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俄罗斯人家中去作客

2002年去俄罗斯留学期间,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能不能去俄罗斯老百姓家中去看一看,与他们进行一点粗浅交流,也算是对当时普通人家生活真实水平的考察, 对俄罗斯下层人们思想的了解,更是对当地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待人接物情况的体验,更是对他们文明程度与对未来向往的亲身体会。
留学半年多时间里,我正好有过两次去俄罗斯人家作客的经历。。一次是临时上门,算是不速之客。一次是因为有人与他们熟悉,算是应邀前往。

2003年1月2日上午我们参观完前苏军与德国侵略者墓地,心情还是比较沉重的,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衰落而探求,为我们国家的前途与未来而思考。在返回的汽车上,我们四位同学与翻译进行着热烈讨论,也在进行着反复争执,真正是发表各有看法,各述已见。总是感觉到前苏联这样结局,一定是多年问题的积累,一定是意识形态出了大问题,一定是里应外合得了手,一定是人民群众遭了殃。到底是什么情况,百闻不如一见。这时候有个同学提出来咱们去老百姓家中看看他们生活现状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致同意。
到那里去?举目四望,这时的伏尔加平原真正是一幅展开的美丽图画。整个一个雪的世界,平平展展,除过偶尔有一两台汽车从公路上驶过,太阳照射下的雪原特别明亮与刺眼。没有一个明显高地,没有一棵树木,更没有行人可以打听。这时我们看见返回道路左前方有一个村庄(俄罗斯人称农庄),一户户独立院落,一排排俄式住房,各式各样,不单单是外形,包括高低、大小以及近前后看见的外墙颜色,没有一家雷同,雪后看得更加清楚。只有那一缕缕慢慢升腾的煤烟告诉你这里有人居住。就去这个农庄成为大家共识。

去那一家?因为我当时年龄大一点,大家提出由我确定。我告诉翻译同志,咱们就去房子最高那一家。我们即在进入村子不到200米地方停下车子,看着这一户约摸一亩多大的院子,用木板作为院墙,院门也是由木板条做成,我们可以通视到他家小门口。翻译上去按响门铃。没有一分钟时间,出来一位身高约1.75米,穿着T恤衫的男子,听着翻译刘万义同志向他介绍:我们是中国军队留学生,路过此地,想到他们家里参观一下,不知可行。这时我仔细端详这位年龄约摸50岁的男主人,留着短发,前额显得光亮,长着典型的俄罗斯人面孔,只是鼻子显得略大,眉宇间透出的是聪明与热情,马上做出热烈欢迎请我们进门手势。
我们5人加临时雇车的司机,通过院子中间这一条直通房门小道,看着院子里厚厚的积雪,只有几棵小小的树木,算是院子里植物。但光光的枝条,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样树种。一进人家小门,是个较大玄关,首先是扑面而来的热气,我们脱掉外衣。看着自己棉皮鞋或者冬靴上的冰与雪开始融化,不清楚如何办时,男主人提醒我们可以把鞋子脱掉,只要光着脚就可以。我们几个看着人家木地板,看着我们弄脏的地方,不好意思,只能是按照主人意思,脱掉鞋子随着主人进入到他们家客厅。

