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使命和力量
——从“济宁0537应急救援队”成立看时代的价值取向
14年前的2008年,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一月初,南方经历了一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雪灾,中国人民用万众一心成功“化危为机”;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县突发里氏8.0级大地震,中国人民用众志成城成功“重建家园”!

百年不遇的天灾,不仅丝毫没有动摇中国人民涅槃重生的信心,而且十二分地凝聚起多难兴邦的底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底气,同样在2008年,北京向世界人民奉献了一场最成功最盛大的奥运盛会。盛会结束后不久,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一飞冲天,当翟志刚手捧五星红旗,出现在舱门外的那一刻,中国再次惊艳世界!
这就是多难的中国,因为“多难”,所以造就了涅槃重生的基因;这就是强大的中国,何以“强大”?强于越挫越奋的民心,强于战无不胜的斗志,更强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公益”的使命和力量……正是在这种“公益”精神的召唤下,3年前,一向酷爱公益事业的徐剑,与几位同样酷爱公益事业的朋友,组建了“济宁市楷模爱心公益服务中心”,并迅速投入“战斗”!

“战斗”的形式简略而明了,说白了就是“抢险”、“救援”和“预防”。“战斗”的现场,则不由他们选择,也就是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哪里有险情,他们公益的使命就要推进到哪里;哪里有召唤,他们公益的力量就要服务到哪里!
只有命令和服从,没有选择和退却。从此,参与“楷模爱心公益”团队的所有队员,将舍弃小我,心系家国,四海为舍,枕地而眠!
刚刚过去的2021年7月20日,当河南特大暴雨灾害的消息传来,“楷模爱心公益”团队没有犹豫,也来不及犹豫,险情就是命令,团长徐剑在第一时间,迅速召集团队骨干成员研究对策,本着“思路先行,行动跟进”的原则,他们派出得力干将,率先向济宁社会组织公益园有关领导反映情况,在得到公益园宫主任的大力支持后,紧接着组织精干队员募集赈灾物资,紧锣密鼓,没有缝隙!

在得知灾区急缺饮用水的情况后,团队成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紧急募集到16吨矿泉水,并立即派遣四名年轻力壮的优秀骨干,连夜赶赴灾区一线河南鹤壁,当夜将救援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
时间就是生命,抢先一秒,就是为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抢得了主动性的先机!
3天后的7月23日,徐剑团长又接到河南新乡灾区急需生熟蔬菜的紧急请求,他顾不上连轴转的身体,甚至连水也来不及喝上一口,便急匆匆带领队员,四处奔走,募集紧急物质,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完全出人所料。就在当天,“楷模爱心公益”便携手先锋团和法华公益团队,联合募集了约10吨土豆5吨冬瓜,连夜发往新乡市卫辉县灾区一线,以确保受灾群众的险中急需!

实战是成长最好的平台。到达灾区一线后,救援团队奋不顾身,想灾区所想,急灾区所急,攻艰克难,解忧纾困,连续奋战四昼夜,于7月26日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平安返回济宁。此战,参战队员们的普遍感受是,身体痛着,而心却快乐着!
大灾之后防大疫,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对此,会长徐剑早已思虑在前,他带领伙伴们思在先,动在前,积极联系灾区相关部门,在与新乡卫健委取得联系、征得新乡卫健委的意见后,得知灾区缺乏防疫物资,急需组织人员前往灾区进行防疫消杀,“楷模爱心公益”团队奋力争先,立竿见影!
队员们深知:最科学的防疫,无非是在疫情未暴发之前,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队员们发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海尔精神,连夜组织消杀人员,并同时筹集消杀设备及物资,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筹备,团队组织起10名消杀人员,6台迷雾消杀机,500斤84消毒原液,瓶装84消毒水80多箱,口罩12000只,披星戴月,紧急驰援一线!

需要特别注明的是:此次消杀人员及设备物资的筹集,得到了济宁先锋艺术团以及华发团队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由此可见,“公益”之道,不分你我,不分先后,使命统一,力量共赋,同为一家!
7月31日一大早,在徐剑团长的带领下,由10人4车组成的防疫消杀队,肩负济宁人民的重托,风驰电掣般奔赴河南新乡灾区,于当天下午1时抵达目的地,并得到新乡卫健委的热情接待。
消杀队争分夺秒,稍作休整后,便在新乡卫健委专人带领下,前往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孟庄村灾区一线,进行实地防疫消杀。在前往孟庄的途中,消杀队员们看到,该村村民因思乡心切,正陆续返乡,抢在村民踏入家门之前进行防疫消杀,将是最好的时间节点。队员们心照不宣,却早以张弓搭箭,志在一搏!
下午4时,消杀队到达孟庄村后,迅速披挂齐整,投入行动。酷暑时节,最难耐的是热与浃背的汗流,而此时此刻的队员们,却早已无暇顾及,他们脑海中反复翻滚着的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与时间赛跑,与高效争命,唯有在村民踏入家门之前,完成全部防疫消杀,还灾后惊魂未定的村民们,一个放心的去处,一个安全而又温馨的家!

