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上一篇《两年高中生涯》文章中写到,初中毕业那一年,南川公社首设高中,扩大招生规模。我有幸升上高中,并在离家不远的坳下中学就读。
说起初中,更加幸运。
小学升入初中时,我所在的五爱大队(现在改为盘源村)设置了初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从其他的地方调配了一批教学业务骨干充实学校。可以说,当时的五爱学校教师队伍人才济济,藏龙卧虎。让我心怡的还有,学校距离我家,只隔一个小田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只需几分钟。在学校门口大声一呼,家里人能听到声音。何其幸哉!

学校坐落在全大队的中心位置,与周围的村庄保持适当的距离。背后是陡峭的高山,山上生长着苍翠茂盛的丛林修竹;正门面向四门楼水库,蓄水季节,湖面开阔,微风吹过,湖水碧波荡漾。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圣地。
那时的初中,学制两年。我1972年9月入学,1974年7月毕业。
当时全班近30名同学,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大队(本村),也有黄莲开、郭论文、黄和仙、张元钢等部分外村同学,或投亲靠友或就近入学,插在我们班一起学习。
初中学习的两年,我们有幸赶上了“教育回潮”。当时全国各地自上而上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成绩。每门课都有正规的教材,而且每学期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课程,讲完课本内容。期中、期末也要举行考试。每学期结束,要发放成绩单。成绩单上除了填写各科的学业分数外,还有操行评语和鉴定。
现在回想起来,从小学到高中九年学习生涯,初中两年是最美好的时光,也是获取知识最多的阶段。

初中一年级,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以及音乐之类的副课;初二在初一的基础上增开了一门化学课。可以说,按当时的教学大纲,课程应开尽开了。
语文课程两个学年先后由两位老师担任。第一学年是唐先明老师,第二学年是吕中明老师。吕中明老师的教学情况,我在高中生涯回忆的文章中已经谈及,这里就不重复了。本文重点介绍唐先明老师。
唐先明老师功底扎实,教学严谨,一丝不苟,认真细致。不管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批改作业,横撇竖捺,从不马虎。
说起功底扎实,有一件小事我现在还清楚记得。毛主席的一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诗词,读小学时一位姓钱的老师教过一回。他将里面“蚍蜉撼树谈何易”的“蚍蜉”读成一半的“比孚”。初中课本又选用了这首诗词。唐先明老师讲授时,教我们读第二声的“pifu”。我疑惑不解,两个字的发音,两种教法,孰对孰错?不便追问。后来我继续深造,才知道唐先明老师发音是准确的,那位钱老师读错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先明老师讲授课文,注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既掌握知识,学到本领,又领悟做人的道理。
课文中,有一篇鲁迅的《一件小事》。文章的大致情节是:一位靠拉人力车谋生的车夫,拉着文中的“我”在路上奔跑。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向车夫奔跑过来,车夫转弯减速避让。但老妇人的衣襟被风吹起,绊上了车把子,缓缓地倒地。看样子没有什么事情,车夫也没有责任。车上的主人翁催促车夫继续赶路,并嫌他多事。但车夫没有这么做,而是停下来仔细询问,并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妇人到附近的“巡警分驻所”接受处理。
开始接触这篇文章,我也认为这位车夫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但唐先明老师在讲解中告诉我们,车夫的行为是高尚的可贵的。他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靠拉车谋生,但他的身上有着善良纯朴的本质,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听了唐先明老师的开导,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自私感到惭愧。也认识到了,做人就要象那车夫一样,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不管处在什么位置,要有一颗爱心,要同情弱者,就是富贵了发达了,怜悯之心也不可丟失。多一份怜悯多一份善良,社会就多一份温暖。
课文中还有一篇《笨鸟先飞》的文章。唐先明老师讲解时,反复告诫我们,天赋的高低,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优劣的关键因素。关键的因素取决于是否勤奋努力,是否愈挫愈勇。只有不懈怠不气馁不停步,就会不断取得成绩,就会不断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人生漫漫路。《笨鸟先飞》这篇文章及唐先明老师的讲解,在我的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的印痕。以后每当遇上了挫折,遇到了困难,失利了,泄气了,开始打退堂鼓了,我就联想起了笨鸟也能先飞的故事,联想起了唐先明老师的谆谆教诲,然后鼓起了勇气,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
