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情结
耿志平/甘肃
生活在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的居民,大抵都有一些野菜情结,以前被人认为是猪吃的食料的野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搬上了餐桌,在农贸市场甚至卖出了和肉一样贵的价,而且很抢手。

反季节蔬菜已经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也许农药和化肥的残留,让人对大棚里的蔬菜望而生畏,或者吃腻了的缘故,反倒对其貌不扬的野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把它称为野菜情结,而我则是其中的一位资深美食家。
每年的春分节气前后,地里的野菜就陆续长了出来,我只要有时间,就约三五好友去掐苜蓿,铲麦辣辣(好多地方人把它叫荠菜,但我看有些视频里的又不像),挖小蒜,拾地软软,有时跑很远的路,也只能找很少的一部分,有时则可以找很多,但是拿回到家里捡起来确实很麻烦,工程浩大,费时费力。就会有朋友说菠菜一斤3块钱,干嘛不买来吃?那多方便,何必费这事?但是我总觉着春天不吃几顿野菜,就好像缺少了什么?有时候感觉拿肉都不换,作为爱吃肉一族的我,只要有它们上餐桌,我就可以几顿不吃肉,而且吃的美滋滋乐融融。
我已经不记得小时候是否吃过麦辣辣,倒是挖小蒜的经历还历历在目。那时候在太白林场,我只有六七岁,放学回来,跟着那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他们拿着镢头,我们只提着小筐,太白只能种玉米,高粱,黄豆这些粮食,每年的春天,玉米地里就有很多的小蒜,只要秧子露出了头,挖出来都是很大的骨朵。哥哥姐姐们负责挖,我们就在后面跟着捡,那时没有小型的镢头,我们也扛不动,哥哥姐姐们也很包容,不在乎自己出了力,而让我这些小不点不劳而获。不一会就可以挖很多,大家带着胜利果实,开开心心的回家,第二天就有香香的小蒜包子或者饺子吃了,那个幸福感至今难忘。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啥随时可以买到,超市里的水果蔬菜每天都很新鲜,但是人吃着吃着就觉着有点腻,就想吃口野菜。野菜也并不见得有多么香,一些人还吃不惯那个味儿,觉着小蒜吃起来臭烘烘的,但作为爱吃的人来说,一点小蒜和红辣子片片做的辣水子加蒸馍,吃起来那叫一个爽,很过瘾。还有用炒小蒜和麦辣辣调的凉粉或者搅团,是很多女人甚至男人天天盼望的美食。而对于不爱吃搅团的我来说,倒没有多大的诱惑。
我们从小到大吃过很多种馅的包子,但这几年来,我对小蒜,豆腐,粉条,胡萝卜,地软软包子情有独钟,去年春天连续蒸了四次,吃了好多天,每天吃的美滋滋的,又方便又香,现在想想都有点流口水。
现如今,新鲜的茵陈,蒲公英也上了餐桌,大多用茵陈做菜疙瘩吃,把蒲公英用来凉拌或者晒成蒲公英茶来喝,我倒对蒲公英不太感兴趣,觉着味道一般。还有些吃货把小防风(俗名茼蒿蒿,与超市卖的茼蒿菜不同)的叶子凉拌着吃,吃起来麻酥酥的,我倒是喜欢它开花前长起来的苔,吃起来嫩嫩的,有点顽,更有点麻,小时候就吃过。蒲公英苔甜丝丝的,可以拿着吃,路边地头遇见了,它就遭到灭顶之灾了,绝逃不出食客的魔爪。不过它繁殖能力强,那个降落伞落在泥里,第二年就长出来了,春天的时候一片黄花,煞是好看。对于做药材生意的我来说,更喜欢晒干的茵陈蒲公英小防风,它是我每年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春天,已经到了第四个节气-春分,正是野菜生长的旺盛期,也是有野菜情结的美食达人的黄金时期。你们就抓紧时间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吧!我却已经在盼望香味浓郁的洋槐花的盛开,到时候又可以出游采摘,享受饕餮大餐了,想想就喜不自胜。

