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朝节·惜春
升温迅捷,春天太短,很多人都忘了一个中国节,花神女夷的生日,花朝节。

《熙朝乐事》有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春秋为半,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自宋始,据气候差异,花朝不同,花朝节北方为农历二月十五,南方为农历二月十二。

当天一早,闺阁小姐绾帘出门,将五色纸笺系于花枝之上,谓之“赏红”,护佑花木,不惧风雨。
护花,亦是惜春。

当日,无论男女,皆爱簪花。《洛阳牡丹记》里说:“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至唐,每年花朝节,武则天命宫女采花,捣碎,蒸成糕点,于花树下设席,以花裙为幕帐,围坐在一起,抽花签,飞花令,吃花糕,桃花始红,梨花月白,樱粉如云,玉兰盛放……

酒意诗情谁与共?
花开当惜,
惜得一时是一时。
载不动,许多愁
……

雨水•倾城
春寒侵肌,熟悉的春息又来,节气的感知如精灵,平时找寻不见春色,可春雨一来,它们就鲜活得避无可避。就像12岁的小姑娘笔下一抹春绿,无忧无虑,是女子和春天应该有的色调。可在这个黑夜特别漫长寒冷的初春,我终于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看到过这样的绿。甚至不得不承认能看到这样的绿、能这样恣意地绿着走过或长或短的青春,竟然是那么的侥幸!这令人窒息的寒夜!
3年前,同样的春雨天,在24岁的张爱玲写出《倾城之恋》的上海常德公寓一楼。一杯咖啡,那本看过无数遍的书,时任中作协副主席贾平凹题在前扉,“张爱玲的书名一出,便劈面惊艳,她的文章是“毒”,一中,便一发不可收拾。”淅沥的雨声,焦糖夹杂着雨息,微寒拌和着单品,空气中氤氲着沙宝亮与孙悦合唱的主题曲,大量的回旋、哼唱、呻吟,呆了整整一上午。
战乱、飘泊、无爱的童年、坎坷的际遇,让张爱玲沉溺于玩味、咀嚼亘古的惊绝,品尝人生色彩的苍凉,所以,她对颜色沉迷,对气味敏感。青是坎坷的凄凉,灰是成年的底色,蓝则是文字的惊艳,橙是倾城之恋的传奇,银是执子之手的决绝,白已是天涯孤旅的寒寂,不管是痛着还是冷着。而那一抹青春女子应该有的绿,却只能是幻化的梦想了!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击节悲愤;李清照“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情韵悠长;上官婉儿自创“上官体”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的深情缱绻;卓文君通音抚琴,咏诵“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荡气回肠。而张爱玲则述实,是良使。她独具的末日文学气息是高傲的清醒,也是苍凉的抒情。“乱世出良使”,一个时代的丑与美都已凝结在她的笔下。而只有在这个寒冷的春雨天,透过那赤裸裸的铁链或精心包装的枷锁,我方才懂了白流苏和张爱玲的爱与哀愁。

我们说月光如水,张爱玲却说: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我们说生命可贵,张爱玲却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我们说未来可期,张爱玲却说:将来的平安,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也只有从视频里听到那个从她原本的生活惨烈地跌入无尽黑洞的美丽女人“这个世界不要我了”的哀嚎的今天,我忽然明白了平安的奢侈。于是挣扎隐痛淤积于胸,郁结不发。
一诗人朋友谈到了他到处寻觅追拍的斑斓的蝴蝶,听他讲述追蝶的故事的时候,真的相信,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一朵花的精魂,是花的前世来会见此生。


冬奥会点火仪式,这设计,绝了!这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届冬奥会,兼具浪漫和科技感,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怀和格局。开幕式临近结束,又给了一个大惊喜,最后一棒火炬就是主火炬,由一男一女两位运动员共同点燃。

火炬镶嵌在冰雪中间,而这一片大雪花放大了看,是由嵌有各参赛国的小雪花组成,这寓意,这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更重要的是,当火炬缓缓升起时,这就是冰雪下的火种,外表清冷孤傲,内心热血而奔腾,这是真正的星星之火啊!大道至简,人类命运共同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份浪漫和深远的意义,观众们都沸腾了。

作者简介
杨路,字笑难。博物馆馆长、心理学博士、古汉语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