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万营
荐稿:杨青云
走访回龙寺、薛茨园
2020年7月19日。
清晨,一夜忽紧勿慢的小雨停了,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像是要转晴了,但天空依然灰蒙蒙的,总有晴不稳的感觉。大暑将至,已经入伏四天了,微风吹来,带着丝丝凉意。
昨天,久仰的宛昌老师从外地回来了。我和他虽是同乡,但从未谋面,只有微信往来。他的到来,使我非常高兴。邀来好友谢永彬、白金海、李自强和尚建银,陪宛昌老弟吃顿便饭。
宛昌和谢永彬是退休教师,白金海正值壮年,是中学教师,大家都是《乡土赊旗》的积极参与者、撰稿人。都有多篇文章在《乡土赊旗》和其它报刊杂志上发表。
李自强、尚建银二位都是戏曲爱好者,伴奏、演唱都有较深的功底,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李自强和宛昌老师在大跃进年代的孩提时期,同居一村,同吃一锅食堂饭,彼时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回忆起来犹如当年。时隔几十年相见,倍觉亲切。
乘好友们相聚的机会,我征求大家意见,翌日同去回龙寺、薛茨园,对姚雪垠小说《长夜》发生地进行实考,并电话告诉韩芳老师。
韩芳是饶良西怀街人,长居郑州刚刚回来稍留。韩芳自幼博学强记,可算是饶良的古今通。他既是《饶良镇志》的一名编纂者,也是《乡土赊旗》的撰稿人。当他听说要去探访回龙寺和薛茨园,甘愿放下急待处理的家务,和我们一起前往。
刚吃过早饭,谢老师乘其弟弟永群的车子就来到了门前。谢永群六十岁挂零,豪爽大气,乐于助人。听说我们要外出走访,甘愿义务驾车前往。白金海老师驾车到来后,我们备好茶水、雨伞出发了。
车行十余里到饶良镇政府门口,韩芳老师已在那里等候。他上车后,我们即向朱集方向前行。此时气温骤升,一阵燥热,浑身是汗。饶良去朱集十八里路不算远,因年久失修,最近又连续下雨,路面坑洼不平,如进沼泽一样。有的坑洼处水没过车子下盘,溅起水花飞向两边。车子颠簸起伏,让人有点提心吊胆。好在沿途看到有两座新建的大桥,已基本竣工。大桥建成即会铺路,看来离走好路的时间不远了。
在车上,宛昌老弟给我说 : “今天的走访应先远后近,比较合适。”我觉得有道理,故决定先去探访回龙寺。
回龙寺在哪儿?事前没少打听,但都与《长夜》中所说的地点不相符。经分析,回龙寺应在今社旗与泌阳两县的接界处的泌阳县境内。为弄清具体位置,我拨通了王瑜廷老师的电话。

王瑜廷是社旗县朱集镇人,原泌阳县文广旅局正科级干部。他是《红色豫鄂边》的主编,又是《泌阳县志》的编修者,说他是”泌阳通”一点也不为过。他是个多产作者,近来,他的多篇文章在《乡土赊旗》发表,点赞者众。前不久,我和谢永彬老师为“一枚珍贵的纪念章”,到泌阳县焦竹园中共鄂豫边省委纪念馆参观,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和帮助。

王瑜廷(中)和谢永彬(左)及作者(右)在中共鄂豫边省委纪念馆留影
他在电话中说 : “乡间常传言‘双塔回龙寺,紧靠温凉河’ , 应该在泌阳县泰山庙镇以南的小乔庄附近。” 车子从朱集街向东南行驶,及至袁老庄,发现去小乔庄的道路泥泞难走,车子跟本过不去。目的地近在咫尺不能到达,甚感遗憾。无奈,大家决定回转去薛茨园,择日再访回龙寺。 薛茨园本名茨园,因和附近的薛岗、薛洼村一样,大部分薛姓,故人称薛茨园。薛茨园是一个较大的村庄,一千多口人,历属泌阳县管辖,1965年初冬划入社旗县。同年由社旗县饶良区划入朱集公社至今。 车子很快就到了茨园村口,我的老朋友薛本全(事前约定的向导),已等候在那里。在茨园村口,见到了薛本全、薛海松、薛海林等老人。

