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汇,对中国来讲是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发展,鼓励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
下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力之一就是能源革命。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是大趋势,能源技术变革与创新成为各国争夺的制高点。尽管现在国际环境不如从前,但各国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并没有中止。比如中德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已经超过10年,在中德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共同签署了三份联合声明,鼓励和支持两国科技界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和互动示范,双方共同成立了“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SGEC)合作平台,取得了积极成果。
中国要抢占能源科技革命制高点,有着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但目前看,增强创新动能,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方向上赋予创新主体更多自主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联合体作用,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收各国优秀科学家参与我国的研发项目。
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依靠这种优势,中国在过去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突破。就电网而言,通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交直流互联电网,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电网互联格局,拥有全球最高输电电压等级、最长特高压输电线路、最大新能源并网规模,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集中全国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以攻克某项重大项目或完成某项重要任务为主要目标,以实现突破性发展和跨越式进步为外在表现的独特体制。现在我们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就是要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政府、市场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我国现在已建成全国性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以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为核心,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电力科学院等等,组建了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能源央企和民企发挥产业协同优势,产学研合作已经做得比较好。
就我国能源科技创新的布局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在能源科技领域,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过去我们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是依托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基本都不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在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协调上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呼吁建立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如新型电力系统国家实验室等,打破体制机制的限制,薪酬不封顶,以此来聚合国内外优秀的人才。
二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很多“卡脖子”难题,凸显我国基础研究环节的薄弱。《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里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2.40%,其中基础研究占科技投入的比重为6.01%,这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科技投入的比重为15%~25%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状况不得到根本转变,难言科技自强自立,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度和投入度必须要加强。
三是人才队伍比较分散。目前我国能源领域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主要分散在国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国企中,人才流动受到一些制约,收入无法用市场化机制来衡量,这就导致相似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没有形成统一的科研力量。怎么让各机构的人才队伍既能够合作,又能够共享科技成果和利益,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四是国企和民企联动不够。现在国家强调建立创新联合体,以大企业为龙头,让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或者围绕某一项产品、技术、装备来开展配套研发。创新联合体是由代表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企业牵头组织、各类科技创新相关利益方组建而成,将需求侧与供给侧紧密结合,兼具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这有助于促进我国从渐进式技术创新向颠覆性技术创新升级。目前能源领域已在探索这方面的联合体,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政府和大企业采购中小企业的新技术,发挥出中国市场强大的产业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信上述这些问题在“十四五”期间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在能源科技领域,建设战略科学家队伍、成立国家实验室、建立能源企业创新联合体等都会得到进一步推进。
(作者系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强国创新智库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编辑:李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