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卫民


“我就爱吃气壮做的甑糕,一直吃了几十年了。”涝店街办三过村70多岁的王姓老人如是说。
“小时候父母给我买,现在我给儿子买,一家三代都喜欢吃气壮叔做的甑糕。”一位中年人也对这个甑糕赞口不绝。
这是近日我在涝店街道一个甑糕摊上听到的一段对话。 甑糕(陕西当地人读音为镜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采用蜜枣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锅蒸而成,营养丰富,滋补强身,成为陕西关中地区一道风味美食。据传,当年冯玉祥将军把“西安甑糕”誉为“平民阶层的燕菜”。

这天是周六,年逾90多岁高龄父亲想吃一口甑糕,专门叮咛我去涝店街道和108国道交叉口的甑糕摊位去买,说那小伙子实在,就喜欢吃那人做的甑糕。我慕名前去寻找这个能让父亲念念不忘甑糕,来到这个摊位前,只见一个三轮车上放着一口大铁锅,锅上覆盖着厚厚一层白色的棉布盖子,刚一掀开盖子一股热气腾空而出,一股裹着甜甜的枣味和米香味扑鼻而来。
“我来一斤”“好”。“我来5元”“稍等啊”。主人忙的不亦乐乎。旁边一张条凳上,两位老人坐在上面,旁边几位站着端着一次性碗滋滋有味在吃甑糕,他们一边吃一边在聊天。我仔细一看,原来能让父亲钟爱的这个甑糕摊主竟然是我1982年一位高中同学。他叫李气壮,鄠邑区涝店街道寨尚村人,今年59岁了,闲暇之余我便和这位老同学聊了起来。

据李气壮介绍,他高中毕业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也外出打过几年工,寻思着想学一门手艺。当时涝上村有一位老人叫马守善,做了一辈子甑糕,在涝店乡邻口碑很好,儿子马立成子承父业也做了一手好甑糕。他就托人表达想拜师学艺,没想到马立成一家满口答应,更没想到的还是他同届不同班的同学呢。1988年正月初二,这位老同学马立成一大早就来到他家,从采购糯米、蜜枣到蒸米、摊平、烧火开始,手把手非常热心地教他学做甑糕。学成后,为了不和老人家竞争,他就用自行车带着架子车到五公里外的机场十字固定摆摊。三、四年后才换成人力三轮车,甑糕摊在机场十字一摆就是20年,聚集了一大批固定的客户人群。2008年的时候,父亲患病瘫在炕上,为了更好照顾父亲只好从机场十字搬到涝店街道摆摊。每次出摊2个多小时后中途还要借别人自行车回家一趟,给老父亲翻身、换尿布,就这样寒来暑往,风雨坚守,一直到现在十多年了。当
我问起做甑糕辛苦不?他呵呵一笑,说道:“咋能不辛苦啊,不过已经习惯了”。据了解,每天下午五点多种就要浸泡糯米和芸豆,淘米、泡米40分钟左右,捞出来淋净水后,在一口直径为二尺五宽的大锅加水烧开后,再架上一口没有底的铁锅,里面放上篦子,将米放在里面干蒸30分钟左右,在加水搅拌均匀,然后再上一层米、一层枣、一层豆,这样反复三、四层,直到和锅沿平齐后,在盖好盖子。然后就继续烧锅,别小看烧火啊,那可是一门手艺啊,火功一定要掌握好,先要大火十分钟,后在慢火30分钟,火大了就会烧糊,火慢了就会有夹生,40分钟后一锅甑糕就做好了,做好保温,第二天五、六点就出摊了,一般中午12点前就能卖完了。
谈到30多年来,如何做到一锅甑糕、一种口味经久不衰,究竟有啥妙招?李气壮自豪的告诉我,卖甑糕其实就是卖人气、卖回头客,也是卖人品,一定要尊崇诚信,千万不能掺杂使假。你看这米一直就用湖北云梦产的优质糯米,里面不能掺粳米,如果掺了假成本低利润高,但口味就不同、时间长就会砸了牌子。再说这枣绝对是上称的蜜枣,我一直就用蜜枣,因为里面无核,老人、小孩在吃的时候就不怕枣核卡在喉咙了,咱要为客人着想。咱这甑糕柔软、可口、香甜,老少皆宜、妇孺喜欢,这才赢得群众口碑,换来几十年的回头客。有时候遇到客人说给爷爷奶奶或父母老人买甑糕,我每次都要多打一铲子,有时候还不收钱白送,咱要弘扬这种孝道精神。每到逢年过节时候,一些在外工作的游子们回来后,专门到我这里要美美吃上一碗,解解馋啊。30多年了物价飞涨,咱这甑糕也由当初的几毛钱一斤、到现在五六元一斤,30多年来始终做到了诚信第一,口味一样,童叟无欺。
我想,这可能就是一家几口人、甚至几代人都喜欢吃气壮甑糕的秘诀吧。

“我要感谢马立成同学无私传承我这个手艺,更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个甑糕锅,才成就我们家的今天,30多年就凭这一锅甑糕不但让我家盖起来楼房,还供给2个大学生呢”。老李说到这里脸上堆满了喜悦。
从1988年到现在,30多年来,为了传承这个风靡关中风味美食,年近六旬的李气壮凭着一口甑糕锅、一颗匠人心,专注只为做好一锅甑糕,已经成为涝店地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美食,也成为远方游子念念不忘的一种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