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65)一一人往高处走
文:杨忠敏
任何社会形态,都会强调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为作。这是因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而在社会运动过程中总得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人。

鲁老夫子曾经赞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话说得极通俗,理喻却十分深刻。他老人家多用“民族脊梁”称颂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为民请命的、舍身求法的实干家。
如果我们回头想想过来的人和事,不得不承认身边确有些站在时代高处的人。坐过飞机的人,或者有过如此经历:飞机起飞的机场,阴云密布,狂飞怒号,沙尘迷漫,一派迷茫。可飞机升到万米高空,却是碧空万里,天宇清朗。再回望机翼下方,不过几片浮云。这种心灵的感受和震撼,远远超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感觉。高人,高在对时空的超越,“不为浮云遮望眼”。
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心学学说,佛教有“心外无物,四觉皆明”之说,这些原始唯心论主张修身先修心,心底清白纯洁,神志清爽亮丽,自然会身正行端,宁静致远,行走人间。

中国文化讲究“问心无愧”,因为心愧就是人性的决堤崩溃。人心些微的趋阴越暗、取恶取丑、向私向狭、索爵索禄,都是凶兆恶向。一旦堕力无牵,必然一路滑落,直坠深渊。 我们见证太多太多在穷途末路上还大言不惭讲理想讲人生的克里空们,本来一生贪生怕死,偏巧最爱讲英勇献身的故事。那些心底晦暗之人,终生走在亦灰亦白亦黑的几条道上,动不动指责走在高处的人出风头、走绝路、入险境。他们赞许有加的就是匍匐在他膝盖下的那些人。

人往高处走,就是把人的心性维系在时空的高处,追求超越时间空间的束缚,思人末思,见人未见,行人未行。不尚空虚而实干,不尚空谈而砥砺,实干兴邦,笃行惠后。以一代人良好风范,留下一代人丰硕的业绩。
文明时代讴歌、赞许敢为天下先的人们,就是要为先行者、独行者和向高处跋涉的人开僻广阔通路,让攀登路上少些迷途和坎坷,让更多更多的人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惟有如此,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有未来,才有辉煌。
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