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头恋歌:一个边境苗寨的心灵秘史
肖丁勤
“久不上山青又青,久不见妹好伤心,如今见了亲妹子,十分伤心减九分”,“草木不萌枉一春,人不风流枉一世,只要哥哥感情好,妹妹跟你走天涯”。城步之南,苗疆要区,五团巡头,这里不仅是油茶的故乡,也是山歌的故乡。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边城巡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伟江乡交界绵延百里,一脚跨两省,一鸡鸣两县,湘桂两地村民经常聚在一起唱山歌、喝油茶,交流交往,其乐融融,民族情深。两地不仅地缘相接,生活习俗、语言发音、建筑特色也近乎一致,住吊脚楼、唱山歌、打油茶、讲苗话,千百年浓郁的苗风苗俗在此完整传承。

“湘桂边境线上的五团,是城步极其珍贵的旅游景观区域和民俗风情版块,也是城步苗文化中心,堪比‘央视的北纬30度中国行’,极具旅游开发潜质。受时代发展和汉化影响,我县苗族文化中心版块已漂移至城步五团汀坪这条湘桂边境线上,巡头就很具典型性。”城步苗族文化学者杨盛科这样认为。
巡头是城步苗族聚居区之一,与之接壤的伟江乡是龙胜苗族聚居区,这片区域虽分属两省两县,细分还是各有特色。在城步,县城周边和北部汉化较深,离之愈远,则民族风情愈浓,至湘桂交界处的五团,那种原生态的苗族文化尤为显得神秘而悠远。

巡头油茶,在城步其他地方仅是辅食,在这里却是主食,早餐和中餐只喝油茶,晚上才吃米饭。城步其他地方喝油茶不用筷子,这里通常会用一根筷子辅助。满满一大碗,尽是真材实料,没筷子还真不行。
春季有苦笋油茶、糍粑油茶、蕨粑油茶、腊红薯油茶,夏天有豆角油茶、四季豆油茶……千般食材经茶汤冲泡后,复合而成一种舌尖美味,让舌蕾印记深刻。每一家的茶汤都有不同味道,底料也不尽相同,相同的是巡头人的热情好客。

“上世纪80年代初推广杂交水稻以前,巡头种植水稻产量很低,由于吃不饱饭,村民便在油茶掺入红薯包谷充饥,久而久之,一天两餐油茶一餐米饭也就形成了生活习惯”,陈汝亮说,“那年那月,巡头人在村子周边刀耕火种,开辟大量荒地,种植红薯、糁子以渡过饥荒。现如今,人们在油茶中加入苦笋、蕨粑,让油茶更加美味可口”。
“巡头村70岁以上的人都对包谷红薯油茶记忆深刻,那个年代的生活真是太苦了,这是上辈人共同的千年记忆”,村民尹宗良说,“如今的幸福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甜,特别要感谢改革开放和搭帮精准扶贫,才让巡头大山窝的山民脱贫致富,与外界同步进入小康生活!”油茶还是那碗油茶,岁月变迁中,村民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巡头苗族堪称是中国和谐的典范和标本。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巡头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仔紧紧抱在一起,油茶无形中起到和谐促进剂作用。在巡头,没有油茶解决不了的矛盾,这里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油茶文化的核心,实质就是“和”。喝了油茶,夫妻和,邻里和,天地和,万事皆和。
肖成雄说,“一家油茶十家香,一家打油茶必邀请团坊邻里数十人前来喝,一家的客人就是每家每户的客人,吃茶吃饭喝酒不分彼此,大家和气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种田要种湾湾田,一湾湾到妹门前,清早起来去看水,先看妹来再看田”。在巡头,有水就有风雨桥,有寨子就有水口树,有山路就有凉亭,这些地方不仅是歇脚避雨之所在,更是恋爱约会之情场,山野之中,清风徐徐,花香袭人,一首山歌解去相思之苦。
在男女婚姻方面,会唱山歌,不愁娶不到老婆,这也造成一种社会现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解放初期,苗族通常与苗族联姻,龙胜、城步边境互嫁较多,县境以北的武冈嫁入苗族地区少之又少。由于汉族媳妇较少迁入,在这种婚姻背景下,外来文化难以融入,使得苗族文化相对封闭。唯其封闭,苗族的独特风情才得以较好保留。

