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苟平刚,甘肃省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小酷爱文学,虽然碌碌无为,依然在坚持写作,现在从事林业工作。

把 根 留 住
苟平刚/甘肃
“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一年过了一年……”传唱了多少年的歌依然耳熟能详,感动了多少漂泊在外的人。浓浓的乡愁里有我们挥之不去的故乡情怀,随着渐走渐远的岁月,越发浓烈如酒,也就有了诸多的追根溯源的故事,不忍卒读。

这么多年过去了,往事如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故乡;惦念着根在何处;惦念着我从何处来。
不止一次地问着父亲,我们为何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姓氏?父亲也无言以对,不知所云。或者说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比如我们的老家在镇原上肖乡的路岭村里,族人聚居,人丁兴旺,仅此而已!
说起姓氏,“苟”姓的确尴尬,也曾从内心深处弃之如敝屣,工作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及至我的孩子们也是困扰不已,和女儿闲谈中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姓氏,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无不流露出对于张王李赵等姓氏的羡慕,而我却只能耸耸肩表示无奈罢了。
正因为如此,于是我一次次地查阅资料辞海,知道了“苟”姓的来历和起源。
苟.姓氏之一.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来源说法不一。较为常见的是:出自皇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后人姓氏)。
1 黄帝之子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人为苟.见《国语》
2 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
3 春秋时晋大夫之后避难改称为苟氏.见《急就篇》
4 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析敬为苟、文之姓.见《其车野语》等等。
阡陌红尘中,于乱石嶙峋中修行着,心头上的雾霾也烟消云散,慢慢地想开了,放下了,用一颗平常心看待着所谓的尴尬,对于孩子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
而我对于父亲的人生轨迹,过往,以及溘然长逝,还有言谈中常常提起的故乡却心心念念,多年以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为了帮父亲圆这个生前都未曾谋面的故乡,我们兄弟姐妹们一起走在了寻根的路上。听父亲说:我们的老家在镇原县上肖乡路岭村一个叫“苟”家洼边的村庄里,在这方热土上生活着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族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运动云涌缺衣少穿,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岁月里,常有饿死、弃婴、买儿一说。命运多舛的父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去修洮河,不知道过了多久,及至回家之后,满目疮痍,爷爷奶奶相继离世,短短数日,还是孩子的父亲便饱尝了人间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滋味。肝肠寸断撕心裂肺,不知道父亲是如何熬过的那一段昏暗的日子。后来父亲浑浑噩噩中一路乞讨,来到了山大沟深的宁县九岘乡,一个穷乡僻壤、山穷水恶的蛮荒之地,后来又几经波折,进了原来的林二师也就是如今的桂花园林场;后来父亲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虽然艰辛也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后来父亲有了我们几个孩子,也就越来越辛苦越来越疼爱我们了……

曾记得不识几个大字的父亲,对于文化和文化人总是毕恭毕敬,对我们写过字的书本如获至宝,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是有着无以言表的眷恋。
当我们踏上了故乡热土的一瞬间,就感觉亲切茫然,如果父亲还在该多好,虽然谈不上衣锦还乡,但毕竟回家了,正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该是多大的幸事,然而一切都远去了,走了的人这一生都见不着了故乡的一草一木是否还记得父亲当年的悲欢与落寞,淡淡的忧伤缱绻如丝,缠缠绕绕浮上心头。一阵风拂过,蓝天白云、沃野千里,绿波荡漾,还好我们回来了,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踩着父亲过去的足迹寻觅着故园,五味杂陈,如此就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听本家哥哥说,老屋已经填埋复耕了,爷爷奶奶的坟墓已经没有了,只有我不曾见过的四季风景更叠往复;只有我未曾见过的祖先躺在故乡的土地上,护佑着芸芸众生;只有父亲少年牧羊时的背影和他深深的爱溶入了这苍茫的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