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篇:泰 伯
用人之道
【原文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这一章,既是用人之道,也是对为政者个人修养的要求。“骄”即骄横之意,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就是“骄”;“ 吝”不仅指吝啬,而且有气量狭小,处事小气,斤斤计较的意思。这一章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有象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如果骄傲看不起人,自以为是又气量狭小,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话,那其他方面就不值得一看了!意思是这样的人难担大任,不足为用。反过来讲,选拔人才,不仅要看其才能品行,而且要看其胸襟是否宽广,有没有度量,能不能为大局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挑起重任,成为治国安邦的栋梁。

用人,历来是政治中的核心问题。毛泽东就曾尖锐的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哪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呢?这个貌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现实问题,因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并不多,更何况,人才的具有多元性——有些人满腹学识,为人处事也清正廉洁,但却不一定就有能领导一个部门,担任一个地方的政府行政首长,硬要他当,莫准儿还会害了他!这些人才,只能搞学术、搞研究,能当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当不了政治家。也有一些人,有才有德,品行端正,但却胸襟不宽,为人处事小气,斤斤计较,心中容不下事,把握不住取舍,常常患得患失,这样的人同样担不了大责大任;相反,有一些人,才学一般,个人道德品行也不可恭维,但却有胆略,更有谋事成事的能力和眼光,能把事情办好,更有在复杂情况下处理复杂事情的才能,这些人,往往反到能委以重任,只不过这些人更难驾驭罢了,用得好,就是治国的栋梁,用不好,失控了,就会成为乱政害民的魁首,历史上的奸雄巨贪往往如此。所以,真正能达到仁、智、勇 “三达德”的理想型人才确实很难得。是故,古往今来,在用人上就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开局、中兴用能臣——即在创业打天下,或者一项工作刚刚起步,需要打开局面的时候,不仅重用有才干的人,而且在人才的选用上不求全责备,千方百计笼络各方面有才干的人为自己效忠,甚至明知其贪且淫,但只要在掌控之中,往往也会睁只眼闭只眼,视而不见。这一时期,往往政治相对清明,君臣上下齐心;稳坐江山倚小人(庸才、奴才)——局面打开了,江山坐稳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巩固地位,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这时候,有才智、有主见的能臣往往就会对其个人的绝对权威构成威胁,而庸才既成不了事也坏不了事,最大的长处是能维持既定的局面,奴才则始终效忠于己,听命于己。这样一来,个人的绝对权威是树立了,但社会的事业却会因此而固步不前,表面的太平盛世之下,往往会积攒下诸多难以化解的矛盾,一旦爆发就会引起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这就是历史为什么会呈现出“开元多能臣,太平小人多;世衰群雄起,乾坤常轮回”现象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也是如此。我们看一个领导者,初来上任,工作需要打开局面,往往是很敬重人才,并努力为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环境,但是,一旦工作局面打开了,个人威信树立了,就不那么敬重人才并逐渐“挑剔”起人才的不是来了;倘若人才有不能绝对服从的表现,对自己的威信和私欲构成威胁,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打压、排挤甚至迫害,转而重用庸才、奴才,并将其培植为心腹。领导者的私欲愈重,这种现象愈明显。是故,真正的人才,很难成为集权者的心腹——这是集权专制社会的通病!

孔子站在仁道的立场上,当然希望建立“清明政治”,只不过他将政治清明的希望寄托在了为政者的个人道德品行上。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德才兼备的人才确实难得,尤其是能以天下为己任的贤才志士更是难得!所以,就引出了下一章的感叹:
【原文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指当官的俸禄。意思是说,苦读三年书,不只是为了当官得到一份俸禄,这样的人实在难得。哪么,求学读书的目的不为功名利禄又为了什么呢?这就是仁人志士高远的政治抱负,体现出了儒道精神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何以不在鲁国做官却要恓惶惶如丧家之犬去为实现他的仁道梦想而周游列国了!于是,紧接着就来讲志士从政的操守了。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