客厅里十分热闹,四位女士和这位男士正在喝酒,他们热情邀请我们入座。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不清楚人家今天是什么讲究,不明白该如何处理。只好让翻译反复给人家讲我们是路过这里,只想参观他们这美好的家,真正了解俄罗斯人家生活。交流后得知这位主人名叫尼古拉,这个村子名为草原农庄,整个农庄不到一百户人家,400来口人。尼古拉是原来这个农庄主席,现在是这个农庄自己办的公司经理。从他们家的住房、家具和汽车等来看,他的富裕程度是这个农庄最好的。今天正好是他的生日,四位给他祝贺生日的是夫人、两个姐姐与女儿。女主人起身收拾了桌子上的菜品,进入厨房另外准备沙拉凉菜;女儿马上开起俄式茶炊,给我们重新烧茶,两个姐姐也忙着收拾桌子与餐具。利用这个机会,主人邀请我们参观他家住房。房子是他十几年前新盖,里边按照客厅、餐厅、三个卧室与更衣室以及厨房设计,整体上比较大方,面积可能在300平方米以上。客厅除过由餐厅搬进来的餐桌之外,原来的沙发质量也不错,大立柜算是式样与客厅相配。让我们欣赏的是人家的室内,除过门厅与厨房之外全是地毯,周围由原木进行装修,我们与他们一家人全是光脚在里边行走。厨房里由于平时不炒菜也是干干净净,女主人是光脚在里边操作。暖气是他们自己家庭修建,自家烧煤。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主人十分好客,边谈中国的发展令他们羡慕,中国邓小平他们也知道,中国过去不行,现在比他们俄罗斯强得多,边打开客厅酒柜拿出来一瓶伏特加酒,介绍是由前苏联拉脱维亚生产,他的朋友送给他的礼物,今天要给中国来的客人品尝。主妇快速为我们准备了两大盘蔬菜沙拉和肉食。最让我们吃惊的是人家酒量与直爽。尼古拉喝酒杯子比较大,一杯大约在40克以上,对我们敬他生意喜酒可谓来者不拒,一气把生日酒喝了近一斤。4个女人我们敬人家,5个人分别共同敬,人家什么也没有说连喝5个。让我们这些男人们自愧不如,也有我们个别爷们人家喝了自己不喝藏起来半杯。尼古拉告诉我,气候原因,他们的酒一直喝到过了三八妇女节,才着手开始地里生产。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里肥沃辽阔的土地,数量可观的收成,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当然,零下20来度的寒冷户外,来到尼古拉家中温暖的室温,相差近50度,真是室内着单衫,旷野皮衣寒,人间有正道,何惧万里远。

一个小时后,当我们起身告别时,既依依不舍,深深感谢尼古拉一家人的热情真诚,又感觉到我们特别尴尬。因宾馆房间己退,行李全寄存在火车站。临时决定参观农家,手中空空,无法感谢尼古拉全家。情急之下,只好把毕重峰同学携带的中国军人帽徽作为礼物,送给主家算作纪念。
1月4日凌晨四时,我们来到了奥伦堡州府所在地奥伦堡市,按计划上午参观了前苏联英雄,人类伟大的宇航员,第一个进行太空飞行的加加林少年求学学校,这里是他的故乡。参观了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在这里居住写作地点,猜想当年他是如何在这里完成伟大诗作。
重要的是参观了亚洲与欧洲分界线。在乌拉尔河东岸,当地政府新修了分界线碑,这里真正是一步跨越欧亚两大洲。过去的分界线设施修建在公路的西侧,这里有小小的纪念设施,我们踩着厚厚的积雪,到点位上看了看。对于新修的分界碑,因为他高大气派,你只能是近处观看其雄伟,远处留影有全景。这里把广袤的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分了开来,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正是他最为鲜明的自然分界。
午餐我们是应邀到瓦列里先生家去作客。因为我们的随队翻译刘万义同志原来在这里军队院校学习过,整体情况熟悉,他与院校的女管理员达妮亚特别熟悉,有具体联系方式。我们到来是瓦列里与儿子一起去接站,带着我们到平时并不接待外宾的州政府接待宾馆住宿。也是他们父子二人开车拉着我们参观与采购,他们既是导游,又是司机,还是导购。当我们到达他们家时已是当地时间快13点了。主人特别热情友好,为我们准备了具有俄罗斯与中国特色的食物,有俄罗斯人大块烤肉与炖肉和多个热菜,有中国人喜欢的面食与大米,尤其是为我们准备了纯银餐具与中国人最为熟练的筷子,准备了上好的俄罗斯美酒。

