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有文化随人愿
文/朱双顶
什么是花卉文化,以前想都没想过,只是在一个花卉随笔写下来,才有了一些感悟。但提笔来谈花卉文化,又似乎有些茫然,于是认真的静下心来思考,便有了些许认识,以为花卉文化就是用文字反映花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综合载体的积淀,是花卉对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影响与反映,也是人们对花卉在精神与物质层面上的文化需求。沿着这个思路,花卉文化便有了两个方向上的发展路径:一是花卉的自然属性对人的物质层面上的相互影响,一是花卉的社会属性对人的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影响。展开来说,便有了下面一些粗浅不成熟的认识:
从客观上讲,花卉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花与自然的关系,是花作为自然界一植物而存在,既不以人喜,也不以己悲,有的只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关系,由此被人记载下来,而形成的以花卉特性为核心的花卉文化。如果仅是这样,也只能为一种自然进化而已。而事实上,却因为花卉以植物体的方式,与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受到人的影响而进化,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由自生自灭到人工干预,由独芳自菲到供人玩赏,便有了文字的记载,产生了文化的属性了。可以说,花卉的自然属性因人的因素而被烙上了文化的底色,于是形成了以花卉植物栽培史的文字记栽,体现了我国花卉植物历史悠久的栽培史。在这方面的典籍,可以说是洋洋大观,层出不穷,不妨稍作一些介绍:
这方面的典籍大约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纳入各种地记著作中而形成的花卉文化,它成为花卉植物的最重要的考证溯源之头,因为它记录了各地花卉植物本土生长等方面的内容,如产生于公元前500一300年间的《山海经》,就记载含有花卉在内的植物约100种之多;第二类是纳入各种药用本草典籍中而形成的花卉文化,为历朝历代所重视,花卉作为药用植物被广为记录下来,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用植物365种,到唐国家颁行的图说药典《唐新修本草》记载药用植物844种,再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用植物1195种等,都对大量药用花卉植物的习性、产地和用途等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第三类是对花卉植物进行考证而形成的花卉文化,大多入编各类辞书中,像战国时的《尔雅》对《诗经》中的花卉名物进行了考订、整理、分类,清代的《小尔雅疏证》、《尔雅义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植物分类,而西汉毛亨的《毛诗•训诂传》、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三国(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鱼中疏》等,对植物考证和形态描述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推进;第四类是描述花卉专著而形成的花卉文化,像明代的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记有花卉植物400余种,清代汪灏等人的《广群芳谱》进一步扩充,达一百卷,而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最为全面,记载的植物达1714种,图文对照,对生态、习性、产地、用途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是花卉植物的集大成者。

从主观上讲,花卉的社会属性是一种花与人的关系,是人对花的欣赏之后的心理上的感官反映,有着因花而悦、联花所思的精神享受,由此而反映到文学作品上,形成了以花卉赏识为核心的花卉文化。这种花卉文化,具有明显的个人主观因素,打上自己的喜好憎恶情绪。而古人爱花更是有情趣,常常是接花为客,拜花为友,尊花为师,封花为王。于是人生的盛衰荣辱,人情的喜怒爱恨,无不寄寓于花、象征于花、移情于花,便有了女人如花、人面桃花、人间芳菲之说等;更有了春桃夏莲秋菊冬梅之人喻,“潘岳(即潘安,世称美男子,西晋文学家)似桃,陶元亮(即陶渊明,东晋文学大家)似菊,周元公(即周敦颐,北宋思想家)似莲,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自称“以梅为妻”)似梅”等等。花卉文学从古走至今,流淌不息,是越开越盛艳,不妨也来领略一下它的魅力:
谈到花卉文学之源,自然是非《诗经》莫属了。一本《诗经》305篇,所涉各种花卉植物竟有143种之多,有多事之人从中列出了十大名花:桃花、兰花、荷花、芍药、锦葵花、唐棣花、木槿花、白茅花、凌霄花。花作为《诗经》里描写的对象,主要是用作诗歌比兴之物,而赋比兴则是《诗经》中最重要的创作艺术手法。“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渲染了新娘出嫁时的光彩照人,便有了后来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木槿花)”,颂赞了靓丽端庄的美人,开了女人如花之先河;“摽(坠落)有梅,其实七兮”,“梅”与“媒”谐音起兴,表达了逾龄未嫁女子盼望出嫁的急切心情;“山有扶苏(树名),隰(洼地)有荷华”,以情人约会时的场景起兴,后来的“人约黄昏后”也许就是它的续本;“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让今人知道了什么才是华夏礼仪之邦的“来而不往非礼也”,也就有了后来的“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之说。如此等等,花卉就成了《诗经》中的比兴之物,成了花卉诗歌文学之源头,走过了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到如今,是光彩夺目,成了文学苑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要说以花喻人的文学作品,当推《楚辞》最为高洁,这自然归功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人格魅力。战国时的楚大夫屈原忠君爱国,却惨遭小人的谗害、昏君的贬逐,于是《离骚》成了他的绝唱,香草美人就成了他的象征,便有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以兰椒芷蕙名贵香草自喻,要行于兰皋、止于椒丘、茹蕙掩涕、幽兰结佩等,来象征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之决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美好的理想与情操来陶治自己,从而展现出屈原崇高的人格。一部《楚辞》,所涉香草香木共约34种之多,草有兰、蕙、荷、菊等,木有木兰、椒、桂、甘棠等,每种植物的描写使用,无不倾费屈原大夫的一片苦情与用心,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所以赏析屈原留下的作品,就少不了感受其香草香木之蕴意。

