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喂 蚕
张秀花(甘肃)
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年到这个时候,我望着刚发芽的桑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母亲当年釆叶养蚕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一段无法忘怀的家史,母亲一生特别勤劳,尤其养蚕。

提起蚕,人们都不陌生,但养蚕的艰辛和蚕的成长过程,了解的人寥寥无几。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季节来说,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
母亲总以养春蚕为主,秋蚕只是为了留种少养一两箩筐。每年到春天,大地复苏,青草茵茵,树木萌发,母亲就为养蚕做准备,等桑叶长榆钱大小的时候,母亲拿出两片白纸,上面有秋季蚕蛾产下密密麻麻比芝麻还小的褐色蚕卵,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比小蚁还小的黑蚕蚁破卵而出,母亲采来几片桑叶,轻轻放在纸上,小蚕会乖乖地爬在上面采食,母亲找来干净的碟子,连桑叶一起提起,放在碟子里面,上面在加盖一个碗保温,这样连续两三天,纸上的蚕卵全部破壳而出,蚕的生命就这样开始了。
吃了几天桑叶的幼虫便迅速长大,一夜之间能长几分。然后就开始“睡眠”,一天过后,小蚕蜕去黑旧皮,换上雪白的新装,接着使劲的吃桑叶,逐渐长大,然后有“睡眠”蜕皮,这样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在蚕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付出了艰辛的劳作,把逐渐长大由黑变白的蚕宝宝,找来竹箩筐放在里面,把采来新鲜的桑叶擦净剪细,一点一点的撒在上面,它们时时吃,日日长,由原来一箩筐,分成二箩筐,三箩筐……,到后来十多箩筐。母亲准备一个闲窑,打扫的干干净净,用砖支起木板,把所有装蚕的箩筐,整整齐齐摆在上面,桑叶在不用剪碎了,把整片的叶子撒在上面,它们吃起来犹如下雨般发出沙沙的响声,每天需要采很多桑叶,这个重担就落到父亲肩上,因为养春蚕的人很多,桑叶很欠缺,每天父亲和母亲要到很远的山沟里去采叶,父亲挑两筐,母亲背一背篓,他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回到家。但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因为要用蚕丝买钱来维持我们的生活,看着日日长大的蚕宝宝,父母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总是说:再苦再累也要让你们姊妹吃饱穿暖,读书上学,我大字不识一个,很羡慕那些文化人。
每天都要清理蚕屎,这个很费工,有细致的活,就由母亲和妹妹天天负责,把蚕一个个捉出来放到空箩筐,倒掉残叶和蚕屎,十多个箩筐都要一个个认真清理,胆小的我只能帮忙倒掉杂质和蚕屎,看见白白胖胖的蚕虫,我好害怕,它蠕动着软绵绵的身子,摆动着抬起的头,一双黑黑的小眼睛好像老盯着我看,我浑身总起鸡皮疙瘩,但调皮的妹妹总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我身上,吓得我魂不附体发出惊心的尖叫,一旁的妹妹却得意大笑。
当蚕蜕掉四次皮时,就快要织茧了,吃桑叶更多更快,母亲说这时候是养蚕的关键时刻,要勤供叶,勤清理,要么就应响蚕茧的质量。
一家人整天忙碌的照料,夜晚母亲总要起来三,四次,点燃煤油灯,把准备好的桑叶一箩筐挨一箩筐的供给,我借着暗淡的灯光看着母亲日日憔悴的面容,布满血丝的双眼,两鬓斑白的华戍,心里有难以诉说的酸痛。
在母亲精心照料下,蚕很快就要织茧了,把麦草捆绑成把,靠在窑旁,把成熟的蚕一个个捉出来放在上面,成熟的蚕明亮透黄,一点叶子也不吃了,在箩筐里乱跑,母亲养蚕经验丰富,她能认出那个即将吐丝织茧,那几天夜里母亲很少睡觉,黑明昼夜的忙碌,终于熬出头来了,雪白的蚕茧结满草把,形状各异,有圆形,有椭圆形的,也有扁形的好看极了。
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摘雪白的蚕茧,那喜悦的心情用语言无法形容,装满一箩筐又一箩筐……,凉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在过几日,母亲把蚕茧抽成丝,捻成线,用五颜六色的染料染成彩色各异,鲜艳夺目的彩线,心灵手巧的绣女争抢着购买,母亲的彩线色泽质量一流,很受绣女喜爱,绣出的成品巧夺天工。
我欣赏春蚕巧妙精致的织茧本领,更欣赏春蚕无私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是对蚕一生真实写照,蚕用它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做出极大的贡献,它吃的是草,吐出来的是洁白无瑕的银丝,织成精美的绫罗绸缎,是世界人民睛眯的奢侈品,是中华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丝绸之路的牵线者,是世界友谊桥梁的缔造者。
我感谢父母当年勤劳的付出,如果没有您无私的奉献,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天法跨进求知的大门,也不可能用笨拙的笔,描写这难忘的人生经历,父母虽然离我们而去,给我们留下勤劳朴实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终生受益。在数十年来的人生路上,我没有感到过困难,也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我为勤劳的父母感到自豪,我为华夏儿女自力更生,勇于开拓的精神而感到骄傲。

作者简介:张秀花,甘肃省镇原县人,60后农村家庭主妇。劳动家务之际热爱学习写作,先后在刊物和公众号平台发表散文、诗歌百篇之多。作品关注度高,是读者最喜爱的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