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63)
——《易经》的哲思哲理
文:杨忠敏
许多学者一口咬定巜易》为卦书,纯粹是一部占卜算卦的大杂烩。西方学者武断鼓吹:中国无哲学。
必定,我们先祖有智慧超常之人读懂《易经》之后,不断地深究与扬弃。他们在历史与现实、具象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反复探索之中,终于探骊得珠,获得了易理学识学理上的重大突破。
原始先祖的结绳记事,数筮运筹,以至于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都是最初的智能训练和精神启蒙的印记。到了伏羲创立八卦,中原大地展露出的人文曙光昭示着华夏蒙昧时代的终结。后来“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夫子“苇编三绝”读易经,撰易传,这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文化跃升。
《易经》构建起了一座人类哲思与哲理的宝塔,高高耸立在世界东方。一部《易经》,就是人在天地间哲学的沉思与叙述。
中华大地从此以往,农兵匠商医之学和文史哲诸门学说,无不见证着《易经》哲思哲理的映照和光辉。中华文化充满着理性思考,充满思辩陈述,充满着温润人文关怀,这些都离不开先贤圣祖最原始的启蒙和开导。
易理是纯粹唯物论式的表述和演绎。"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以乾、坤、巽、震、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文王演周易,更是用万万千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具体事例,以事证理,以理示人。
人文先祖以自然界存在的最典型的八种客观存在,以及这种客观存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种种自然现象,对于人类生存生产和和平战争的影响,从而总结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变易与不变的道理和规律。人类心志心智的开启,始于格物致知。
易理揭示事物 辩证关系的存在与演化。阴阳交感生万物,质能转化催生发,能量平衡出新态等等的辩证规律,巜易经》作出精准图示和逻辑演绎。
讲《易经》得懂“持经达变”的辩证关系。经就是真理、规律和天道,变就是变异、变化和变革。要牢牢理解把握住经这个基点,尔后去以“不变应万变”,以达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守成与创新在历史进程中相辅辅成、互助相长。历史不曾等待,历史也不会等待。

易理在探幽撷微中索源知变,顺应时势。一卦六爻,刻画出事物演变的过程;正反对比,看清过程的可逆可转,以求六六大顺。乾卦卦爻辞中的潜、见、惕、跃、飞、亢六字,从根求本,由初追终,以一贯之。知道本心,守护初心。
或许是先祖圣哲构建的知识殿堂过于博大精深,身在"此山中"者有之,望而却步者有之,目盲不见者有之,妄议妄论者有之,凡此种种,“蚂蚁缘槐”罢了。必定识慧明智者自古有之,为后世万代开僻出这方精神家园。有道之道长,无道之道短,中國人应当有民族文化的自醒自觉和自信。

作者简介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