于是乎,孟庄村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水迹尚存的街道上,村委会的院落里,公共活动的小型操场上,一家一户的村民院落中……只有在电影电视中才能难得一见的画面,却生动地出现在了孟庄村的各个角落,他们身着白色的隔离衣,头戴防毒面具,手持专用喷洒设备,从墙脚地面到犄角旮旯,不厌其细,不畏其微地精消细杀,在人疫大战的第一线,牢牢把握住主动权……也许是紧绷的神经,让他们忽略了时间的存在;也许是村民返乡的期待,点燃了他们战疫的豪情……漫漫酷暑下的4个多小时,他们竟浑然不觉,直至停止消杀,退出现场,那陡然放松下来的神经和身体,才被久违了的疲惫和酸涩所包围。毕竟正处盛夏,尽管临阵之前每位消杀队员都进行过严格的规范化培训,还是有3名队员轻微中暑,算是此次消杀行动唯一的小小缺憾。
队员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消杀结束,团队将携带的部分防疫物资,全部捐赠给孟庄村村民,并就如何使用,如何消杀,向村民们作了详尽的讲解,待村民表示,已经完全掌握了消杀要领后,队员们如释重负,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开步归队。此时此刻,孟庄村村委领导、村民难掩内心感激之情,纷纷自发送消杀队员们直至村口,他们眼含热泪,拼命挥着手,口里喊着:“谢谢济宁,谢谢济宁的兄弟们,有了你们的慷慨救援和无私捐赠,孟庄村会很快好起来,一个崭新的孟庄村,会重新站立在祖国的面前!”

几次实战化的“公益”行动,让作为会长的徐剑,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在他看来,“公益”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公益”永远在路上,而“公益”的使命和力量却永远在心中,在每一位队员的心中,也包含在整个时代的良知中!
通过客观分析,徐剑认为:“楷模爱心公益”团队是一支敢于拼搏、敢于奉献、敢于胜利的正能量队伍,成绩有目共睹,但短板也较为突出。通过反复思索和掂量,他认为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一支在突发事件中,能“拿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应急救援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楷模爱心公益”就有了深入大地的根,就有了无往不胜的魂,就有了服务更多领域,创造更大价值的底气和实力!
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唯有实践之树长青!
团队领导的作风,往往决定了一支团队的成长和效率。在徐剑与几位骨干队员的积极运筹下,2021年10月,以济宁电话区号“0537”命名的“济宁0537应急救援队”应运而生!

救援队的成立,是“楷模爱心公益”在河南暴雨灾害驰援淇县和新乡一线受灾群众中,所得到的最大启发和馈赠,主干队员一致认为:必须成立一支应急救援队,才能让大灾面前苦等无助的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本应得到的救助,我们要敢于与死神赛跑,敢于抢在死神之前,救出每一位本应存活下来的生命,让悲剧不再重演,让死神望而却步!
救援队务必做到:救援队到哪里,祖国的关怀就到哪里;救援队越努力,强大的祖国就越放心!
救援队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组队精神,譬如入队队员必须进行红会救援培训,必须参加严格的全国救援员考核班,采取“边组队,边实战,边壮大”的发展模式,从开始的六七人,四个月后,正式入列队员已达22人,预备人选10多人,其中退伍军人13人,专业医护人员3人,虽然装备尚不齐全,但每月至少两次户外拉练活动,其中包括演练搜救、包扎、队列等救援训练练习。
虽成立时间不长,但“济宁市0537应急救援队”,却是严格按照国内一流救援队的标准推进工作,训练队伍。在屈指可数的几个月的时间内,救援队站在“战疫抗疫”的最前沿,尽管设备短缺,但队员们还是靠着有限的设备及其他资源,分别对高新区10多所幼儿园,附小4个分区院校,丰泰小学2个学区等开展了多次开学前的防疫消杀!
人“疫”之战,看似没有硝烟,实则生死存亡。为了城市,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每一位必须尊重的鲜活生命……“公益”团队早已出发,他们有国家队,有企业队,有令行禁止的钢铁雄师,也有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济宁0537应急救援队”无疑属于后者,尽管人手尚缺,设备不全,但他们早已做好了献身的准备,为祖国,为时代,为青春,为生命,交出他们合格的答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他们迈出今天这一步的时候,其实,他们早已把生命的法码紧握在掌心,去筑更高的台,去行更远的路,因为九层之台上,有强大祖国的期待;万里奋进中,有下一个百年的长征!
(王长鹰 高 星)
2022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