要说以花作为文学巨匠的倾情之物用在名著里,当以曹雪芹为最了。他的《红楼梦》一书,有好事之人统计了一下,说是前八十回是每回出现植物平均有11种,后40回每回平均仅有3.8种,并以此来判别真伪,以为前八十回为曹所写,后四十回为他人所伪。由此可见,曹大家必是一个爱花之人,所以花就成了《红楼梦》中的调味品,就连一些人物之名也选用花名,更别说这园那苑中的花花草草了。像四草辈的贾蓉、贾兰、贾芸、贾芹等。而林黛玉的《葬花吟》更是以花自喻无不令人生悲嗟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美人葬花,花开花落,一曲悲歌,人生几何。
要说以花为纲写成古典长篇小说名著的,就应是清代的李汝珍了,他著成的《镜花缘》,花卉竟成了书的灵魂。无论是故事的起因,还是众多才女佳人的名字,或是主要情节的发展演变等,都和花花草草有关。故事的缘起就是花,说是在一个寒冬飘雪的日子,武皇则天赏雪饮酒,乘酒意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不幸的是掌管百花的女神百花仙子恰好此时出游在外,众花神只好擅自绽放。这可了不得,竟然“任听部下,呈艳于非常之时,献媚于世主之前”,引起了玉帝的震怒,将百花仙子和其他九十九位花神,都贬到凡尘。百花仙子降生为秀才唐敖的女儿唐小山,这便有了此后书中故事的精彩曲折展开。最有情趣的是,书的开头第五回对花卉进行了分品:
说是上宫婉儿将36种花分为三品:上品师者,古香自异,国色无双,当其开时,既能玩赏,又有态浓意远,骨重香严,令人肃然起敬,临之如“师”,有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12种;中品友者,风流自赏,清芬宜人,当其开时,凭栏拈韵,相顾把杯,不独蔼然可亲,更可把袂共话,形似投契良朋,呼之为“友,有珠兰、茉莉、瑞香、紫薇、山茶、碧桃、玫瑰、丁香、桃花、杏花、石榴、月季12种;下品婢者,嫣红腻翠,送媚含情,当其开时,不但心存爱憎,并且意涉亵狎,消闲娱目,宛如解事的丫环一般,呼之为“婢”,有凤仙、蔷薇、梨花、李花、木香、芙蓉、蓝菊、栀子、绣球、罂粟、秋海棠、夜来香12种。这真是分品有讲究,定位有喜好,也确为一件风雅之事。

要说以花为雅赏来作为闲情逸致,当推清代的李渔,他在60岁左右时,以一种悠闲林下的闲情来感知生活品味人生,竟写下了一本传世之作《闲情偶寄》,将花卉也纳入其中,列入《种植部》,写了68种植物,分为五个部分。它认为草木极杂,可分为木本、藤本、草本三类,究其原因根本在根,“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由此及人,感悟到“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所以李渔写花卉重在由赏花而感悟人生则成了他的特色,每篇短而精只及三二点而已。他写桃花,以为“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者亦莫过于桃”,为“红颜薄命”而嗟叹;他写木槿花,认为“朝开而暮落,其为生也良苦”,但花开一天,就像人活百年,花开花落有定规,人的生死却无常,有了人不如花之悟;他写桂花,以为“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但却有明显的缺陷,就是满树的花一齐开放,没有余地,由此而感悟到“盛极必衰”之理,以为凡是轻而易举就得到荣华富贵的人,都是玉兰造就的春光,桂花造就的秋色,转瞬即逝。可见,李渔是名在写花,实在写人,花与人在他的笔下成了相谐一致的雅趣。
我之写花卉文化的两种发展方向,也只是自己坎井之蛙之识,更是一人之见,所列举的例子也只是花卉文化中的沧海一粟,自有挂一漏十之为,只是一种用心而已。我为此而作的《花开文化》书稿(电子版),如能让读者在闲暇之余有兴之时雅赏,也就倍感欣慰了。在写作本书稿的过程中,参阅了古代有关花卉方面的典籍资料,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资料作为参考,为此,我要感谢先人们的贡献!感谢互联网带来学习查阅的便捷!在本书稿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都市头条《当代文艺》社团等的大力支持,先后给予了同步推送,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鞭策与鼓励,我要感谢《当代文艺》等平台的大力支持与厚爱!
一花一草也用情,一字一文也用心。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的亲友、老同事与文友!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