80年代以前,相较龙胜伟江那边,巡头较为重视教育,经济也较那边宽裕,广西那边女孩也乐意嫁到湖南来。嫁来一个后,会陆续介绍广西女孩嫁到湖南来。钟启文说,“改革开放以前,去广西娶亲只需给女孩缝两套衣服,挑一担酒肉就可,也不需彩礼和红包。”
“现在巡头娶亲仍看重明媒正娶,在礼节上讲究‘小八字’‘大八字’,男方看上女方后,提两瓶酒两包糖两条烟几斤肉,向女孩父母提亲,称为‘小八字’,也叫开口礼。女孩父母同意后,然后女孩随亲戚来男方家‘看当’,看这边风土人情和男孩家庭条件,双方互为中意后,再将男孩女孩的四柱八字比配下,确定结婚吉日良辰,男方再将彩礼送到女方,将女孩迎娶进门,也叫‘大八字’”。

村民陈历用娓娓说起,也有广西女子初识巡头男子后,如有好感则带回家中,晚饭后给男子打水洗脸洗脚,换上干净布鞋。在换鞋过程中,女子一是可知男子鞋码,以备日后为其纳鞋底做布鞋;二是家中长者会主动回避,为他们提供清净环境,让他们彼此交谈了解。一宿之后,若男子有意于女子,则睡在床上至女方家人喊其吃早饭,若男子无意,则黎明时即离开女子家。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一般为女嫁男娶,在五团巡头,男方入赘上门则较为普遍,表现为在家庭神龛上一般有几个姓氏,所生的子女分别顶替上述姓氏。村民钟启文家的神龛供奉“钟聂杨”三姓,其父为江西钟氏,上门入赘聂家,太公姓杨入赘聂家后,因为没生育孩子,故将杨姓先人也供奉于神位。聂家奶奶思想开明,没要求后代随姓聂,其后人都取钟姓。村民肖大辉家供奉“肖邱李谢”四姓,也以示不忘先祖恩德。

在巡头,还有其他男女婚配形式,“存在即合理”,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定人生。扁担亲,一般是个别穷苦人家,由于家庭条件较差而娶不上老婆,于是姐妹一人嫁到对方,对方的姐妹一人再嫁给这边。巡头就有一位村民的姐姐嫁至龙胜伟江乡的男方,男方的妹妹嫁至湖南姐姐的弟弟。七组九打界一户刘姓的儿女互嫁给贵州一户的子女,也有两姐妹嫁给本组的两兄弟。还有转房,即哥哥去世后,嫂嫂转嫁给弟弟,这样也避免一些经济纠纷,也起到继承家族香火血脉。
巡头的吊脚楼,堪称城步木屋中的豪宅。上下三层,论建筑面积和木工匠艺,与丹口、长安、汀坪等地有较大不同,一般为六排五空,也有八排七空,堂屋占两空,进深一般为五柱七瓜,也有五柱九瓜和十三瓜,旁边为巴杉或偏厂,讲究风水朝向,藏风聚气,更融入现代建筑风格,使之外观大气,居住舒适。

在民族节庆方面,巡头也有自己特色。广西兴过三月三,巡头则过六月六,五团中山、金树兴过五月初五端午节,巡头则过五月十五大端午。此外,还有春社节、罢谷节。过节时,互邀对方参加。春节期间,巡头与龙胜伟江互接对方龙狮队。
赶圩,最能体现省际间经济交融互补。五、六十年代,广西那边村民常将苗银苗绣拿到巡头这边交换粮食,后来圩场移到五团中山村的桥屋,1987年被洪水冲垮后,再移至中山村大街,赶圩时间由最初的初一、十五改为初一、十一、廿一。
随着时代变迁,千年巡头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美变净变富,成为湘桂边境线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苗乡!
(配图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肖丁勤,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先后供职于行政机关、新闻信息和史志等部门。系国家邮政社会监督员、湖南省邵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