当时语文课本上选择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有些文章,老师虽然讲解了,但由于当时年纪小,社会阅历少,见识面狭窄,理解得肤浅,特别是文章包孕的深刻意蕴知之甚少。
但这些文章,学习以后,存储在脑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人生社会阅历的丰富,随着自己的不断咀嚼和反刍,它蕴藏的哲理和给人的启迪警策,逐渐显现出来。蒲松龄《聊斋志异•狼》,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译成白话,情节大体如下:
天暮时分,一个屠夫卖肉归家。路上突然遇到了一只狼。狼窥视着屠夫肉担里的肉,尾随着屠夫。屠夫举起刀子它就停下,屠夫起身走它又跟着。就这样时停时走,走了几里路。
屠夫心想,狼跟随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吃担子里的肉。我何不用肉钩子将肉挂到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将肉挂到树上后,狼终于停止下来。
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看见尾随自己的那只狼吊死在树上。嘴里含着肉,肉钩子已经刺穿了它的上腭,就象鱼儿吞噬了鱼饵。
我自从离开教育战线后,先后在区直几个单位工作过。期间也不免碰到一些诱惑,有时心里也不淡定,寢食难眠,躁动不安,拿捏不定。但一品味这篇文章,想到那只贪吃猪肉落得悲惨下场的狼。马上醒悟了,清醒了。知道了肉虽好吃,但风险甚大。吞下肉的同时,可能也同时吞下了挂肉的钩子。也就可能挂在树上下不来了。
所以说,人生之初读到好文章,将受益终生。它犹如悬在头上的一座警钟,关键时刻咀嚼品味,就会发出铿锵激昂的鸣声,给你提示和警醒,让你吸取教训,守住底线,明辨是非,避免迷失方向,掉入陷井而悔恨终身。

初中两年,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老师讲得生动活泼,同学们也学得兴趣盎然。有时课后,还对课堂上讲的内容津津乐道,互相调侃。学了鲁迅《孔乙己》一文,同学们就拿孔乙己那句话相互开玩笑:“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数学课也是初中两年期间,课时比例很重的一门主课。初一两学期和初二上学期,学的是代数,初二下学期学的是三角几何。两年数学课程均由唐先晋老师讲授。
唐先晋老师当时的学历虽然只是高中,但属于老三届毕业生,基础扎实。当时的老三届毕业生属于社会上的稀缺资源。唐先晋老师讲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步骤严谨,环环相扣。能让同学们听了例题讲演之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初一两学期,初二上学期的数学成绩,大多数时候处在班上中游偏上一点的水平。初二下学期,学校告诉我们,今年的毕业升学要组织统考,统考成绩要作为升学的一个依据。当时的高中录取原则,基本上由家庭成分、学校表现和学业成绩三个部分构成。
我当时升学的愿意迫切,就想冲刺一下,把数学成绩擂上去。最后一学期,我上课认真聆听讲授内容,消化课堂知识,晚上还在家里挑灯夜战,反复做习题,巩固知识点。功夫不负苦心人,成绩步步上升。期末考试我的数学考分居然是全班第一名。只是那年南川首设高中,扩大了招生规模,又加上整个教育的大方向开始出现变化,统考也就取消了。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唐先晋老师考入武师咸宁分院,攻读物理专业。毕业后分到当时的县教育局教研室。后来又先后在教育局的几个二级单位工作,并担任负责人,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获得了组织和同事的认可及赞誉。
我在政府办工作多年,大部分时间协调文教卫工作,与唐先晋老师交往甚多。最近几年,本村居住在咸宁温泉的几位花甲古稀之人,时常相约聚会,畅叙友情。我在咸宁老家时,也时常参加。闲谈中,先晋、先明两位老师还与我开玩笑,说起我过去读书时的一些趣闻轶事。
物理课,初一上学期,由一位刚毕业的阮老师讲授。他讲的是电学部分内容,下学期他调走了。就由唐先晋老师兼教,主要讲授力学和光学两部分内容。
英语课由董发来老师讲授。那时的英语纯粹是个洋玩艺,同学们过去从未接触。董老师从26个字母的发音和格式书写开始讲起。后来又讲到音标和简单的日常用语。董发来老师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英语讲得不错,同学们反响很好,特别是他的英语书写非常规范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我在区政府宿舍居住时,董发来老师也搬到了我隔壁的单元,相邻而居,时常见面聊天,共同回忆过去的岁月。无奈天道不公,搬来后不久就患病中风了。医治以后半身不遂,坐上了轮椅。由于是楼梯房,轮椅挪动不方便,他就很少出门下楼了。大约过了几年,他就不幸离世了。
化学课是初二开设的,由周绪珍老师讲授。他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讲课亦庄亦谐,比喻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和枯燥的一些化学概念讲得妙趣横生,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74年五爱初中撤消后,他调到了双溪高中,后来又调到咸高任副校长,分管后勤工作。我有一次去咸高调研,一眼认出了他,主动上前与他打招呼。他开始一愣,似乎没有反应过来。待我道出缘由后,他才回想起来。后来去咸高碰到他,就很亲切了。
