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农家忙
文/孟昭金
唐代白居易诗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实际上,儿时记忆中,每年的开春,一年的农忙就这样开始了,家家户户向棉花地、花生地、地瓜地运输土杂肥。
记忆中的八九十年代,农村经济基础和生产技术普遍落后,没有先进的农机器械。全年的农忙,基本都是靠人力的。
农户种地施肥多以土杂肥为主,由于运输条件限制,家家户户的农活依靠肩拉人抬,最典型的运输方式多以地排车为主。拉地排车比较讲究,首先将一条较宽的肩带套在驾驶人的肩膀上,地排车的两边各拴一条长点的绳子。然后,其他成员每人拉一条绳子,绳子的末端做成圆圈状,套在左胳膊的手臂上。为防止绳子勒拉疼痛,有的会在肩上垫些棉布或手巾之类。每天运输量根据地亩的用肥多少,田地远近而定。总之,一天下来,不管你运输量多与少,所有参与人员胳膊上,肩膀上都被绳子勒得血红,都会精疲力尽。好在我们农村人有吃苦耐劳的韧性,第二天的农活照旧不可耽误。
在那个年代,一年365天,农家没有清闲的时刻。当肥料运输田间,接下来就是施撒耕耙。撒肥通常会是每家的主要劳动力,就是施撒均匀。耕犁都会找专门的人员,有用牲口犁耙的,有用拖拉机犁耙的。作为小地块或是极其不规则的地块都是用鐝头去刨。当所有地块犁耙完成后,原野里会呈现不同的景观。棉花和花生地平整软绵,两脚踏在上面,宛如踩在棉被上的感觉。站在高处远眺,山坡上,层层梯田甚为壮观。地瓜地一垄一垄,凸起的垄背笔直的,弯曲的,行列均匀,间距适当,有时候你会感叹农民整理土地也是有艺术的。

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至芒种时节,正是收获小麦的时期。上世九纪八十年代,农村的小麦收割基本上全靠镰刀。当然,这样收割小麦再简单不过,但也有很多学问,比如,麦子熟不好,收割时费力,收割进度慢。麦子熟过了,收割时掉麦穗,会造成一定损失。小麦开镰必须听从家里大人安排。只要大人一声令下,全家老小立马行动。大人们负责割麦,孩子们负责捆绑。记得麦子收割时,最讨厌的是麦芒刺人,往往一天下来,两只胳膊被麦芒扎血红一片,洗刷时若遇到水,那胳膊便火辣辣的疼。
那个时候,收割小麦是一项很脏很累的农活。收割一天麦子,身上、鼻孔里、脸上都会布满一层黑黑的灰尘。当然,用镰刀割麦子,人们必须一直是弯腰姿势,如果频繁的站立直腰就会被人们误认为偷懒。麦收时节,也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若衣服穿的单薄,会被麦芒扎伤,穿的衣服厚,又会热得难受,厚点的衣服往往会渗出白白的汗碱,如果连续穿上两天,衣服脱下来硬梆梆的,甚至可以直立在地上。当麦子收割完毕,要用地排车一车一车地拉到麦场晾晒和辗压。记得当时,家家户户多用牛拉着石头碾子进行小麦辗压。几番辗压后开始收拾场地。此时,妇女们也可以参与其中,几番收拾,麦场里的地面上就剩下碾压下来的麦粒和麦糠。人们齐心协力把麦粒和麦糠聚集成堆,等风起的时候,人们就会两人一组,一人负责扬场,另一人头戴草帽清理麦粒上的麦糠。经过一番娴熟的操作,黄灿灿的,散发着淡淡麦香的一堆麦子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因为我们这儿是半山地,土地瘠薄,靠天吃饭,山坡田地适宜种植耐旱的地瓜。一来可以换钱变现,二来可以用地瓜干饲养家畜。当繁重的麦收过后,马不停蹄,接着又开展一次全村集体大行动。村东面的山坡上,漫山遍野全是人们忙碌的身影。每家的男劳力负责拉水,妇女们负责在垄背上刨坑浇水,小孩子们负责溜秧,老人们负责埋秧,全家老小齐上阵,农田里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劳动场景。
种植地瓜需要用水,而我们那里多属山坡地,路面崎岖陡峭,地排车拉水是个体力活,有牲口拉车的好一些,没有牲口拉车的只能靠两三个人拉水,每拉一次水,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在地瓜栽种时,妇女刨坑,一天下来要刨上万个土坑,但刨坑的姿势始终一个架势。老人们则帮忙埋秧,需要徒手把地瓜秧按压在泥土里,然后,双手机械性的捧土、围土、压实,埋秧人的手指盖有的会磨到肉里去。这个时候吃饭,一般手指拿不住筷子,只能用手捧着吃。相对轻松的农活就是小孩子们的溜地瓜秧,打打闹闹间田里的地瓜秧就溜完了,剩余的时间就是几个小孩子围在大人身边追逐打闹。
中秋节之际,秋收开始了。这时的玉米、黄豆、芝麻、等农作物相继成熟。农民进入了一年之中漫长且繁忙的秋收季,秋收最主要的农作物还是玉米。等到玉米的外壳发黄时,家家户户的人们拉着地排车,开着三轮车奔向自己家的玉米地。小孩子和妇女们负责掰玉米,男人们负责向外背玉米棒子,然后再满满一车一车地向家运输。到了晚上,人们也没有歇息的时候,家人们一边围坐在玉米堆旁扒玉米,一边唠着家常,那些扒完外壳的玉米棒子,在月光的映照下,金灿灿的。农家秋收时节很劳累,但看到庄稼丰收的场景,人们虽苦却依然快乐着。

