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殇__拿什么拯救爱
文/李玉华
主播:心无落尘
轻轻的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爱是多么伟大、神圣、温馨、美好,爱会让人心生暖意和希望,而爱又是多么艰难,多么心痛,又多么牵肠挂肚。父女之情,母子之爱,本是天下第一情,第一爱,可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世间百态,是寒是冷是痛彻心扉。爱真的那么难?那么痛?
近年来总会从网上看到不愿看到的亲情,让人心悸。一农村老汉生养一女一子,女儿先后上高中上大学,然后出国留学,最终定居美国。于是女儿是他的骄傲,他的寄托,他的靠山。儿子从小不喜爱读书,由于爱子,不忍责子,罚子,象庄稼一样任其生长,儿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继承祖业在家务农,老汉爱子怜子护子。于是女儿变成这户庄稼人的钱袋子,摇钱树,家中大小事开销都交给女儿。女儿爱他们,觉得父亲养自己长大不容易,特别是供自己上高中,读大学,让自己人生实现翻转,有了后续的出国留学,国外工作、定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是应该的。只要家里张口,总会有求必应,千方百计伸出援助之手。父母兄弟高兴满意,也成了他们向村里人和亲戚喧耀的资本。

女儿支撑的背后是:留学的一切费用由男友出资,自己留学期间一直打工,收入全部寄给远在国内的父母,她的脸上淌着汗,心里装满累。后来父母要求她在村里给弟弟盖一处院,她和男友咬紧牙关,吃苦受累,省吃俭用,终于如父所愿,给弟弟在村里盖了一处好房子。接着自己结婚生子在国外谋发展,过着艰辛的生活。儿子三岁这年暑假,一家三口快乐的回家探亲,在父母家小住时,父亲又向她提出给弟弟在县城买一处楼,由于自己实在无能为力,便委婉拒绝了父亲。中午午休时,恼羞成怒的父亲用斧头结束了她们一家人的性命。当派出所警察责问其父亲为什么下手杀死女儿,这位父亲无愧无惧,理直气壮地说:她在国外享福,我为什么在国内受苦,杀死她不后悔。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女儿女婿年轻生命的无辜。养女不全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无穷的索债。女儿报恩无数,直至用生命偿还。人间之悲,爱之殇。

诗人海子在25岁时,用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芳华。临走前他已参加工作,是多才多产的诗人,在人们的诗人梦中走了,走的仓促也是蓄谋已久。梦想的饱满和现实的骨感,让年轻的诗人最终沒挺过命运之难。他是北大学府毕业生,他是年轻的诗人,他也是农村孩子,家中有三个儿子他是长子的农村孩子。为了买书读他可以忍受经常饿肚子,但他忍受不了由于经济贫困两任女友和他分手的事实。他也无法拒绝父亲和他要两个弟弟的学杂费和家用农资费,死前他还有欠款,他托付好友用他待收的稿费还债,一个25岁的优秀青年,一个优秀诗人带着无尽的梦和无尽的苦用生命奔向了火车。诗人走后,他的父亲寸断肝肠,泣不成声,立刻停止海子两个弟弟的学业,他认为是读书害死了海子,不能再让他们读书,可悲的父亲,可悲的海子。

有什么能隔断亲情?更何况是一个博士研究生,定居美国的研究生,和一个处于贫困农村七十多岁生病的老母亲的亲情?!老母亲躺在床上,盖着老式花被子输着液,苟延残喘,用广告的形式上了热搜,征寻自己定居美国27年的儿子,想在死前见儿子最后一面。网民一片哗然,指责儿子的不孝,忘恩,白眼狼……。时日不多网上又有另则消息,儿子托人捎信只有六个字:家务事难说清。并作好准备今年继续不回家。这则故事的背后则是:这个“忘恩"的儿子,由于家贫读书期间一直打工供自己读书,所获奖学金寄给父母,毕业后结婚更是自己白手起家,但由于家庭经济纠纷和前任离婚,再婚后为逃避家庭只好出国。他逃过了女大学生被父杀死和诗人海子卧轨的命运,却逃不过母亲网上热搜寻儿的跨国舆论。人常说家贫出贵子,可成了贵子依然摆脱不了贫穷的悲哀。或许他读的书多,选择了理性思考,保全不了家庭但保全了生命。

天下之爱莫过于父母,可天下之私也莫过于此类父母,养儿育女不全是为了爱,更是为了索爱,让爱变得自私狭隘,让儿女有了心债无法偿还,让爱变得艰难,心痛。
爱为什么会成殇?拿什么来拯救亲情,拯救心中抹不掉的爱? 奉劝天下父母,特别是处于极度贫困的父母,要学会爱,生孩养孩是责任和义务,孝顺赡养父母是责任和爱,不要把孩逼得不敢回家,甚至于绝路。爱是伟大无私的,是力所能及的不是无穷无尽的,爱是温暖的不是仇恨的。爱的回报是宽阔的,不只是金钱和虚荣心。 贫穷的父母,因为你们的爱,让孩子成了你们的骄傲,没有孩子不爱父母的,给孩子们一点宽容,一点理解,不要让他们吃过读书之苦,再尝遍生之艰难,给他们留一条回家之路,让爱变暖,让孩子们有信心和勇气回家看看年老的父母,看看养育自己的双亲,尽尽自己该尽能尽的孝心。哪怕是回家痛彻心扉的哭一场,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让家有爱有暖,让家有情有意,让孩有家可回,让人间至爱不再成殇,愿世界充满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