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养正气》(二)
文/路路通
朗诵/M先生
养和气,去霸气!
“和”,可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如《易经》提出“太和”,孔子说“和为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人需要休养自己的和之气,读书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心平才能气和,心静才能心平,读书可以静心,自然就会生养和气。此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界高了,胸怀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

养运气,去晦气!
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书读多了,有了积累,碰到机遇就更能抓住,所谓“运气”不仅仅是小的幸运,更是面对事情之前的准备。如陆游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机会能抓住,等于是增大了运气。

而且,读书多、有学问的人,他的机会也会更多,因为他的眼界大了,思想支配行为,外在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也会不知不觉中跟着变大,所能碰到的机会自然也会更多。这又是读书养运气的一层含义。
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读书,让内心更坚定。让人专注,从而提升定力。让人专注于内心的修养,走向更远的明天。让灵魂更富有。
读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很喜欢这句话:
“当才华撑不起野心,能力拗不过现实时,先好好读书。”
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眼界的高低。
看得长远的人,往往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读书,更是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
读书,改变气质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浸过书香的人,谈吐优雅,骨子里透着静气。
曾国藩云:“人之气质,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春秋时期,闵子骞仰慕孔子才华,于是拜孔子为师,成为了孔子的弟子。
刚来时,子骞的脸色干枯蜡黄,常常无精打采。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气色开始红润,面部充满光泽,孔子好奇,问其原因。
子骞答道:
“来到这里,受到老师的教化,常常读书,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学会了如何辨别是非美丑,遇事心平气和,脸色自然红润起来。” 孔子听后抚掌称赞。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常被知识浸染,脸庞自然生出灵气与静气。
读书,能滋养精神,造就文气。
宋代黄庭坚曾说:
“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对人言语无味。”
只有不断地读书,拥有丰富的的阅历,人才能呈现出非凡的气质与魅力。
往后余生,常读书,养文气。
读书,改变人生!

清代姚文田曾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清代姚文田曾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
读书,是富养家庭最好的方式,书香门第,必有福气。
读书,改变心态!
清代沈开福曾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
读书,内心安然宁静,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曾国藩年少时,性情浮躁、个性张扬,直到他读到《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时,才幡然醒悟,随即收起以前的狂妄与锋芒,凭 “拙诚”收天下人心。
曾国藩为父守孝的思云馆旁有一副对联:
“不怨不尤反身争个壁静,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的万丈高。”
正是多年的阅读,让曾国藩保持时刻内省、平和的人生态度。
找个时间,读本好书,终身受益。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读书,改变气质,滋养心灵。
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富养。
写于杭州/2022年3月21号



主播简介
M先生,大庆人,热爱诗歌文学、朗诵、演播小说等,喜爱用声音为文字插上翅膀服务作者及听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