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传媒》向大家隆重推出姜舟林老师对杨爱华老师的著作《弋水悠悠》精彩赏析。姜老师的美文、名曲中的名曲经典中的经典《春江花月夜》、精彩纷呈的图解、主播晓晨老师声情並茂、极富表现力的诵读,都好像一道道优质的食材,被胡琴总编精心烹饪成一桌赏心悦目的大餐,吸引着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读者,让你欲罢不能。
大器而作,交响而成
——读杨爱华的《弋水悠悠》
姜舟林
人为何要写文章?《文赋》里说:“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可乐”是情趣,“可钦”是意义。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爱华老师就是“乐之者”,她觉得生活太有意思了。作为一个知青漂泊异乡几十年,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让她专心诚意地去体味、书写。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一部14多万字的抒情散文风格的长篇回忆录《弋水悠悠》。这部散文,具有鲜明的辩识度,文本善用意象,语言纯朴典雅,民间风物描写意蕴悠长,构成了隽永蕴藉,哀而不怒,怨而不伤的现代美学风格。
在很多大作家的笔下,总有一群人是他的笔墨一直在书写的,也总有一个地方是他一直念兹在兹的。杨爱华老师也有她念兹在慈的人和地方。“我和黄莺有幸与弋妍为友,走过整整一个花甲之年。我们走进她的内心,聆听她的故事,分担她的忧虑,分享她的欢乐,欣赏她的美好,体会她的感受。”一一作者深情地说道。一个作家的价值不在于他标榜什么,而是写他的作品怎么叙写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对未来的思考。杨爱华老师将对生活的深入,民情的体察,对人生对社会的全面认识,深刻的理解,全部浓缩在弋妍的生活遭遇中和命运的归宿上。作者相信:从“一粒沙中看到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到天堂。”
弋妍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她命运多舛,生不逢时,生于1947年,那是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赖以维持生计的父亲,又鬼使神差般的远离故土。小时候就失去父爱的弋妍,在惴惴不安中艰难度日,那些本属于少年的自由欢乐、美好时光都与她擦肩而过。好不容易到了上中学了,她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上“潢高”和“潢师”,但都因父亲“有严重的政治问题”而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她过早的步入"社会大学",加入了打麻绳的队伍。她“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后来在县棉纺厂生产第一线干粗活,饱经生活的困苦磨难。笔者以为,作者不是将悲剧的人生根植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土壤之中,而是将现实主义的笔触切实深入到面对人生的生存状况,就是作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文明进步的曲折与发展的情形。
然而,弋妍的命运的确,又是很幸 运的。弋妍的家,那是具有着相对丰厚资产和文化底蕴的家。那幽深的四合院,满屋子的名人字画古玩,满柜子的古今中外名著。”虽说出身不由己,但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之中,对弋妍后来博览群书,提升人格品位有极大的影响。上天还赐予了弋妍天生丽质,“那高挑苗条发育得极到好处的身材,真是婷婷玉立。皮肤白皙,美目秀鼻,举手投足全是大家闺秀风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白富美。”在这里,作者以亢奋的心情,不惜选用一切溢美之词,对弋妍夸之赞之。以作者自己的“多情”感人,更以宣扬“美学”的精神“化人”,让人物的形象更凸显,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弋妍有一位伟大而慈祥的奶奶,她是一位有能力、有主见,而且有眼光的当家人。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位出色的女强人。在那艰辛而漫长的岁月里,让自己的家人吃的滋润,穿的整齐,活得有精神。试想,"奶奶"能做到如此地步,需具有多么顽强的精神和执着耐心的付出。
弋妍有一位永远值得骄傲的母亲。由弋家“二少奶”变成了遭人白眼的家庭主妇。母亲扛起家庭重担,忍辱负重,艰难度日。但凭借她的善良、勤劳、会事,让弋家在动荡的年代立稳脚跟,让弋妍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生活充满信心。弋妍就是在奶奶和母亲的感召醺陶下,炼就出一颗金子般的心。处在人生的低谷中,弋妍从未埋怨过父亲,而是喃喃地说:"爸爸,我相信您!祝您平安!"两次升学被拒,弋妍没有义愤填膺,也没有怨天尤人,她想的是,不是我不想上学,也不是我成绩不好考不上,而是人家不让我上学,不上就不上吧!”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自持啊!作者笔下的可贵之处,就是让情感超越小我,让人物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让作品内容获得真正的现实感。