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野之间,一群嗜书如命的后生
南堤村地处沧县、黄骅、青县三地交界处,如今美丽富饶的地方,曾经是谁也不愿去的穷乡僻壤。
这里却有一群嗜书如命的后生。上世纪60年代,他们经常凑在一起,传阅各自珍藏的古籍,研究切磋古典文学。
“那时没什么娱乐活动,在生产队干完农活儿,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我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一部金圣叹评的《西厢记》。翻来覆去只有这几本书,不过瘾,我们几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就凑在一起,换着看书,也经常对书中的内容发表见解。”今年79岁的高宝如说。当年,他和同伴们只有20来岁。
那时,大家聚在一起,屋门一关,每个人都像淘宝贝一样,从怀里拿出各自的书籍,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这群人中,学问最高的是王润生,他是南堤小学的老师,比别人年长10多岁,念过私塾,有四书五经等古书。在学校,他是右派,工作、生活都抬不起头来。可在这里,他成了最受尊敬和欢迎的人,谁有不懂的地方,都爱请教他。大家亦师亦友,不亦乐乎。
“为了早晚学习方便,我抄了一部《论语》包括小注。当时我们知识浅薄,就想多读书。”高宝如说,他们信奉“理明烦恼少”“读书即是福”,读书没有名利心,越读越开心。
这个小小的读书社好像一个磁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文学的村民。读书之外,他们还都是热心肠,无论谁有事,都热心相帮,受到村民们的尊重。
上世纪70年代末,书店开始出售古典著作。他们经常结伴到30公里外的青县、沧州等地购书。一年最少去三四次。“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买下一部好书。”高宝如说,他们爱书爱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常常几个人蹬三轮进城逛书店,一编织袋一编织袋地往回驮书。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长串关于买书的故事,说起来,都眉飞色舞,高兴至极。年复一年积累下来,每个人都有上千册藏书。按他们的话说:“节衣缩食也愿意呀!”
2、取名镜湖,意在不忘读书初心
读书社的名字来自贺知章的诗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92岁高龄的王润生说:“取名镜湖,有不忘读书初心的意思。”
读书社第一任社长张义通,字镜湖,写得一笔好字,曾参军入伍当海军,退役后回村,他凭着一支毛笔,走遍大江南北,是全国知名的书法家,也为读书社和村里做过不少事。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读书社取名“镜湖”,也有纪念他的意思。
社员们不光爱好读书,还都喜欢书法。每个人都有临摹的碑帖十几种,有的多达几十种。他们大约五天组织一次活动,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书法之妙,日子过得开心又舒畅。
读书社最初设在高宝如家。那时谁家屋子都不宽敞,尽管这样,高宝如还是腾出一间专做读书社之用。平时还好说,新年一到,他们义务给村民写春联时,就有点儿忙乎不开了。农村过年,特别看重春联,少吃顿饭不打紧,要是一间房子不贴春联,连年都没法儿过。以前没有卖春联的,全靠手写。过年时家家户户蒸馒头、包饺子,屋子本来就不宽绰,再加上晒春联,东西都没处放。即便如此,高宝如的家人一点儿也不烦恼。家人们说,这是为大家做事,高兴着呢。
几年后,随着人员增多,高宝如家坐不下了,书社搬到了南堤小学腾出的两间房子里。2014年,书社又搬到现任社长张宝华家。2018年,村委会免费提供场地,读书社又有了新去处。
“咱们人生不过百年,真正经历才几十年的光景,能知道多少事?先贤给咱们留下了如此好的文化遗产,不学习就太遗憾了。”高宝如的这句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在这里,读书多凭兴趣,各取所需,有时也约定同看一部书,便于共同讨论互相补益。如今,他们正看宋代理学家、文学家吕祖谦著的台湾版本的《东莱博议》。
“一起读完《资治通鉴》后,我忽然想起,年轻时,曾有缘与几位博学的老先生相识,其中两位先后推荐过《东莱博议》。和大家一说,都感兴趣,虽然价格不菲,咬咬牙,还是买下来了。”92岁的王润生说,每次捧读此书,眼前总能浮现出70多年前荐书的两位老先生。
3、薪火传承,从书斋走向火热的生活
一个甲子过去了,曾经的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者。
采访时,读书社的十来位老先生坐在对面,介绍各自的姓名、年龄、以及各自书斋的名称:
周儒海,78岁,秋爽斋;周文俊,89岁,怡然斋;王润生,92岁,镜吾斋;高宝如,79岁,静怡斋;王之廷,70岁,陶然斋;胡希元,71岁,文翰斋……
每个斋号背后,都藏着个故事。三余斋主人,是79岁的周学敏。他一生务农,读书能下苦工,劳作一天,夜晚读书每每到深夜。他自号“三余斋”,取意“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立志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记者来到高宝如的静怡斋采访。简朴的农家小屋,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柜子里,藏着的都是书。三合板的简易书桌下,放的依然是书。桌上笔墨纸砚、书籍、笔记虽多,摆放却井然有序。一起前来的王润生说:“老高读书再多,书都跟新的一样!和他比,我可差远了……”
高宝如笑呵呵地说:“干农活儿手脏,书多金贵!哪能不洗净双手,诚心敬意地捧读呢?”
几位先生性情不同,经历不同,读书的志趣、习惯也各有相异。但大家热爱文化的情怀、乐善慷慨的心地是一样的。不论村里还是村民有什么事,出力奉献几位先生都做在了前面。
“无论谁家有红白事,先生们肯定去帮忙。春节前为全村写春联,更是从来没断过。后来,先生们还成立了书法培训班,利用周末和假期义务教孩子们学书法。几十年来,乡亲们没少从他们身上受益……”村民刘之龙说。如今,刘之龙和另一名村民,也参与到读书社的活动中。
在先生们眼里,处处都是别人的好:村委会和学校特别支持读书社,免费提供场地,还帮着组织学生;

几年来培训班所需的笔墨纸砚,都是社长张宝华慷慨解囊;外地企业家苑世强,每有活动,都出车出人;村里男女老幼见了他们,都尊敬地叫一声“先生”……
采访时,正赶上先生们辅导孩子学书法。12岁的刘佳瑞、袁德森学书法3年了,毛笔字写得端庄中正,有模有样。他们说:“看先生们写的字特别好,不知不觉就爱上了书法。”
冬日的暖阳照进来,洒在先生们和孩子们身上,静美的如同一幅画。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先生们好像穿越时光,回到了少年;又好像看到了几十年后孩子们的样子。未来,孩子们也像如今的他们一样吧!
先生们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