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马克是敢于担当的汉子,不但他在生活中勇于担当,在朋友中勇于担当,他的诗歌也同样勇于担当。他从不做无病呻吟,他从不故弄玄虚,他从不云里雾里。

都知道马克是诗人,但和马克交往中他很小谈诗,而是谈酒。其实他的酒量远没有他的胆子大,由于胆子大喝酒时常以势压人,胆小的也就被他给吓住了,往往他并没有多喝却总是给人感觉他喝得最多,人也最豪爽。对于这种现象朋友们都已习以为常,因为交往久了我和他的朋友们都看得出来,马克喝的不是酒,喝的是情,他把自己的情都融进了酒里,他又用酒来浓缩挚诚的情意。在朋友圈儿里,马克为人的坦荡而真诚是公认的,马克的勤奋也是公认的,他虽不谈诗,我却却常常看到他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诗章。我刚刚阅读的他的诗集《往事如云》无疑是他执著于诗歌的又一个例证。
每次读马克的诗都让我很感动,感动的不是他的勤奋,而是对中国诗歌美好传统的坚守,对中国人审美观的坚守,对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坚守。当今中国的诗坛,使我这个写了多年诗的作者,反而不敢写诗了。因为多少人坚守了多少年多少代的东西,曾引以为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的精华,现在突然很少有人问津,甚至被颠覆,诗在大众中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另类。诗,这一中华文化中的精隧,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学形式,不知从何时起如妖似魔,成了很多人的笑柄。纠其原因,是一部分所谓的诗人们,扔掉了自己曾经为之呕心沥血的美好传统,而去拥抱那些连西方人都早已唾弃的糟粕。使原本受人喜爱的诗歌进入了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好的东西自己不屑于欣赏,而艰涩的诗歌没人欣赏得了,(谁愿意在极其痛苦中去欣赏一首诗呢!)其结果是几个诗味相投的人相互吹捧,进而是自我欣赏,自我吹捧。不是那些写诗的人不懂得好与坏、香与臭,而是把写诗的工夫下在了诗歌之外。因为诗之外有太多的诱惑,诗人们一方面禁不住巨大的诱惑,一方面又放不下诗人的架子,只好在被极度诱惑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为自己竖一杆旗子,为自己命名一种流派,为自己叫出一种风格,在这些自欺欺人的幌子之下,欺骗诗歌和读者。

我觉得这些所谓诗歌的出现,只能证明一点,当下的一部分诗人已失去了担当精神。不敢将诗的触角触及到民族、国家和大时代。不可否认诗可以风华雪月,可以娓婉艳丽,但真正让人心灵震撼的、摧人奋进的,还是与人民、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作品。
这也正是我极力推崇马克的原因,马克是敢于担当的汉子,不但他在生活中勇于担当,在朋友中勇于担当,他的诗歌也同样勇于担当,这可能与他曾是军人现在又是人民警察的职业有关吧。打开他的《岁月如云》,每首诗都是与生活、与国家命运、与人民大众悉悉相连的,他从不做无病呻吟,他从不故弄玄虚,他从不云里雾里。因为他知道只有生活中的歌唱才有读者、才有听众。

走在斑驳的方砖铺就的甬道上/我巡逻在故宫/在青砖碧瓦面前/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很重/虽然不见威风八面的顶戴花翎/虽然不闻嫔妃们的甜甜笑声/但那一座座大殿/那一方方青砖/那雕梁/那画栋/莫不让人沉思让人回味无穷/且让思想的翅膀去穿越时空隧道/去寻觅去追踪/那烟波浩淼的历史/那久远的华夏文明/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让我用青春守护着历史/也好让每一个后来者面对着它整整容……
——《守卫故宫》
一个战士每天巡逻在故宫这历史的“深宅大院”中,多少游人习以为常、伺空见惯,但马克却从中发现了诗意、诗情、诗的境界,不仅有对美的发现,还有对现实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思考。这种把现实生活融入诗情画意的佳作,在这本诗集中俯拾皆是,无论写战士、写警察、写公交车司机、写社区服务员,他都能饱醮激情,用闪光的语言去讴歌那最普通的人和事。马克的诗可做诗读,可做歌唱,铁骨骨铮铮的汉子,心中流淌的从来都是最美好的音韵。
读马克的诗,永远是一种享受,享爱诗意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诗意。
2014年3月26日于北京远大路
简介

