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现实 ——小议写诗是可以一气呵成的
文/徐和平(江苏)
这么多年来,在写诗的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可谓是且行且珍惜,虽然说没有一以贯之,却始终与诗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始终坚信诗在远方!
与诗交集,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每个月能在企业报上发表二到三首小诗,看到自己的小诗时常刊登在企业报上,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只是由于诸多原因,写着写着便搁笔了。如此反反复复多次,最终也没有写出一首“大家都说好”的诗来,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对于写诗的追求。
可以说写诗的过程,对于一个业余诗歌爱好者而言是一个静心而又愉悦的过程,尤其是在某种外在因素的碰撞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完成一首令自己满意的诗歌作品,那种感觉实在是难以言说的。尽管大多数作品是要花费一定时间去构思或酝酿,但不排除有些作品是由于受到某种外在因素的引领或触动,因而创作起来可以说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
比如说,我在今年3月9日发在自己的《都市头条》号上的这首《连云港的春天》,就是在本市海州区发生疫情后的第五天,结合连云港市的人文环境,重点抓住全市上下防疫抗疫的步骤和措施,并巧妙的与诞生于连云港市的《西游记》中孙悟空降魔除妖章节的触动有感而发的。这首诗仅仅用了二十几分钟时间便基本完稿。该诗中提到了“含苞待放的花朵”、“倒春寒”、“妖疫”、“金箍棒”、“孙悟空”等等。与3月14日《连云港日报》发表的社论《坚持就是胜利》章节中提到的“孙悟空”,以及同一天张文宏发文提出:“这波疫情是一次倒春寒,春天必将到来”的观点均相互印证和相互吻合,这就说明无论是诗歌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诗人,必须具备超前的创作思维意识和创作联想能力、必须结合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这样才能与社会的酸甜苦辣咸同步,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至于这首诗能不能称得上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那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讨论。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诗的指向或隐喻,应该说是很有应时应景感的,全诗
从一个侧面描述了连云港市发生疫情后,当地政府和居民之间上下联动,防疫抗疫的决心和措施,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巧妙的将“含苞待放的花蕾”、“倒春寒”和“孙悟空”、“堡垒”、“屏障”等暗扣于诗中,读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并能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当然,这纯属个人观点,或许会被认为有夸大其词之嫌,望读者诸君大可不必介意!
综上所述,主要是为了印证这篇诗歌创作谈的主题。大凡搞诗歌创作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即,为了创作一首诗,有时经常是熬更打点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有时创作一首诗往往是心到意到,仅仅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时间便可完美完成,而且感觉起来似乎比花了几天功夫完成的诗歌还要耐读、还要有诗味!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对应了古人有“七步成诗”的意味。
相信许多诗歌爱好者和专业诗人都有这方面的体验,当然,这首诗或许未必就是一首好诗,但毕竟是自己像酿酒一样酿制出来的,至于醇度够不够?或许是要因人而异的。

作者简介:徐和平,江苏连云港人,从事多年宣传工作,做过特约记者、报刊编辑,以及当地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在诸多报刊发过长篇通讯、报告文学、新闻报道、摄影作品等。涉足网络诗刊公众平台后,做过诗歌网刊编辑,在数十家诗歌网刊发表近1000(篇)诗歌和散文。同时有诗歌作品见诸报刊,或被入选各类诗歌选编(集)、偶有诗作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