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一坛陈年老酒
——《蛙声在耳》诗集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用在范式贤先生的诗集上,窃以为最恰当不过了。
将粮食做成是粗加工,酿造为酒,却是精加工。范式贤先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理所当然属于后者。
他勤奋耕耘着自己的三分地。在此之前,有《井声漫吟》煌煌千首诗见证着自己穿越世道沧桑。留下难忘的记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本《蛙声在耳》同出机杼,升华着他的心灵写照。读来感慨良多。印象最深莫过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的恢宏画卷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而作”。做到这一点很难,他却从难处着手。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不落俗套,将大题材浓缩在短诗句中,这就是过人之处站在历史的天秤上写诗,而不是情绪的发泄,他用心打磨自己的作品,《集体生产》便是这样的作品:
家家乐业种田忙,穷户儿童进学堂。
互助组升高级社,抢修水利更挖塘
作为共和国的见证者,讴歌一个火热时代人民的热情与奋斗,突破误区,真实再现这个画面,留下红色的印记,激励人们在大同的理想道路上前行,无疑是良知的率先回归。
时空对接着沧桑,礼赞美丽乡村建设,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复兴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努力,用形成思维构思意境,描绘画面,而不是停留在标语口号化的语言上,《乡村班车》便是这样的作品:
透窗览景兴冲冲,一幕桃红一幕松。
金色稻田迷醉眼,客车疾驶每村通。
个性化、细节化、具体化的典型事来折射出大时代发展变化,视觉的第一感触升化为诗的语言,让人品味其中的妙诣。

二、为反腐鼓与呼
孔子对诗的概括为“思无邪”。真善美与假丑恶相比而存在,相鉴别而识良莠。诗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谈客,秉承着中国诗歌的传统,范式贤先生躬行在创作实践中,大量这样的作品如数家珍。
讽刺与鞭挞丑恶,是诗人的职责。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诗人契合着时代的节拍,深刻揭示这一主题。《换届》便是这样的作品:
村座传闻换主人,一朝天子一朝臣。
饱人走出饿人上,贿选难存公仆心
形象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刻画,跃然纸上,是普通农民对基层的忧心忡忡,更是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做好关键“少数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古往今来,为升官发财是一种普遍,只是每个时代程度不同而已。一种政治生态学的森林法则不时上演。《跑官》的管窥,己经公开的秘密:
总嫌官小位升高,半夜三更使暗招。
金卡一张带秘码,上司笑纳喜眉梢。
这首诗如同摄象头一样,对准了阴暗的角落,将鲜为人知的场面,记录下来官场上下级之间心态活动的现场直播,让人们看到了丑陋的一幕。
打黑扫恶,一场场的雷霆行动,背后的很多故事,成为老百姓的话题。那些忽悠小人物玩弄的小聪明套路,司空见惯被看穿,自以为是的权术,在《硕鼠》中暴露得淋漓尽致:
如今硕鼠贿馋猫,美女佳肴任你挑。
棍棒临头它不怕,黑猫警长背撑腰。
活龙活现鼠猫关系的演变,大量案例述说着猫的蜕变导致鼠的猖狂。沆瀣一气的职业良知坍塌,触目惊心着社会治理的弊端。
诗人带着几分苦涩,自嘲《老苕》何尝小人反腐的真实写照呢?
群众自称一老苕,揭批腐败敢挥毫。
谁知背后官相护,玩水游山可报销。
老百姓的朴实善良,与为官者的职业弊病鲜明比照,把不少教乖了,这种心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游戏规则的改变,抽丝剥茧直奔主题,也是“老苕”们的执着,江汉朝宗着人间正道。

三、广阔社会的缩影
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考验着人们的高地坚守。投影这个时代的全方位、长镜头,为诗人们提供了加工创作素材。
俄罗斯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指出:凡是正确反映对象的存在,发展与变化的认识都是科学。除了细节真实外,还要真真实环境中的真人物。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作为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笃行着实践。《吸毒》便是这样的作品:
面黄肌瘦冒青筋,掏尽金钱累六亲。
子散妻离多痛苦,坐穿牢底命归阴。
身边的许多具体事例,声声血的控诉,让人潸然泪下!怵目惊心的残酷,反面教材给人们留下的恐怖,毒品的祸害,对接着虎门禁烟,这记警钟依然在我们耳际缭绕,挥之不去!
在笑贫不笑娼的价值颠倒,残渣余孽泛起,丑恶的现象随处可见,作者对此深恶痛绝。《包房》就是直指这种千年的顽痼:
生意兴隆不用猜,经营有术巧安排。
包房胜过摇钱树,不尽财源滚滚来。
画龙点睛之笔,一切都在不言中。这首诗仿佛是一部《世说新语》,给我们展出了一轴世相百态图,进入电影《杜十娘》的的场面,灯红酒绿、行尸走肉的麻醉。
娱乐至上,天文价格的出场费,对青少年的误导,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环境。《追星》就是诗人对这种社会离谱怪状的批判:
新腔古调诱人尊,是女是男咋认清。
超短裙摆肤雪亮,曲终台下乱追星。
这个现象在一个时期内相当普遍,很多读书的中小学生,迷恋歌星舞星,放弃学业,造成公害,有目共睹。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诗人出于关心下一代,作为爷爷辈,不能不写出这样诗,防患未然,殆误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这也是诗人“位卑未敢忘国忧”的使然。