也不能怪周绪珍老师健忘。一个老师,如果终生从教,累计起来该教多少学生啊。记性再好,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学生。倒是做学生的,对老师一般印象较深。特别是对那些教学有特色育人有高招的杰出老师,更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学校在抓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除了下雨天,每天必做课间操。班级之间课余时间,经常举行一些乒乓球、篮球友谊赛。
为了检阅体育锻炼的成果,读书期间,全校还举行了一次秋季运动会。
运动会那天,校内外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好似节日一般。运动会开始,高声喇叭循环播放着运动进行曲。同学们在乐曲的鼓舞下,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高呼着两句经典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并绕着学校旁边的塘堤循环走一圈,回到操场集合。比赛正式开始后,运动员龙腾虎跃,相互比拼,呼叫声加油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那次运动会,比赛项目丰富,既有田径类的一些项目,还有篮球、乒乓球比赛。运动会结束,成绩卓著,很多项目刷新了学校的历史记录。
初中学习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值得记叙下来。
当时,样板戏风靡全国,全国各地争相排演,争相传唱。
我们五爱学校也不示弱,利用课余时间也排练了一台《沙家浜》。
剧中的两个女主角配备的是双角色。沙奶奶由黄祥珍老师扮演(黄祥珍老师也是我小学一年级的启蒙老师),魏汉华同学作备角;阿庆嫂由袁长新老师扮演,佘霞芬作备角。剧中几个男主角由一人扮演担纲,没有预设备角。唐先庆同学出演男一号郭建光,唐光侨同学出演反面主要人物刁德一,唐先忠同学出演反面人物胡传魁。所挑选的角色进入状态很快,表演神形兼备,排练进展顺利。两个多月时间就进入了彩排,彩排成功后,正式对外演出。
这台戏的角色,主要在初二同学当中物色挑选。我们当时的初一班,挑选的人员很少。不知何原因?我被剧组选中,扮演了剧中的一个伪军士兵甲小角色,在舞台上露了一下脸。具体是在哪一幕出场的记不清楚了。但剧情还记得,伪军被新四军打败了,狼狈逃窜。我扮演的角色拖着伤腿哭丧着脸,一拐一瘸地从舞台上走过。虽然只有二三分钟的戏份,总算过了一把瘾,心里爽歪歪的。
由于扮演了里面的一个小角色,我经常要去排练现场陪练。让我有机会观摩其他角色的表演,也让我有机会熟悉剧情内容和人物台词。那时候记忆力旺盛,全剧的对白和歌词记得很多。刁德一说的那句“彼此彼此”,就是那时候学到的,我现在在微信里还时常用到。阿庆嫂与刁德一那段斗智斗勇的精彩唱词,想起来还时常哼一哼:“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特别是郭建光阳澄湖的那段唱词,文词优美。每每想起来,眼前就突然浮现出一幅令人如痴如醉的瑰丽画卷:“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这台戏从彩排到正式演出,一共演了多少场?到了哪些地方巡演?记不清楚了。但演出的情景还不曾忘却,每次演出人头攒动;演出结束,观众依依不舍,赞声不绝。
一般的演出,基本上选择在晴朗天气的晚上。演出之前要化妆,正式演出需要一个多小时。一场演出下来,大体需要二三个小时。每次演出结束,不管多晚,参加演出的老师和同学,举着火把踏着月光沿着崎岖的山路高高兴兴地返家。
一个规模不大,人数不多,学生也没有受过专业熏陶和训练的两个初中班,在不长的时间里,排出一台戏,真的是一个奇迹。
这样一台戏,即使放到现在一个近千人的初中去排练,想达到当时的演出效应,估计都难以做到。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排练演出这台戏,并取得如此社会反响,应该是五爱学校办学历史上炫目的一页。

弹指一挥间,时光荏苒,近五十年过去了。
芳草年年緑,禾苗岁岁壮,时代日日新。
昔日就读的校舍,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已经全部拆除重建。旧址上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以新的容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每次回老家,经过学校,我时常停下来,伫立在学校门前凝视沉思。过去读书时,那些熟悉的房屋建筑,虽然已经荡然无存消失了;但那些逝去的甜蜜岁月,那些美好温馨的记忆,却珍藏在心灵深处,萦绕回荡,绵邈悠长。
2022.3.18撰写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偶发新作。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发。品味史籍,追忆过往,诠释时事,解读人生,力求悟出一点新意,给读者一点愉悦和启迪。这是本人为文的不懈追求。如能达此目的之一二,则聊以自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