文学有怎样的变化?
阿菩:希望网络文学能再一次“激活”,因为这两年就我个人的观察网文是处于低迷期的,我希望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
(来源:中国网络作家村)

---相关阅读---
才俊的炼成丨阿菩:写作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2006年9月13日凌晨,敲完《桐宫之囚》最后一卷的尾声,阿菩落泪了——他还沉浸在书中人物的情绪里,不能自拔。历经一年半,他终于完成了首部网络小说的创作。彼时25岁的阿菩“真的好想写下去”,但第一本书的“冷门程度”让他的自信心降到了最低,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写小说的天赋。
时光不语,却给出了答案。在此后的16年间,重返学校、再入职场,阿菩在学业和职业之间几度转换,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键盘。他先后创作了1300万字,出版了17本著作,并完成了硕士、博士的学业。对于众人来说,写作可能是一件消耗能量的事。但对阿菩而言,写作可以补充能量,也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相较16年前的迷茫,阿菩未来的写作之路规划明朗:完成手头《十三行》的编剧工作后,还有粤绣、不周山和一本写给小朋友的故事书在等着他。
做学术却入了网络小说的“坑”
出版了17本著作,阿菩依旧谦虚地自称“网络写手”。“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2000年,阿菩考入暨南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心只想做学术。

毕业时,他却在老师的推荐下,成为一名商业周刊的记者。顶着不能“开天窗”的压力,阿菩每周都在找选题、约采访、编版面中度过。工作了一年,他萌生了重返校园的想法。一次回学校,一位老师给他点了个题:网络文学很热门,可以关注一下,看看能否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方向。阿菩听在了心里,回去之后找了不少网络文学作品来读。“当时,我读完觉得很有趣。”阿菩说,为了更好做学术、打进网络文学的圈子,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并且尝试着进行投稿。
每天晚上下班后写作两个小时,然后赶在零点之前,在网站上进行更新——阿菩的第一部作品《桐宫之囚》,也就是后来销量百万级的畅销书《山海经密码》,就这样完成了。但当时,这部作品在网络上反响一般,追更的粉丝也就几十个。这让阿菩对自己作品的文学价值、商业价值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也没有勇气继续“开书”创作。
2006年夏秋,两个契机让阿菩再次开始写作:他拿到商业网站第一个签约合同,并且收到了暨南大学的研究生通知书。重返校园,读着自己最喜欢的历史学,还能继续创作网络小说——读研期间,阿菩过得很快活,《边戎》》(210万字)《东海屠》(120万字)就是在这个时期发表的。
从写作中汲取能量
研究生毕业后,阿菩没有找工作。“靠着一台电脑、十个手指就能养活自己”的他,在广州租了一间房子,专门写作。
“我其实是有点‘社恐’的,每次都是从写作中汲取能量,再用这些能量去做一些消耗能量的事——比如社交——以达到平衡。” 阿菩说,在那一年,他没有任何社交,也没讲几句话,整个人是一种封闭的状态。一位关心他的读者得知他的状态后,向他建议:阿菩,生命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才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了。”就这样,阿菩从广州回到自己出生的小城揭阳,走上讲台,成为了一名老师。
至今,阿菩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感受:很兴奋,终于可以和人说话了!然而,小城平淡而稳定的生活、工作,并没有激发阿菩的创作热情。2010年,阿菩开始在网络发表长篇历史小说《唐骑》,并出版了《失落的唐骑》书籍。但与此同时,阿菩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低谷,他突然丧失写作的兴趣和讲故事的能力,他对写作充满了倦怠感——《唐骑》断更了。
“《唐骑》的创作期间,有两年左右是我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差不多也就是小说断更的那一段。”后来,阿菩在《唐骑》小说的后记里记录了当时的心路历程:一位多年未见的作家朋友见到阿菩却不敢相认。“这真的是我认识的那个意气风发的阿菩吗?这两年你到底经历了什么?”朋友的话深深地刺痛着阿菩。因此,2014年5月,他决定重新拾起笔,了结《唐骑》,也算给自己和追书的读者一个交待。
“每天日更3000字,我的书是读者逼出来的。”阿菩说,一批忠实读者们不离不弃的支持,是他坚持创作的动力之源。
网络文学要走精品化的路子
《唐骑》写完,阿菩觉得自己再也写不了连载小说了。2015年,阿菩再次回到暨南大学读书,攻读文艺学博士。尽管博士的学业压力很大,但回到校园的阿菩状态却格外好。
此前,阿菩曾对“中西文化交流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接触了很多关于粤商、闽商、十三行的史料,并积累了很多素材。机缘巧合之下,《十三行》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题材走进了阿菩的创作世界。读博期间,他又开始了连载小说《大清首富》(又名《十三行》)的创作。作为网络文学精品化的代表作,《十三行》将网络文学能拿的奖全部收入囊中——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19年度小说排行榜(网络小说排行榜)、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鹤鸣杯2019年度潜力IP价值IP榜,获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十三行》的影视版改编及拍摄也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阿菩将担任该剧的编剧。

“网络文学精品化是必须要走的一个路子。”近几年,阿菩还尝试着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在阿菩的微博下,早有书粉留言催促《不周山》的创作了。谈及未来写作规划,阿菩说:《十三行》编剧工作结束后,他想完成几本“想写还未写”的书,除了书粉期待的《不周山》,还有一本关于粤绣的书,一本少儿版故事的书——这是写给儿子和他的同龄人的书。
来源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