四、为人民呐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方针是为人民服务的,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从新中国初期走过来的诗人,大都明白这一点。
无须大话连篇,反映底层老百姓生活,吸引人、打动人人,引起共鸣,有情感、有温度,才是好作品。接地气才有可读性,才能赢得读者的心灵点赞。
亿万农民工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辛酸,涉及千家万户。一个时代的特殊弱势群体,是诗人与之同呼吸的脉动。而《讨薪》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工程了却到年关,一纸白条都发完。
吞气忍声谁敢问,诉诸法律讨薪还。
黑心包工头大有人在,年终卷款潜逃失踪是一个时期的普遍现象。诗人针对这一问题,发出了“忍气吞声”的感慨,政府部门帮助讨薪,让迟到的正义阳光沐浴他们,从侧面歌颂了办事人员的站位。
为生计奔波,是底层人物的苦恼,他们的生存空间挤压在街头路边。《摆摊》真实拍下了他们的镜头:
马路旁边摆菜篮,为求生计见空钻。
新鲜蔬菜客来笑,碰到工商用脚翻。
这样的尬尴尬无奈事情,随处可见。一个“笑”字,一个“翻”字,鲜活的再现比照,如同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样,现实着摆地摊者的苦涩难以名状的滋味。
好事办好,有悖于底层的诉求,却是大相违背。换位思考,作者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拆迁》便是他们的心声:
官家请上土流氓,夜半拆房作法盲。
水断电停挖断路,移民上访到中央。
诗人捕捉到这一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焦点访谈:有关派出的临时机构,与地痞流氓勾结在一起,为了他们的最大利益,采取卑劣手段,导演恶作剧。有感而发,既敏感又不能回避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而倾听群众呼声,是下情上达的渠道。诗人站在这个节点上,目睹着老百姓诉求,特写镜头聚焦在《上访》空间:
官家办案说公平,眼泪喊冤何处伸?
夜半几番人上访,中途堵截捉刁民。
诗中“眼泪喊冤”四字,逼真逼现在诉求苦面容,真是神来之笔。“中途堵截”更是活生生的对上访对象的非常措施,而“捉刁民”则是上访者的结局。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对现实的细致观察,怜悯弱者的情结,是不可能写出这样有情感的佳构。

五、生活中的乐趣,
北宋词人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道法自然的感悟。退休闲暇下来,寻找人生的第二青春,坦然面对生活,开拓自己的天地。
人到晚年,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带孙儿成了老年人的一项专利,也是生活的一项不可推卸任务。
书写这样的家庭乐曲,也是生活的题照,不经意间《陪小孙逛闹市》带给诗人的赔钱买快乐,那一份温馨享受:
拾元购物解馋腮,又要文房理不歪。
初试海苔开口味,再拿饮料润心怀。
无休无了逗人疼,有吃有玩笑嘴开。
懵懂天真还傍我,更加让我抱乖乖。
从小孙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童年,享受一份童心童趣快乐,通过“无休无了”、“开口味”、“润心怀”将童稚的纯真无邪细节展现出来。这种“懵懂”才是世界最宝贵的心灵,才是小孙对祖父的隔代回报,诗乐此不殆。
在封闭的乡村,在贫困的时候,能够赶上看戏之类的非遗,是一次饕餮盛宴。老年回味过往云烟,《往日打鼓说书》追逐梦想的快乐时光:
老张说书真有名,咽嗓绣口讲奇文。
悲欢离合丝丝扣,善恶忠奸款款分。
小子赶场抛碗筷,老妪抢座扯衣裙。
悲哀本是书中事,听得三婆老泪横。
打鼓说书者是乡村文化的传播人,诗人从他的语言技巧,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达到“以人化人”的社会功效,在听众产生“善恶忠奸款款分”强烈的心灵震撼。如磁石一般“小子赶场抛碗筷,老妪抢座扯衣裙”。“听得三婆老泪横”这个近镜头的特写,如钟余音悠扬在心扉,回味无穷的收笔。
毕生的爱好,充实丰富生活,以诗人的风采,做不一样的帅老头,自得其乐。《诗迷》的角度,就是自我摄影的纪念:
不管他人笑我痴,工余饭后自吟诗。
慢将旧体翻新调,不入时来也入时。
“茶余饭后”,有着“痴”的一份执着,一路走来,厚积薄发,对立统一辨证在“不入时来也入时”的风光无限中。丰收在一首又一首的笑靥如春歌的灌顶醍醐。
这本诗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竹枝词,而原材料就是自己的家园菜,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原汁原味的烹饪。语言朴实,清新自然,平白如话。如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的作品一样,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具有广泛的可读性。
天河这一方水土,滋润了范熙壬一门登科,蓝天蔚将星闪烁在民国星空。天河的雪浪了天河的诗人“竹林七贤”群体黄陂诗联天河分会,范式贤的诗作在这个群体乃至老年诗家中,别具一格,有胆有识放开思想的双翅翱翔的海燕。
作品是生命的延续。认真打磨,集思想、意境、语言艺术一体,由精品向神品的飞跃。打造传世之作,让作品永恒。
有感于上,仅供一哂,是为序。
公元2022年3月17日(壬寅二月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