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创作经过
创作一部全方位歌颂祖国的声乐套曲一直是作者的梦想和夙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怀着一腔朴素炽热的心肠按照党史的历史时间顺序构思,连写词带写曲,做完伴奏找人试唱,足足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了《路难寻》、《舵手》、《大典》、《丰碑》、《沐浴春风》、《祖国,儿女为你唱支歌》、《祖国赞歌》等等,看着也算是有模有样。但是,在教唱和演唱的过程中,总感觉效果一般,没有过人之处。现在,回头再看看、听听那些平庸无奇的作品,自己仍然感到脸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伟大的中华民族,用勤劳和智慧构筑着厚重而又辉煌的历史。
现代的中国,更是英雄辈出。尤其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面对这些,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我,平庸无奇的作品不配歌颂祖国!就这样,那部八个乐章的大合唱作品被扔进了垃圾箱。
怎么写呢?从哪里入手呢?我在冥思苦想,……
忽然,有一天在课堂的讲台上找到了答案。
我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可见其权威性。
用这本教材给学生讲述中国的音乐史时我发现:
1、中国古代的诗词一枝独秀,传世佳作多如牛毛,各种流派的诗圣、诗仙、诗狂、诗杰、诗神的作品流芳百世。但是,诗也好、词也好、赋也好、歌也罢,没有一部歌颂祖国古今的多篇章大型作品,更别说合唱作品了。
2、旧中国满目疮痍、山河破碎、落后挨打、生灵涂炭,就更谈不上歌颂祖国的多篇章合唱作品了。
3、新中国成立之前,冼星海在延安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多乐章的大型合唱作品,是描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4、新中国成立之后,萧华作词,晨耕、生茂、唐柯、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大型声乐套曲,则是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
5、纵览我国所有的声乐作品,歌颂祖国的精品很多,但都是单一的、片面的一首歌曲而已。
通过总结发现,自古至今我们缺少一部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全方位地赞美祖国的多乐章的宏大音乐巨作。
这是一片音乐空白,历史的音乐空白!
我要把它填补上!
这是一个疯狂而又伟大的想法和命题!
看到这些,想到这些,眼前一亮,创作的切入点找到了,就是要跳出世俗的观点,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创作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宏伟的声乐套曲,从古到今,从人文到地理,从国家到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繁荣富强,从狭义到广义,从微观到宏观,从爱与恨到苦与乐高度概括、大手笔、全方位歌颂祖国,赞美祖国。
切入点找到了,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创作思维的总开关,于是将其命题为“中国颂”。
中国颂?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怎么颂?
中国颂?颂什么?从哪里入手?怎么写?
这不是写历史文稿、这不是写长篇小说、这不是总结历史,这是自己给自己出的最大考题!
音乐是抽象的,最具概括性的,只有音乐才具备这样超凡的表现能力。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我大胆地把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浓缩为《中国颂》的序曲——《华夏·中国魂》。
序曲高度概括了中国从古到今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国与魂”。
就这样,一首3分52秒的序曲,叙述了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中,一直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在支撑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它,就是这个民族伟大的灵魂——中国魂。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一乐章要高度概括中国的“新与荣”。
第一乐章《沁园春·中国红》开篇写道:“昆仑伸躯,紫气东来,旭日又升。”十二个字,描绘了雄伟的昆仑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岸的身躯挺起了胸膛,祥瑞的紫气从东方而来,好一个“旭日又升”!不是吗?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多少次盛世如日中天。在经历过无数次磨难之后,如今,一个新中国又像一轮朝阳,再一次升起在世界的东方,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红”。这样一首混声四部合唱,再加上朗诵词的铺垫与连接,把自古至今的古代中国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揉在一个乐章里,浑然成为一体。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二乐章就写中国的“人与梦”。
写《中国颂》,一定要写人。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她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她以其顽强的意志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向往美好,追求梦想。所以,第二乐章,依然横跨古今,叙述中华民族昨天追梦的历史,陈述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是一个漫长的追梦史,故,命名为《史诗·中国梦》。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三乐章要描绘中国的“景与情”。
写《中国颂》,更要写景、写情。那横陈斜卧的名山大川、那赋予情感的江河湖海,那“多愁善感”的中华四季,那妖娆丰姿的江南塞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所以,第三乐章横跨古今、贯通九州,唱颂了“天地有情人有爱”的中华大地, 赞美了“中华大地情自多”的人间乐园。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第四乐章必须写中国的“颂与兴”。
写《中国颂》核心是“颂”,颂为“兴”所咏。第四乐章《黄钟大吕·中国颂》一句“轩辕妙笔舞雄风”横跨古今、一语双关、寓意深刻、视角刁钻。它告诉大家,“中国颂”是从轩辕黄帝时就已经挥动妙笔开始书写描绘了。“轩辕”又借指中华民族,人们仿佛看到世世代代,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挥动妙笔、舞动雄风,“饱蘸一腔含情墨,泼洒九州绿与红”,这是多么壮观的历史画卷。接着,横跨古今的历史画卷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看到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让“东坡观止无绝句,李白酩酊恨早生”…… “始皇莫愁长城短,后主哪知东风硬”。
横跨古今:从愚公到智叟,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今天的中国,“红旗引领无数精英”……。
颂为兴所咏,咏为兴所颂!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写,作品写完了,小样做完了,效果完全超出了预期想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冷静思考,总还是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应该说作品够高、够满、够宽、够大,但缺乏细腻、缺乏具体的时代感、缺乏微观描写、缺乏风格对比、缺乏人性化。
问题找到了,再来一个顽强的冲刺。
又是几个寒暑更迭,交响大合唱《中国颂》从五个乐章发展到十个乐章,增加了《东风第一枝·中国美》、《中华圆舞曲》、《水调歌头·苏轼还》、《新时代进行曲》、《巨轮远航》等五个乐章。
这样一来,这部作品总体上从拍子、风格、调式、声种、声乐体裁等都很全面了,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丰富了时代感、文学性、体裁与艺术风格的完美统一。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虽然是一部声乐套曲,但是,它却像一部浩瀚的历史正剧,围绕着一个主题“中国颂”而盛大开幕。剧中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有矛盾、有冲突,有剧情、有发展。剧中主角是中华民族,主要人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反面人物是中华民族的一切敌人。剧情就是围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展开发展,矛盾冲突是这个民族前进与后退的反复较量。
站在历史高度写出的国与魂、新与荣、人与梦、景与情、情与美、祥与乐、古与今、党与国、国与民、民与福、颂与兴的内在逻辑链条,所有这些为《中国颂》“颂什么”这道考题交上了一张完满的答卷。
感谢智慧,“横跨古今、构思独特、视角刁钻、立意深远”是交响大合唱《中国颂》创作过程中的神来之笔和思想艺术结晶。
交响大合唱《中国颂》从孕育到产生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创作过程,有太多的经历和故事,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来。欲知详情,请看作者围绕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的创作生产过程而写出的长篇小说《错步之舞》。





阜新合唱团演唱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第一乐章《沁园春·中国红》
【注:交响大合唱《中国颂》由阜新合唱团首唱】
张宝春
2016年7月26日于阜新草根窝
2022年3月21日修改
注:本文插曲管弦乐《梦回绕阳河》作者张宝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