让读者置身其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当然,让读者兴奋的,是弋妍长大了,“在众多求婚者和追求者中,锁定了一个叫郅力的男孩。出身于中医世家力人品好,有学问、有风度、有修养,待人彬彬有礼,腹有诗书气自华。能打动弋妍的正是这种体贴入微,如父如兄的深情”。力由乡里的技术员,提拔到副县长县长、市局局长。弋妍由车间主任升到县侨务办公室主任。1988年,拨开乌云见太阳,弋妍的父亲也从几十年渺无音讯到突然回归。这迟来的父爱,对弋妍来说更是弥足珍贵。这一切都是“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相信这一切,不是作者的虚构,而是“教科书式”的真实叙写。莫言指出:“在良心的指引下,选择能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在揭示人物内心的同时,也将自己袒露给读者。”
《弋水悠悠》堪称一部写家乡潢川的小百科全书,是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关历史、人文的长轴画卷。追溯历史,潢川古时称弋阳镇,始建于公元前906年,后改为弋阳郡。经历了夏、商、周,具有1400多年黄国文明史。潢川是河南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地,也是红色苏区。可谓地灵人杰,英雄辈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出生潢川。民族英雄陈元光,还有坦率真城、才华横溢的王实昧,也都出生在潢川。
那些虽不在潢川出生,却与潢川有着鱼水关系的大有人在。比如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马祖常,“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嵇康,当代著名诗人白桦、叶楠、臧克家,著名军事家刘伯承、邓小平,等等。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今天潢川人引为自豪的所在。作者写来如数家珍,激动不已。 
读《弋水悠悠》,不会也不可忽略其书的艺术风格。以情感交织为主体,首先采用“剥笋法”,将画卷徐徐展开。开篇借鉴《红楼梦》中的写法:“这东面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之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再看看《弋水悠悠》的开篇:“她的身后影影绰绰是一座古城门,古城门的后面有一条小河,小河的中间有一座木桥,木桥的下面有七座红石砌的桥墩。桥南边第二个桥墩上边,靠上游一边有一尊铜牛,一边有一尊铁牛。”不难看出,此二处的写法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登堂入室,一层比一层接近事物的本质。 
采用草蛇灰线法。比如写弋妍的父亲,在弋妍出生时(1947年)提到“二少爷”,在弋妍尚在襁褓中,“父亲”就远走他乡了,直到1984年“父亲”向老家潢川发出了第一封寻亲信,这其中37年,“父亲”泥牛入海无消息。而家乡亲人的牵挂、愁肠百结、望眼欲穿,又时不时在篇幅中涌现,看得读者绷紧了心弦。
移步换景也是书中的写法技巧之一。满川县城的地理标志,风味小吃,围绕着弋妍父母的"闲逛"一一道来。从“县衙门”步行到“盛花楼”,从“大顺门”盘桓到“老大桥,从“三眼井”涉足到“九曲巷”,从“三义观”揽胜到“小南海观音禅寺”,从古代到当下,从红尘到玄境,尽在“一游”中。
有平铺直叙法。写潢川的“小吃”,比如“绿豆稀饭”,“那淡淡的绿色,伴着怡人的清香,粘糊湖的状态,让喜欢喝稀饭的我们食欲大增。”写到“油果子”的工艺独特,三股并排两头合拢,六七寸长,每股一寸宽,下到油锅炸至金黄色,食之酥脆咸香。还有“高桩馍”、“胡辣汤”、“卤甲鱼”、“神仙饺”……应有尽有,令人口吞涎水。
有罗列补缀法。由潢川古代戏种“皮影戏”,写到地方“玩会”:舞狮、舞龙、抬阁、五里撅、踩高跷、旱船、腰鼓……也写到“江南会馆”和“戏园子”。又把潢川人喜爱京剧的心态和精湛的演技,刻画得淋漓尽致,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
相信喜爱《弋水悠悠》的读者,都仔细阅读了结尾处的那首长诗,且不可小觑了这首诗。莫言的《蛙》,先平铺直叙地讲了一个故事,第五部分,又写了一部可与正文部分相互补充的带有某些灵幻色彩的话剧。这样就使《蛙》的结构形式更趋于完整。《弋水悠悠》后面的长诗,与前面的叙事部分珠联璧合,在内容上互相渗透和补充,在形式上达到天衣无缝、完美结合的效果。
凭心而论,作者写《弋水悠悠》,充满人性,更近人情,虽然是"老老实实"地写来,但真实地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一座南方小城境况及新一代潢川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很值得一读的好书。一一其实,通向文学的路,就是通向人性的路,通向灵魂深处的路,自然与朴素永远是一门最深奥的学问。
于商城上石桥镇
作者简介:姜舟林,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信阳市作协会会。曾担任“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获全国教师作文大赛一、二等奖。与人合著《香音果》,诗词及评论散见于《中华辞赋》、海南《水晶诗报》、山东《历山诗刊》、《商城周报》、大别山《舞龙诗宴》、信阳《枫叶诗选》等报刊。
主播简介:晓晨 , 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专业。曾从事播音、编辑等工作。喜好文学艺术、戏曲音乐及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