我们首先问道 : “《长夜》第十一节中说 : ‘菊生的新义父叫薛正礼,一班人都称他薛二哥,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值得大家尊敬的忠厚性格。他在杆子中是一个重要头目,为人很和平谨慎,不多言多语,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连一根纸烟都不抽 …… ‘此人应该是你们庄的,大家都知道吗?”
老人们说,薛正礼就是薛运山,薛氏族中二门人,正礼可能是他的字或号。其父薛明付,母张氏,妻子陈氏。薛运山乳名叫双,因在叔伯弟兄中排行老二,故人称“双二少”。
老人们拿出八斤多重的《薛氏族谱》查找薛正礼。
双二少薛运山那时有母亲、妻子共三口人,没有土地,住在村东头的三间草房里,没有院落,西边和东楼院相邻。他瘦高个儿,平时言语不多,但对人和善,庄上的老少爷们都愿偎他。遇到啥难事,都想找他商量商量,叫他出出谋儿。他也能和薛七少那样的富人来往。那时庄上穷人多,没吃没喝。在大家一致举荐下他领着几个人下水当了蹚将,后来又当上了土匪小头目。正是薛运山在杆儿上有面子能周旋,所以当时像崔二蛋、老王太、老北头等那么多杆儿,从未到薛岗、薛茨园烧杀抢掠过,附近村庄也得以平安。因此,薛运山在这一带很有威望。
薛氏族谱中薛正礼一家的记载


老人们说 : 茨园村西有座薛氏家庙——瓦屋寺,庙里生长着多棵柏树。建国前夕,在部分薛氏族人的鼓动下,薛运山主持将柏树砍伐卖掉。之后,他怕此事被薛子正(薛岗村人,时任泌阳县县长)知道了不得了,因而举家去到泌阳县盘古山一带居住。土地改革时,薛运山回到茨园,按贫农成份分得了土地。可他并没有在茨园住,又去了盘古山,所分土地,又平分给了四个生产队。
时已近午,为了尽快结束这次走访,我们“兵分两路”,一路由宛昌、金海、韩芳去村中“寻找薛七少”;我和永彬在薛本全的带领下,去到薛正礼后人家中。
薛正礼的孙媳夏松梅热情接待了我们。原来薛正礼到泌阳山区后,住在盘古山前怀的大法沟(村)。他有两个儿子,长子薛书彬膝下有国立、国胜、国海、国友四子及荣、芝、梅三女;次子薛书德膝下有国云、国平、国芳、国山、国林等五子及玲、琴二女。
薛正礼后人二十余口,除书德之子国山(后更名为松山)及书彬之子国有(后更名为松有)回茨园定居(松有建有房屋,但长时间在外务工)外,其余仍住盘古山。
访问薛正礼的孙媳夏松梅

和夏松梅、薛祥法(薛正礼曾孙)及薛本全老人合影。

宛昌一行听老人们说,薛七少名庭章字少文,也是薛氏二门人。茨园三座楼院中,他家住在中楼院(俗称当中院)。院落豪华,有黑漆大门、腰屋、过厅、东西厢房和后楼。而今老房子早已拆除,仅剩一座腰屋。腰屋旁现有错落的新建房屋。西楼院的东屋依然在。至于薛七少的为人处事,以及后来的结局,老人们一时说不上来。
依然保存的老房子

天色早已过午,走访草草结束。还有一些需要弄明白的事,只有等到下次了。我们谢绝了乡亲们的热情挽留,驱车从窦(道)观返回苗店。在过时的午餐中,大家谈论着这次走访的收获和继续走访的打算。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