张国领:当代军旅作家、诗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北京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文学期刊《橄榄绿》主编、《中国武警》主编。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13部,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等2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战士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群星奖”银奖、《人民日报》文艺作品二等奖、 “河南十佳诗人”等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入《军事文学年选》《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学生课外精读》等三十多种选本。
作者:张国领 | 来源:海南日报、中诗网
----相关阅读-----

读马克诗集《往事如云》
解玺璋 /文
近日读了诗人马克的几本诗集。他的诗,写母亲,写妻子,写姐姐,写故乡人物,也写哨兵、玉匠、炉前工、推土机手、社区民警,以及学英语的老人,还写了北京的早晨、故乡的炊烟、布尔哈通河之夜、九渡河的秋天,甚至牵挂乞力马扎罗的雪,或者一个叫伊拉克的地方。总之,我们从他的诗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火一样的热情,他以一个诗人的敏感捕捉生活中美好而可爱的东西,他的诗因此而显得明亮、清澈、乐观、欢畅。他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那样告诉我们:云说,感觉到你幸福的呼吸/听得到你幸福的心跳/树说,看花儿正开满无垠的原野/阳光正在对你微笑。这里的云说、树说,其实都是马克在说。
诗人都是生活的歌者。他并不摹写生活,而只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冬天,肆虐的寒风呼啸着从燕山扑来,他却徜徉在温暖的草莓大棚里,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他发现:一滴露珠/正从绿叶上,跳下/湿润了草莓的笑脸/此刻,我不知道/摘草莓的姑娘/和她手中一颗颗/鲜红的草莓/谁是我眼中/这个萧条季节里迷人的/风景。这的确有些像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音乐创作纯粹是一个抒情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自白。”诗也是这样,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在情感中浸泡过的,所以,我们读诗人的诗句,常常能感受到他的体温,他的气味,他的满足和他的忧伤。
因此,对诗人来说,生活并不在其心灵之外,在其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做生活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生活,有时候就是一片落叶,一滴露珠,一首歌谣,一种味道,一个眼神,一处风景,甚至是一场春梦,一缕情思,它们在诗人的心灵里发酵、生长,终于熔铸成诗人对生活的想像,也顺便熔铸了诗人这个人。诗人吟唱着他的想像,他的诗句照亮了生活隐藏在黑暗中的部分,我们的眼前变得明亮起来,这也许就是我们时常提到的诗意。它是真实的,也是不可遮掩的,它不同于所谓的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它“是灵魂在音乐上的自白”,也即灵魂在诗句上的自白。我们读着诗人的诗句,其实是面对着诗人袒露的灵魂。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诗即是人,读诗即是读人。我们读马克的诗,感受其人,就知道他的热爱生活,歌唱生活是真切的、发自内心的。他说:“我不愿意去写一些空洞无物、隔靴搔痒的诗歌。在我看来,写这样的诗歌无异于在浪费时光。”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怨自艾,更不无病呻吟做骚人才子状,而是以一种“仁者不忧”的心态,歌唱他所热爱的生活。他看到“窗外的秫秸花开了/在又一个夏季来临/红的、黄的、粉的、白的……/一朵又一朵/竞相开放在夏日里/当微风吹来/它们轻轻舞蹈着/装点着窗外的风景/也装点着我们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为“窗外的秫秸花”吟唱一支抒情的短歌。这是一首清新、朴素的小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行,但其中所蕴涵的浓浓诗情,却好像就要呼之欲出似的。从它的诗中,我们读出了健康、快乐、豁达和阳光的人生态度,并深深地为它所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