野菜情结(二)
耿志平/甘肃
要说吃野菜,当然少不了扫帚苗,也就是地肤子的嫩苗,以前人都是等它长老了以后绑成扫帚用来扫院,不知是哪一位发明家,把它嫩绿的茎叶摘下来,焯水凉拌着吃,觉得很美味,后来又发明了拌上面蒸菜疙瘩吃,亦是很爽口,不过我觉着没有杨槐花卜啦和土豆卜啦好吃。
夏天的苦苦菜,随处可见,尤其是玉米地里最多,铲下来,摘洗干净,用开水焯熟,不要太软烂,否则影响口味,放在凉水里,把它的苦味去掉,可以多换几次水。吃的时候捏干水分,切成喜欢的长短,放上青辣椒,干辣椒面,蒜沫,用热油一泼,放上盐醋酱油,拌起来就是一道天然的野菜,吃起来稍微有点苦味,但是很下饭。嫩的时候好吃,老了就苦味增大,吃起来没那么鲜嫩可口了。

我以前不吃香椿,觉得它的味道怪怪的,难以下咽,婆婆在世的时候,经常用香椿炒鸡蛋吃,我从来不吃。直到近几年,有一次回老家,一个婶婶用香椿炒了韭菜,用来拌面条,我觉着味道特别好吃,不觉多吃了半碗面条。它和韭菜一起炒,中和了它的那种独特的味道,变得别具风味,有一点甜又有一点咸。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那种味道,只是老公特别反感香椿,说是太臭,难闻,有股怪味道,我每次吃,他都躲得远远的,说我怎么会喜欢这种菜,我对他的差评不置可否,自己吃的那叫一个香。
春天的榆钱也是很不错的野菜,我以前碰到了只是撸一把,嚼着吃,甜丝丝的,并不放在心上。那年去城关,在路上摘了一些,它很难捡,里面有特别小的黑色的虫子,不注意看几乎看不到。需要反复用筛子筛掉,每一串榆钱后面的把都要摘掉,比摘麦辣辣还麻烦,我用它蒸了菜疙瘩,外甥说咋那么好吃,我也觉着特别美味,比苜蓿疙瘩好吃,更好入口,不像苜蓿疙瘩吃起来感觉像吃草一样,不过苜蓿凉拌,做面都非常好吃,鲜嫩翠绿,让人很有食欲。
有一种野菜叫灰条条,以前人都不吃,说吃了肚子疼,其实把它用苦苦菜一样的方法凉拌着吃,很绵软,很好吃,吃了不会不舒服。有一次外甥女来正好碰上,不知是什么菜,说比菠菜好吃的多,还有味道。作为九零后的孩子,当然没吃过,偶然吃就喜欢上了它,以后自己也弄来吃。
还有一种是野生鸡冠花,我们平时叫它西番谷,长的和鸡冠花一个样,只是没有鸡冠花叶子那么红,采摘下凉拌,做火锅,或者做面条都十分有滋味,现在少了,一年也难得吃三五次,时不时想起来,还很急切地想念它的味道。
陇东地区常见的野菜大概就这么多品种,每样我都吃过,这些野菜在困难年月是救命的食粮,如今它们成了人们休闲时享用餐桌美味,以前谁还在乎他们的存在和美味,如今成了农家乐必点的“香饽饽”,成了城里人眼里的“宝贝”。都说吃稀奇,物以稀为贵,其实它们在乡下有很多,只不过城里人懒得动懒得采而已,觉着上了菜馆才吃着香,招呼亲朋好友特有面子,让它们身价倍增,一盘子几十块钱,真是乌鸡变凤凰了。如果让我掏几十块钱吃它,我这种现实主义性格才不接受呢,有那几十块钱买一盘,还不如我自己花点时间采摘呢?再说谁知道他们在哪里摘来的,干不干净?吃起来总让人不放心,尤其是灰条条菜,生长环境简单,臭水沟,垃圾堆旁边随处可见,只不过上了餐桌,你眼不见为净罢了。
卖的麦辣辣有很多是打过农药的麦地里铲的,还是少买为好,想吃了自己去秋地里铲,吃着最放心。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