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汉瓦——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
汉朝是继周朝以后一个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又很特殊的朝代。正是这个朝代构筑了汉民族的大家庭,形成了属于汉人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礼仪、服装等。在秦汉以前,我们称自己是华夏民族、伏羲氏的后代,从汉代以后,才有了汉族、汉人的称谓。作为中原地区、河洛流域的洛宁人,应该为我们属于一个自立于世界东方的强大民族而自豪!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把“汉”和“秦”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个历史时期。所谓秦皇汉武、秦砖汉瓦、汉仍秦制等,这不仅说明这两个朝代在时间节点上有相承关系,而且说明两者之间在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上有高度的一致性。秦朝虽然在历史长河中算是昙花一现,但它给汉朝的四百年统治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法律基础和物质基础。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皇帝,他被称为 “真龙天子”“古之大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布衣天子。正是他伐秦灭楚,约法三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持久最伟大的汉朝,形成了以“汉”为主题的民族称谓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西汉统治240年,全国老百姓过了一段相对安逸的日子。特别是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营造宫室,没有发动战争,一心一意减轻人民负担,谋求社会安定。这个时期,老百姓田租全免;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成为汉朝定制。同时在徭赋、法律、节俭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致使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也是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人口高峰。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他殚精竭虑稳固中央集权,确立儒教为国教,并实施“大一统”治国方针,开设大学选拔人才,实行 “推恩令”,开通“丝绸之路”。前期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较好地发展了汉朝内政,造就了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盛世”,基本确立了汉族体系。
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在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昭宣中兴”,应该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因此史书对宣帝大为赞赏,称之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
虽然汉朝曾经历了长期的和平阶段,但有一点却让老百姓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那就是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地震频发,据有关史料记载,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68次。其中发生在西安和洛阳地区的就达42次,尤其是东汉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一度出现 “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枯,地震石陨,水旱螟螽,民人饥疫”的惨烈景象,是继夏朝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害。
在秦汉时期,农村的基层机构分为伍、什、里、亭、乡,并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为亭,十亭为乡”。按此推算,一“里”大约有几百口人,相当于现在的自然村;一 “亭”大约有三四千口人,这在当时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也就是说只有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才有可能设亭。一“乡”大约有三四万口人,和现在的“乡”差不多。不过,像洛宁这样小的地方,在当时总共也不会超过两万口人,而且居住分散,所以设“乡”也不过一两个。秦汉时期的“亭”很有特色,一个亭有亭长,亦称亭侯,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还是有一点小权力的。当年刘邦起义时就是泗水亭侯。《水经注》中也曾提到在洛宁境内有金门川口的“金门亭”、西山底孟村峪口的 “仆谷亭”、上戈马蹄一带的“黄亭”等。后人往往把这个“亭”当作亭台楼阁的“亭”,事实上在秦汉时期它是一个民间基层组织。据史料记载,东汉延熹二年,李伟杀梁冀,功封尚书令,领金门亭侯,虽然这可能仅仅是个封号,可也说明金门这个地方在东汉时期是很有名气的。
在秦朝时,洛宁隶属三川郡。该郡因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洛阳。当时,这里是秦相国吕不韦的封地,其辖境大体相当于今灵宝市以东、黄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三川郡亦称河洛地。位居天下之中,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同时又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的要道,也是秦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
西汉弘农郡图示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划河南、南阳二郡西境置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洛等11县。后改为恒农郡,郡治在灵宝。洛宁亦在弘衣郡管辖范围。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在洛宁境内当时有没有设县?无论是秦朝的三川郡,还是西汉时期的弘农郡,在所管辖的县中离洛宁最近的有宜阳、渑池(最早叫黾池)、卢氏三个县,除卢氏的县治所在地至今未变以外,宜阳和渑池的县治所在地都曾几经变更。事实上,古时宜阳和渑池的县治均曾在洛宁境内,这从北魏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洛水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黾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
这段话虽短短48个字,却一下子揭开了洛宁神秘的面纱。先说蠡城邑,按《水经注》所写的方位是在现在的洛宁城郊坞西一带。这里在过去曾是“故黾池县治”,它和洛河南岸的旧宜阳县治隔河相望,只是当时宜阳县已不复存在,郦道元能看到的只是稍偏东南的金门坞了。
那么,这里怎么会是旧宜阳县治呢?我们知道,实行郡县制是从秦朝开始的。秦在洛阳设三川郡,据史书记载,作为三川之一的洛川在洛阳以西只设了一个县(如黾池在洛宁应为两个),那就是宜阳。可鲜见史料说明这个县的县治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最早设在宜阳韩城,也有人说设在宜阳福昌。从秦朝到郦道元生活的年代大约有七百年,而郦公可是从实地收集来的资料,民间传说代代相因,应该是有依据的。再说,郦公本人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他绝不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这里,我们只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国东迁作以研究,就会发现宜阳县最早设在洛宁境内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韩国在韩城建都以后,肯定首先要加强对洛河川区的管理,那么把这个管理机构设在哪里?如果对洛河从洛宁长水到宜阳韩城这一段沿南岸进行考察,那么,洛宁的东、西王村无论从间距上讲,还是从人居上讲就是最合适的地方。问题是韩国在韩城建都时间很短,当韩都东迁后,再把管理洛河川的“宜阳城”设在这里就有点偏远了。正因如此,郦道元在写 《水经注》时,把这里写成是“旧宜阳县治”,而把三乡之东的福昌写成是宜阳县。这说明至少在北魏时期,宜阳县城是在福昌的。还有一点,郦道元写 《水经注》时,把洛宁长水以下的南山称为宜阳南山,把洛河以北的水流称为宜阳北山水,而且还说在今西王村西南的一块高地上建有一座城池,名曰“屯城”,有县就有城。这些都充分证明,古宜阳曾有一度设在洛宁,只是随着时代变迁逐步东迁罢了。
西王村鬼修城遗址
据洛宁人相传,西王村的屯城又名“鬼修城”,因为至今尚能看到在残缺不全的城垣上,有些夯土的杵子窝竟然是朝上的。按常理推测绝非人力所为,因此就只能把这个功劳记在鬼身上了。实际上,从笔者考察的情况看,该城墙肯定经过翻修,很大可能是在城墙翻修时把原来倒塌的部分墙体又抬上去罢了。
至今,在赵村原头的公路东侧还可以看到很厚的夯土层和城墙的大体轮廓。据当地人相传,这个县城确实就建在这里,正好能和洛河北岸的蠡城隔河相望。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县城原来建在东、西王村之间的洛河川上,后来被洛河水冲毁,打算移到原上,结果还没等建成,县城就搬走了。
至于黾池县何时设在洛宁,那是三国以后的事了,到时再作详述。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按中国历史的纪年方法,汉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也就是从汉平帝元始元年为界,之前的统称为公元前纪年,之后的开始用公元纪年。汉平帝当年也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一年,西方世界一个伟大的神灵降生了,他就是被西方人称作救世主的耶稣,后人把这一年作为公元纪年的第一年。中国采用这种纪年方法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在此之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即把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按照排列组合,从甲子到癸亥,每六十年为一花甲,这样再加上历朝历代每个皇帝的年号纪年,一般不会出现错乱,但就是给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方便起见,在以后各章里凡用皇帝年号纪年的均用括号注明公元年号。
来源:《洛宁史话》
作者: 周流宗

