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抗疫去了
文/菩提树
元旦,我到了深圳,住在了儿子家。这个春节,疫情在深圳时高时低地发生;这个春天,天气溫度较低,冷在身上却暖在心里。
一天上午,儿子把电话打过来说:"妈,我被单位抽调,去支援抗疫前线,我现在回家收拾行装。马上出发,估计要两周,全封闭管理。"这突如其来的电话,让我的心一“悚!”我正在外面办事,本能地反应道:“安全第一,照顾好自己。”我知道驰援抗疫前线本是一种光荣,但有可能直接接触阳性患者,不乏有诸多隐患与危险。于是又说道:"全心全意去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期待你凯旋归来。"接着,我把春节期间为学生在公众号平台编辑的两句小诗发给他:“朗赧明月夜,曲歌动寒川,召必回,若有战,擐甲戈,再冲天,‘疫’战场上震华寰……”我又叮嘱他:"希望你在这次特殊的任务中写出一首好诗,然后参加第十六届‘三木秉凤杯’征文比赛。″

不一会儿,儿子把电话打回来:"妈妈,我替你买的那本《遥远的救赎》一书已到,你自己按照我发给你的密码去自提柜取一下吧。″他又说:“这次出征,我身边带了一本书,你猜一下书名?”还没等我回答,电话那头传来嬉笑声:"就是前几年你给我邮寄的那本《道德经》,工作之余我想再细读一下。“电话这边的我有点小感动,欣慰与心安交织在一起。我知道人生最后拼的是人品,“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的道理将会在他每一次生命体验中落地生根。我希望儿子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骁将″。

此时,我已经坐在阳台上,看着书,晒着太阳,心里很是欢喜。作为母亲,这件事情让我联想了很多很多:"绘事后素″、"里仁为美",这是孔夫子对一个人成长标准的表述。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图画,一位母亲能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比丰足的物质生活更重要。在我眼里,有仁德的人不会长久贫穷,就应该拥有美好的生命。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能否以人品立世,要通过实践来一次次地检验。

临近午夜12点左右,我正在灯下翻看《论语》,儿子的信息进来了:“这几天,我们个别几个人要住大通铺,不能洗澡了。这倒没啥事,就是不习惯,有点受不了。”我马上回复道:“那就克服一下困难了,红军长征路上去哪里洗澡呀?人生难得这样的体验。这种援助本身就不是来享受的,它是来服务的、奉献的,是来做志愿者的。要带着一种好心态,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全力以赴,足矣!”临睡前,我觉得还要发个信息,安慰一下非常爱干净的儿子:“你得正视这件事情,千万不要有抱怨,有抱怨就失掉做这件事的意义了。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习机会,这是一个向上向善,提升大爱的能量场,不要辜负期待。人活着就要学会吃苦,能吃大苦的人才有大作为。电影《亮剑》可别白看了。上天给你一个体验场,就怕你沒觉悟。现在的年轻人要正视困难、客观地看待富足生活条件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阅历,这就是财富。”
第二天清晨,我拿起手机,才看见孩子回复的那个敬礼的图标,时间显示凌晨三点多。我心里默念着,噢,孩子工作到这么晚。这样的熬夜要坚持二周呀,好在他还年轻着!

那日,我终于又接到儿子给我打来的第二个电话。他告诉我,昨天在会上发言,反馈各街区情况时,区长表扬了他。接着又说:"我来之前,正好看了电影《长津湖》,英雄们为国出征,敢为人先的精神也让我很感动!我们这里每天紧张的工作安排,让我见识了世间的温暖,我也特别想在这里多为他人尽点微薄之力。妈,这真是我的心里话,你信吗?″我坚定地答道:"我信!我信!″放下电话,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个孩子长大了!真的长大了!″我自语着。我想,今天的深圳人,正众志成城,举全市之力,开太平之壮举。我们在享受国泰民安盛世之时,就是要有感恩报国之情。当祖国发出号令,谁应首当其冲?在这个沒有消烟的战场上,男儿的血性唯有燃烧成炬,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璀璨。保家卫国,驰骋疆场,不让一例不安全因素过关。这就是考验,这就是报国之行。抗疫前线是一堂课,更是一堂人生的大课。恶战思良将,勇者立潮头,仁者无敌,仁者无畏。
连日来,深圳疫情此消彼长。这源于香港疫情的不稳,导致深圳疫情的反复。为了保证全市人民的安全,市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应急体系。"排查、转移、维稳、密接,核心区、管控区……″这些词汇,居民们早己耳熟能详,他们全力配合政府,开展区街二级宣传活动,每个小区每个人24小时核酸跟进。一切井然有序,平稳推进,有令即行。
今天,我没有等到儿子给我打话。我知道他在前线,但我还是把我看到的《论语》里的这段话,通过手机发给了他。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同频共振,同气相生。你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见贤思齐嘛!要尽职尽忠,要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出一身好本领,但更要注意安全呀!!!”信息发出去了,我的心也安了。我相信,因为这件事,孩子的精神世界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孩子在读这段文字时的神情。
夜己深了,卧室里,这一束暗淡的灯光却照亮了我的心。一个母亲最大的安慰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人,成为那个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文于深圳2022.2.25











【编者简介】菩提树,原名薛伟,教育工作者。曾任哈尔滨市学府小学校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哈尔滨市旗袍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社员,南岗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朗诵,爱好写作,喜欢用声音守护童真,用文字丈量世界。亦喜亦忧,在文字里寻道,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明明德而至善至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