和瓦列里一家四代共进午餐,真正是见识不少。眼见得是军人之间共同特点。瓦列里是1968年入伍前苏军工程兵部队副团长,以俄军中校离开军队,但军人干脆利索,办事规范,敬酒认真,喝酒自觉的传统作风表现突出。包括晚上我们回请时体会到的是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与军队的深厚感情。我们受邀请是因为刘万义翻译在这里学习时,达妮亚作为学院学员生活管理人员,与他们建立的感情,也是这位女军士能力水平与良好素养之反映。从家庭收拾程度与饭菜质量能够看出来她的能干与口味,也能够反映出来他处事大方与得体。体会到的是这一家人文明程度。本来瓦列里的母亲已经86岁了,而且骨折卧床休养,但听说要招待中国客人,一定要儿子把她扶到桌子上,参与进餐,也友好的给我们敬酒祝福。特别是我们离开时老人家一再表示祝愿之意。尤其是我们下到楼下回望楼上,看到老人家爬在窗台上一直在向我们招手,直到相互看不见为止,心中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奥伦堡是俄罗斯的一个中等城市,规模不大,但城市建设具有近600年历史,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在俄罗斯军队建设与作战史上小有名气。我们从瓦列里这位退休军人身上,看到他们如何在前苏联解体后艰难转折,如何自己打拼,办了两家公司,其中一间面粉加工厂在当地很有影响,是他们家庭日子过得这样好的基本来源。从接送我们两台全是进口车辆上,反映出他们已经摆脱了当地绝大多数人仍然乘坐俄式拉达境地。他们家住房宽敞与装修程度,到目前也是我们国家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装修风格不能比,关键是他们采用材料比较高档大气,包括让我们参观17、8平方米卫生间,一个可以冲浪的池子,没有3立方水是满不了的。

家里摆设器具可以说既有档次,又有文化,也显示他们职业特点。他们一家的穿着可以反映他们的追求与生活,老奶奶个子不高,显得病后比较瘦弱,但两个眼睛透出的是热情与斯文,说话轻声细语,表达慢而有内涵,如同我们中国老太太一样看着我们这些年轻人,充满友好与和善。而女主人的干练利索,快人快语以及对中国留学生的良好印象,以至对每个他管理与服务过留学人员特点的记忆,让你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个对事业与家庭特别上心的女人。那满头银发显得更有风度,不断招呼我们吃饭的态度让你深深感觉到她的热情好客。白色的衣服更显富态,每一道菜上来,她的介绍也是让你有吃的是文化与艺术感觉。瓦列里作为职业军人,说话的严谨与准确,你能体会出他过去在军队养成与现时的保持,接近1米8的个子与壮实可见他面对困难的信心与能力。他的儿子身材比他更为壮实,是家里工厂与公司主要经营者,对他所开日本车辆爱惜程度让我们有了认识。当我们一名同学在亚欧分界线下车后,把高档小车的门子当作军用吉普车门一样重重关上,这位小伙子连连喊“捏、捏、捏”,即俄语不、不、不。他的孙子当时大致是5岁多,长的漂亮,举止文雅,在饭桌上表现很有礼貌,也给家庭增色不少,给我们留下美好
20年过去了了,回头看看,当时没有特意安排, 但参观也好,作客也好,我们是看了两家有代表性家庭。既有农庄农户,也有城市住户;既有祖辈在一地生活家庭,也有他们自己进入城市之后家庭;既有农庄领导转型成为经理家庭,也有军人复员之后转型家庭;既有临时上门之户,也有提前受邀之家。不管如何,我们对俄罗斯普通人家生活有了直观印象,对他们住房与爱好多少有些了解,也对他们待人接物有了切身感受,更对他们文明程度与礼貌规矩有了具体体会。

十年后的2012年,我作为国家主席代表之一,曾专程去俄罗斯,参加图拉俄军武器装备建设三百周年有关军事活动,但再无机会到俄罗斯朋友家中去作客。
谢谢尼古拉与瓦列里两家对我们热情招待,祝福他们两个家庭与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能够长期友好,如果他们两家有人来中国,我一定与当年同学们邀请他们来我们家里作客。

《作者简介》
李建印,陕西澄城县人。1957年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伍,服役41年多。经军队初、中、高级培训及赴俄罗斯留学,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历经基层部队带兵训练,后在兰州军区机关工作至退休。少将军衔。长于战备、训练、装备、管理工作,文字新手。

2022年3月17日完稿于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