转眼进入农历的十月,到地瓜收获时节,山坡上又出现大批劳作的人们,男人们高高举起镢头刨向地瓜垄背,随着镢头的一起一落,光滑的红薯瞬间带出地面。孩子们负责捡拾地瓜,妇女们则把地瓜擦成地瓜片,老人们半蹲半坐的把擦好的地瓜片均匀的铺摆在土地上晾晒。晾晒地瓜干也属于一项抢收的农活,这个时期最怕阴天下雨,特别是在地瓜干似干非干的时候,一场小雨,或持续阴天,就会造成所有的地瓜干发黑发霉。因此,在地瓜收获期间,农田里二十四小时都会人来车往。地瓜收获繁忙时期,晴朗的天气,站在远处眺望,山坡上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地瓜干,宛如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多少年已过去,儿时的记忆却挥之不去。回首往事,曾经的农村生活全部烙印在记忆中,只有经历过才懂得曾经的艰苦和心酸,才会发自内心的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孟昭金简介
孟昭金,男,汉族,1975年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东海村,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职于东顺集团纸业有限公司。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作家协会会员。喜好写作,尤爱小说、散文,常年坚持练笔,笔耕不辍。其小说、散文等不同作品陆续在《东平湖》、《泰安日报》、《今日东平》、《山东工人报》、《东原作家》等多家报刊发表。
网络媒体、推广平台有:《济南头条》《泰山作家》《新京都文艺》《赣雩文艺》《都市头条》《今日东平网》等

🇨🇳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37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清风入心菲】【黎明】【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徐凝】【诗人:编辑:记者:丁雪深】【孙世伟(超越)】【春有百花秋有月】【千里与君同】【一片冰心在玉壶】【同醉唐风宋雨中】【诗意】【诗意朦胧】【田园风情】【诗情】【书香】【墨兰】【小雅】【鸿雁】本团队下设65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文学社】【沽河一叶舟】【歌缘友聚好声音】【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向幸福出发编辑部】【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香】【南湖書香斋文学社】【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清风入心菲】【安好】【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五之堂主/新诗集】【五之堂主/系列词律分享】【五之堂主格律诗词专题】【雪深文学社】【永城市】【徐凝】【高山流水遇知音】【情与感】【诗意朦胧】【心有灵犀】【诗意】【灵犀】【田园风情】【宁静致远】【书香】【墨香】【红梅】【墨兰】【诗情】【画意】【大雅】【小雅】【空谷幽兰】【幽芳逸致】【鸿雁】【轻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

非文友拒加!拒闲聊!拒加群!非诚勿扰!本作品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